文|斯文Talk
編輯|斯文Talk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不知道大家看過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沒,那些人兵馬俑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也不禁讓人想起了古時候的殉葬儀式——人殉,據出土的文物記載,商朝的「人殉」數量是最多的。
民間消息稱,秦始皇為了在地府也有強大的兵力,所以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是由真人燒制而成的。
但也有說,當時的工匠用的不是真人,這個消息似假非假、似真非真。
一直到陝西的一尊兵馬俑裂開之後,這個疑問才得到了解答。
那麼,事實究竟是什麼呢?因為兵馬俑長的不一樣就認為是活人燒制,是具體以真實性的嗎?
兵馬俑的出世
兵馬俑的出現,對於我們的國家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古董」是研究人員或者是考古學家發現而出世的。
但事實卻完全相反,兵馬俑的出現其實和勤勞的農民脫不開關係。
據網上的消息稱,在1974年的春天,西安經歷了連續的乾旱。
為了生存也為了將來的好生活,這些農民想要在西安臨潼地區附近挖上一口水井。
但沒挖出來水,反而挖到了一些硬東西,早些時候的西安也有過一些磚窯。
所以,他們完全沒有懷疑,只以為是這個地方之前是一座磚窯。
隨後挖出來的陶俑、地面、弩機等一系列的文物,讓他們大驚失色。
以為是挖到了之前大人物的墓穴,村子裏認為這是很不吉利的東西,會給人帶來災難。
還是一位剛好回到家鄉探親的記者,攔住了村民想要將這些東西重新埋下去的工作。
據傳這個記者,就這些被挖出來的東西,寫了幾千字的文章。
這段時間剛好國家發現了幾處的文物遺址,正是對這些消息敏感的時候,這篇文章的出世才會引起國家的可注意。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號坑位就這樣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在這個地方大約有六千個武士形象的兵馬俑。
這些兵馬俑佔據的面積是非常大的,但它吸引人的地方還不僅僅只是面積和數量之多。
而在於這些兵馬俑手裡拿着的弩,看起來非常的真實。
經過專業人員的研究,發現這些弩箭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射程非常廣泛,三百米完全不是問題,而且箭頭的形狀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三角形。
甚至還有人表示,箭頭的形狀有點像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有的「子彈」。
這也說明了,我們那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在當時的強大。
看着這些兵馬俑,我們似乎也能看到秦始皇當時一掃六合的狀態。
在這個勢頭下,我們還找到了秦始皇兵馬桶的第二、第三個坑道。
根據文物顯示,秦始皇兵馬俑總共是有四個坑道的,但最後一個坑道至今沒有找到蹤影。
因此,還有人懷疑第四個坑道的兵馬俑可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根據去觀看過兵馬俑的網友表示,這些兵馬俑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在1.75—1.85之間。
雖然說,到了2024年新一輩的小孩,也有很多在這個身高區間。
但在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我們國家的人鮮少有這麼高的。
當然,這也意味着在秦始皇時期,男子的身高算是很高的。
很多人在最開始的震驚過後,就想到了一個很驚悚的事情。
那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人殉」制度,雖然這個制度已經被廢了很長的時間。
但秦始皇時期,並沒有廢除,而每個兵馬俑面貌不同,似乎也印象了網友這個猜測。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兵馬桶真相
兵馬俑能夠留存至今是因為它是陶瓷製造而成的,而非黏土。
關於瓷器,我國有很大的發言權,畢竟我國被外界成為「瓷國」不是沒有理由的。
很多出土的文物,也證實了這件事。
甚至部分擬人像的文物,在出土時還被認為是「詐屍」了。
這也能證明我國瓷器的發展史,是一部多麼完善而且厲害的。
而兵馬俑之所以被很多人認為是活人燒制,是因為人們在近距離觀看兵馬俑的時候。
發現這些數量非常多,而且每個兵馬俑的衣服、面貌,甚至於手指粗細都是不同的。
這也就意味着,僅僅用人工是很難完成對這些兵馬俑的燒制的。
最重要的是,這些兵馬俑的身體特徵和表情和真人的相似度非常高。
在當時能做出這種程度上瓷器的工匠,也不是遍地都是的。
從這些方面來講,很多人認為兵馬俑是活人燒制的傳聞,也不是特別離譜了。
但這並不是事實,陝西的一座俑坑中,一位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座裂開的兵馬俑。
之後,他馬上對這個兵馬俑做出了研究。
這個研究也徹底否定了民間對於真人燒制的說法。
原因無他,這個兵馬俑內部沒有土,甚至沒有任何填充物。
裂開的兵馬俑內部是空的,為了摒除民間的說法,專家還特意,勘察了兵馬俑內部的痕迹。
發現兵馬俑內部沒有活人存在的痕迹,也就意味着兵馬俑不是活人燒制而成的。
這樣的發現一出,人們對於工匠的厲害程度有了新的認知。
畢竟能讓大家都認為內部存有活人,也說明了他手藝高超。
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於研究文物的熱情高漲。
越來越多的專家對兵馬俑進行了勘察,這也發現了兵馬俑的製作,是採用陶冶燒制的工藝。
而陶冶燒制是非常困難的,首先需要工匠們用陶模做出初始的胚胎。
然後在表面覆蓋一層細微的泥,而這層泥就是表情、人物面貌、上色彩最關鍵的地方。
兵馬俑的真相已經出來了,新的疑問又來了。
古代的「人殉」制度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大家在看到兵馬俑的時候,會覺得是真人燒制而成的呢?
