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文字亦能建奇功!

2024年01月13日19:15:44 歷史 1615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文字亦能建奇功! - 天天要聞

去年讀許知遠的《梁啟超:亡命(1898-1903)》,印象最深的,是梁啟超流亡海外性命都朝不保夕的時候,還接二連三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而且,都成了爆款。

許知遠書中引用了他的好多文章,即便今時今日讀來,依然是撲面而來的汪洋恣肆,極具煽動性。

黃遵憲評價說,梁啟超的文字「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文字,竟可以有如此之大的力量!

所以,當看到又一本關於梁啟超的書,書名就叫「文字奇功」的時候,我很快被吸引住了。

——順便說一句,作者上一本寫嚴復的書名是「筆醒山河」,亦是愛極。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文字亦能建奇功! - 天天要聞

這本書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大學問」品牌出版,全名《文字奇功:梁啟超與中國學術思想的現代詮釋》。

作者黃克武,牛津大學東方系碩士,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自1992年開始研究梁啟超,旋即以《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受到學界矚目。

《文字奇功》是黃先生三十餘年潛心研究精髓所在。

全書一共八章,第一章為導論,先拋出關於梁啟超學術思想的一個爭議,第二章以「鑄造國魂」為切入點,總述梁啟超的「中國不亡論」,第三至七章分別闡述梁啟超在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陽明學、墨子學、康德為代表的西方哲學、中國史學、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思考,第八章是結論。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文字亦能建奇功! - 天天要聞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歷史永遠也繞不開的一個名字。

從學術研究這個角度,對他的評價,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

一種極力盛讚他的博學,認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國人的思想啟蒙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反的意見則認為,恰恰因為梁啟超的「博」,導致他思想駁雜,沒有深入而有價值的思想內涵,只能算是一個宣傳家,稱不上思想家。

黃克武先生在第一章便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兩個觀點:

第一,我們不宜將梁啟超一生在學術上與思想上努力的成果視為膚淺、駁雜而不夠深刻的,我認為梁啟超的學術思想表現出他個人的學術風格以及前後的一貫性,他是一位既博學又敏銳的思想家。

第二,梁啟超的學術思想與政治思想有內在的關聯,這是源於中國「學術與政治一以貫之」的傳統。因此把學術與政治割裂開來,是不能正確地評價梁啟超的。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文字亦能建奇功! - 天天要聞

書中所提及的這些領域,梁啟超既能「入乎其中」,也能「出乎其外」。

正如作者所總結那樣:

「梁啟超的思想一方面固然在某種程度上離開了儒家傳統,接受源於西方有關國家、國民的新觀念;但是另一方面,在1903年之後,梁任公思想與傳統之間仍然有很強的連續性。」

最典型如他對「自由」的看法,從西方觀念那裡,他深刻理解到「個人自由」的重要意義,因此才會批判俄國的勞農政府「平等算平等極了,不自由也不自由極了」,但他並沒有因此滑入鼓吹極端個體自由的境地,而是融合傳統,提出了「群己並重、群己平衡」的觀點。

在這一理念之下,個體當然要「自由」,但並非毫無限度,「人民皆自由於國家主權所賦與之自由範圍內,而不可不服從主權」「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為界」

梁啟超的學術研究固然龐雜,但貫穿其間的,是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在當時外辱內困的情形下,他要「鑄造國魂」,要喚醒並造就一代「新民」,理論也好思想也罷,只要有益於此,他均可「拿來」,標準是「淬厲其本所有而新之,採補其本所無而新之」

胡適給他的輓聯說:中國新民,平生宏願;神州革命,文字奇功。

他不但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文字亦能建奇功!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 天天要聞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打着董某輝粉絲名義成立的銀河護衛隊,四處舉報那些對董宇輝發出質疑和抨擊的博主,如果這種現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將對整個網絡環境和輿論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和惡性的循環。董某輝是樹立起來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缺點,也不代表他完全在聖壇之上。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 天天要聞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荒誕世界裏,發生着這樣一場荒誕對話: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會做皇帝呀,我沒學過。群臣:就是你不會,才選你做皇帝。端王:那我當了皇帝該幹些啥?群臣:隨便你,只要不幹皇帝的正事,你愛咋玩咋玩。端王:還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們貪我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 天天要聞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清·雍正通寶)首先要強調,雍正通寶並不少。不僅僅是明確記載的85億6千萬文鑄量,多於歷史上的大多數銅錢品種。(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寶也才1億文),現存世的數量,也同樣算作常見的古錢。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 天天要聞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風裹挾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韓信蜷縮在蘆葦叢里,腹中飢餓如烈火灼燒,他摸了摸腰間早已銹跡斑斑的青銅劍 —— 這是他唯一的體面,也是他最後的倔強。曾經的世家子弟,如今卻要靠着釣魚換錢果腹,若運氣不好釣不到魚,便只能在河邊挨餓。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聞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蘇北平原,7000名新四軍戰士正面臨16萬國民黨軍的合圍。指揮部里,34歲的粟裕伏在地圖上,鉛筆划過黃橋鎮外的每一道溝壑——這個連軍用地圖都未標註的小鎮,即將成為改寫中國抗戰史的關鍵坐標。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 天天要聞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1945年秋,重慶談判桌上的煙灰缸里堆滿煙蒂。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對而坐,背後是八年抗戰尚未散盡的硝煙,眼前是四萬萬同胞對和平的殷切期盼。當《雙十協定》墨跡未乾時,蔣介石卻在日記中寫道:「共黨之要求,無異於要我自縛雙手。」一年後,中原大地重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