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縱觀古代王朝歷史,繼承人之爭屢見不鮮,即使是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常常也會為了那張椅子而大打出手,甚少有人能主動相讓的。面對那張椅子,自知之明早就被丟到了一邊,甭管自身條件如何,只要有一絲機會,絕然不會放棄,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然而清朝立國之初卻上演了一場兄友弟恭的戲碼,實力強橫的代善主動支持自己的競爭對手—皇太極繼位。歷史上確實出現過「讓皇帝」之類的事情,可當時作為出讓方的李憲在功績和人望上均不如受讓方李隆基。代善出道比皇太極早,資歷和功績均不比皇太極差,兒子們又都是能征善戰之輩,他為何會甘於人後呢?
代善畫像
一、代善的競爭力
1、四大貝勒之首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元妃佟佳氏所生次子,他比長兄褚英小3歲、比八弟皇太極年長9歲。早在薩爾滸之戰的二十年前,年僅17歲的他便因在征討海西女真哈達部的戰鬥中立下軍功而獲封貝勒。此後,他彷彿打了雞血,戰功越積越多,地位越來越高,24歲榮獲「古英巴圖魯」稱號,26歲奉命執掌建州女真事務,33歲被立為儲君。
自從褚英被廢后,代善便成為建州女真中僅次於努爾哈赤的二號人物,那叫一個風光。薩爾滸之戰前後,新生的後金並不穩固,努爾哈赤需要一個好幫手來幫他應付內外局勢變化,代善不負所望,常能給努爾哈赤排憂解難。撫順之戰期間,因突降大雨,努爾哈赤萌生退兵之意,得虧代善及時勸諫,方有撫順大捷,極大地增強了女真人與明朝PK的決心和信心。
撫順的關建可見一斑
薩爾滸之戰期間,代善始終扮演着NO.2的角色,提出了很多至關重要的建議,為最後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相較於褚英,代善的功績更大,人緣更好,如果事情沒有後面的插曲,或許大家都認為代善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儲君。薩爾滸之戰的一年後,代善因治家不當而丟失了儲位。縱使如此,代善依然是後金的核心人物之一。
因先後所立的2位儲君都讓自己失望,努爾哈赤在晚年提出了「八王共治」,授命四大貝勒輪流理事。代善因年齡居最長,是為四大貝勒之首,人稱「大貝勒」。努爾哈赤去世後最有可能上位的便是四大貝勒之一,其中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典型的有勇無謀,二人均可剔出決賽圈。也就是說跌入低谷的代善依然是最有競爭力的兩大貝勒之一。
薩爾滸之戰
2、父子掌兩旗
代善26歲時奉命執掌紅旗,當時的建州女真並無八旗,而只有黃、白、紅、藍四旗。如果時間再往前,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頭並立時期僅黃、黑兩旗,因黑色易融入夜色,舒爾哈齊所掌的黑旗便改為藍旗。待到哈達部被滅,努爾哈赤便新設一白旗,交由長子褚英統領。及至舒爾哈齊垮台,努爾哈赤又從藍旗中析出紅旗,交由次子代善統領。
薩爾滸之戰爆發前,努爾哈赤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在原四旗的基礎上正式推出八旗制度,每旗拆分成正、鑲兩旗,其中除正黃和鑲黃兩旗由努爾哈赤親領外,另設6位旗主貝勒,分別是正白旗-皇太極、鑲白旗-杜度(褚英之子)、正紅旗-代善、鑲紅旗-岳托(代善之子)、正藍旗-莽古爾泰、鑲藍旗-阿敏。相當於代善和其子岳托兩人就佔了八旗中的兩旗。
四旗變八旗,代善一脈掌兩旗
杜度自其父身亡後,一直把二叔代善視為大靠山,常常跟着代善四處奔波,就連他的貝勒爵位也是代善幫忙爭取到的。如果代善有所求,相信杜度不會吝嗇,如此一來,代善明面上看起來便掌握了三旗。即使莽古爾泰和阿敏全都站到了皇太極一邊,代善依然不怵,更何況這種可能性並不大,畢竟代善和阿敏他們的關係處得還行。
至於兩黃旗,努爾哈赤臨終前讓大妃阿巴亥所生三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統領,可三子中年齡最長的阿濟格當時才21歲,年齡最小的多鐸才13歲,壓根就無法主事。也就是說,代善但凡願意爭奪繼承權,憑他的實力,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使退一萬步來說,他也是皇太極最有力的競爭者,沒有之一。
努爾哈赤諸子列表
二、代善的無奈
1、污名在身
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後金汗位在努爾哈赤死後竟然空置了大半個月之久,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代善和皇太極相持不下。從中可以看出代善並非沒有野心,他只是覺得自己上位的風險過大,不值得自己冒險,方才無奈支持皇太極上位。前文中已經提及代善曾努爾哈赤廢過儲位,關於此事,眾說紛紜,有傳聞稱主要原因是他和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關係曖昧。
阿巴亥能以14歲的年紀成為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其人絕非善茬。眼看代善深受努爾哈赤器重,且儲位牢固,她便起了別樣心思,想着提前和代善搞好關係,以期自己在努爾哈赤死後能得到代善的庇護。沒曾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就連她給代善送了幾次飯都被人搞清楚了,得知消息的努爾哈赤自然怒不可遏,只是考慮到家醜不可外揚,方才做了隱晦處理。
阿巴亥畫像
雖然女真部落長期有收繼婚的習俗,努爾哈赤也曾表露過這層意思,但是這件事有一個前置條件,得等到他去世才行。一向以英雄自居的努爾哈赤哪裡能容忍別人給自己戴綠帽子,何況那個人還是自己的兒子?有此醜聞在身,代善在女真貴族圈中的聲望直線下降,他如果非要和皇太極爭,皇太極豈會放着這張牌不用?