殘忍的「人殉」制度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而這句話也說明了我們中國的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
像古時流傳到今天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又或者是「死後必須入土為安」,都是中國文化魅力的瑰寶之一。
但這些講究,在古代的人訓制度方面顯得不值一提。
中國有很多皇帝,而這些皇帝講究讓活人給自己陪葬,這樣的陪葬方法被稱之為人殉制度。
陪葬的人可能是嬪妃官員侍從,甚至還有普通的百姓和工匠。
在這些陪葬制度中,活人陪葬是最殘忍的,因為他讓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直接因此斷送性命。
從出土的文物和一些古籍上記載,商、周、秦國、三國、明朝、清朝,都是生殉制度最流行的朝代。
其中,以商朝最厲害,因為商朝人認為,人死後的世界和生前的世界是相同的,如果在生前一直由人侍奉着,那麼死後也一定要有人侍奉。
為了讓自己在死後可以過的好一點,他們會把生前用過的器皿或者習慣用的物件都帶到墳墓中。
在這些習慣用的物件中,奴隸和伺候的人更是不可缺少。
但這還不是最殘忍的,據野史記載,部分的王公貴族認為自己死去的祖先需要有更換奴僕的權利。
同時也為了彰顯自己的孝心,在祭祀的時候還會殺掉大量的奴隸來祭奠先祖。
在這些情況下可想而知,當時因殉葬死去的人數有多少?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殷商後期的100多年時光中,光是作為祭品而死去的奴隸,就有14000人之多。
更別說古代皇帝死去時殉葬的人數了。
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在被祭祀的時候,甚至可能還是鮮活的。
《山海經注》這本書中,就記錄了相關的資料,在魏國時期,有人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挖了周王的陵墓,他在陵墓中找到了當時殉葬的一位女子。
這位女子保持着生前的樣貌,沒有絲毫死去的痕迹。
起初那人也沒有上心,但過了幾天之後,那人發現這位女子活過來了。
過了幾個月之後,這位女子甚至可以開口說話,就像正常人一樣。
後來見到這位女子的人,都不覺得和她交流有任何問題。
因其特殊的身份,這位女子被郭太后收為侍女一起生活了十年左右。
之後,郭太后去世,這位女子也跟着一起走了。
這也就意味着,很有可能陵墓中如果有充足的氧氣和食物供養,可能會讓陪葬的人在裏面多活一段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非常殘忍的事情。
到了春秋後期這種殉葬制度變得越來越少了,更多的,則是用陶俑來代替活人陪葬,但不知為何,到了秦朝又開始興起了殉葬。
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秦穆公、秦景公等人用活人陪葬的數量是很多的,而且陪葬的人員名單中,甚至含有三位忠臣。
在這樣的大社會背景下,秦始皇用兵馬俑來代替「人殉」制度,則顯得更不同於世俗。
這也彰顯了這位皇帝的氣勢,他不屑於用還祭祀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高質量,這樣做才是對老百姓更好的行為。
結語
秦始皇在我們這些後人的口中,有好的也有壞的。
他統一六國建立強大的秦朝,這是好事。
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非常有利的行動。
但他焚書坑儒等行為,則受到了人們的批評。
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件事是後世評論所爭執的點。
從這一點上也能證明秦始皇的一生,有多麼的波瀾壯闊了。
信息來源:
中國全史13中國艷史 圖文珍藏版 北京:線裝書局
《伴隨》編輯部 歷史的疤痕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論秦始皇兵馬俑的工藝技術淵源》
《史記》
《兵馬俑真相》
《史記•秦本紀》
《山海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