一旦皇太極暗中大肆宣揚此事,不該知道的人都會知道,屆時代善的名聲恐怕得臭大街。首先,那些跟着努爾哈赤打江山的一干老臣就不會痛快,他們會覺得代善辱沒了努爾哈赤的英名。其次,努爾哈赤的那些子侄也會對代善的人品打個問好,心想代善能不能挑起後金這副重擔,如果不能,他們的榮華富貴如何能夠得到保障?畢竟後金已經和諾大的大明擺開了架勢,前景並不十分樂觀。
當時的後金並沒有到安枕無憂的地步
2、兒子離心
皇太極之所以能順利繼位,代善的兩個兒子功不可沒,尤其是三子薩哈廉。雖說如果代善繼位,他便是大汗的兒子,而不是侄子,但是薩哈廉作為女真貴族中少有的富於謀略之人,他認為只有有勇有謀的皇太極才能帶領後金走向更好的未來,再加上他的生母是皇太極生母的堂侄女,兩人之間的關係一向處得不錯,於公於私,他都覺得皇太極更合適。
薩哈廉心中拿定主意後,第一時間找到自己的長兄岳托,將自己的各種考慮和盤托出,最終成功說服岳托和他一起給代善做思想工作。作為旗主貝勒的岳托在影響力方面肯定強於薩哈廉,如果只是薩哈廉出馬,代善未必會買賬,有了岳托,代善首先就會想自己這邊的兩紅旗頓時少了一旗,而皇太極那邊則相應多了一旗。
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孟古畫像
至於岳托為何會被薩哈廉說服?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代善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過於偏愛繼妻葉赫那拉氏,而對亡妻所生的兩子(岳托和碩托)很是刻薄,諸如搶佔兒子房子、逼迫兒子離家出走和諫言除掉兒子等事情都有過,及至岳托掌鑲紅旗,代善仍不回心轉意,動輒搶奪兒子旗下的人口和財物,父子二人幾乎同仇人一般。
其二,岳托作為二房長子,幼時便格外受祖父寵愛。史載努爾哈赤為了不讓自己的這個寶貝孫子受欺負,特地將他接入宮中,交由皇太極的生母撫養,值得一提的是,岳托僅比皇太極小7歲。當時的岳托嚴重缺乏親情,試問長大後的他在情感上該有多麼感激皇太極和皇太極的生母?有了薩哈廉和岳托的「離心」,代善徹底熄火了,他只能推舉皇太極。
代善一脈在滿清的分量可見一斑
結語
綜上所述,代善不是主動把繼位的機會讓給皇太極,而是被迫之舉,至於其中有沒有他的大局意識在發揮作用?恐怕誰也說不清。但從後面的事情來看,他的選擇對於國和家來說都是英明而正確的。皇太極繼位後以過人的權術懾服了所有八旗貴族,他集中八旗力量發展內政、開拓地盤,讓陷入低谷的後金變成了生機勃發的大清。
代善自己雖說沒有繼位,可他這一脈卻佔了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的三席,他的長兄一脈連一席也沒撈着,就連皇太極一脈尚且只佔有兩席。不說他比皇太極幸運,起碼他比他的長兄要幸運得多吧?如果他當時沒有成全皇太極,他會不會因為壓服不了一干兄弟子侄而引發內部生亂,進而導致一系列蝴蝶效應?總之,有舍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滿洲實錄》
《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