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風丨太行山上的紅色脈動

2023年12月08日07:19:09 歷史 1390

尋訪河北革命文物系列報道之晉察冀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太行山上的紅色脈動

車從西阜高速城南庄出口下來,見到「阜平歡迎您」幾個紅色大字,革命老區就在眼前了。從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心裏的問號就不斷湧來——

巍巍太行,天下之脊。為何這條山脈,能夠進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又為何這裡能夠成為開拓和創造的沃土,為新中國貢獻諸多成就與經驗?

向山而行,綠水青山間,我們尋訪晉察冀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傾聽革命文物講述的紅色故事和傳遞的時代脈動,一切便有了答案……

太行風丨太行山上的紅色脈動 - 天天要聞

8月26日,晉察冀邊區政府花山舊址。劉采萍攝

城南庄小院

1947年秋,軍區在城南庄蓋了五棟簡陋的房子,形成一個小院,並在小院的山後根挖了防空洞。(節選自《聶榮臻回憶錄》第二十章)

從門口看,這座小院與太行山裡的尋常農家沒有兩樣。

小院建於坡上平地,背依小山。院門前,有幾級台階,這也和此地許多農家一樣。不一樣的,是石階旁立着一塊漢白玉的標誌碑,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12月所立,碑上題刻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

細細算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落址於此,已有七十六個春秋

舊址依山,南側有展覽區、雕塑區、休閑區,北側是山體內布滿防空洞的後山——五個部分構成了完整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佔地約17萬平方米。參觀者從紀念館前門進入,參觀過保存大量革命文物的展廳,瞻仰聶榮臻元帥像後,大多會在國保文物單位標識碑前停駐片刻,再拾級而上,推門進入那段戰爭歲月——

1937年11月7日,太原失守的前一天。華北危急、日寇囂張,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重擔落在共產黨八路軍的肩上,中共中央正式成立晉察冀軍區,聶榮臻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太原失守和閻錫山軍隊撤離,令彼時的晉察冀山西察哈爾、河北)三省邊界地區被分割於敵後。晉察冀軍區在山西五台山成立的消息很快傳向四方,散於各地的抗日武裝和抗日組織備受鼓舞。中國共產黨開創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從此展開……

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以「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命名的革命文物至少有四處,分別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城南庄鎮、河北省阜平縣史家寨村、河北省張家口市山西省五台縣金崗庫村。其中,河北省內的三處「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阜平,『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其實有兩處。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城南庄舊址外,在史家寨村的廟台,還有一處司令部舊址。這兩處司令部舊址,還要加上阜平縣城內的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處(即晉察冀軍政民代表大會會址)、邊區政府家北舊址和邊區政府花山舊址——總共五處革命文物,共同構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察冀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的完整保護範圍。」阜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張青梅認真、詳盡的介紹,為我們打開了一部厚重的晉察冀邊區史——

晉察冀軍區成立不久,1937年11月,聶榮臻率部3000餘人到達阜平。在八路軍的身後,五台山已經飛雪,許多指戰員腳上還穿着草鞋,身上更無棉衣。

雖然條件艱苦,困難重重,但組成廣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迫在眉睫。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如果開創成功,它會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臟,拖住並打擊敵人,使日寇對華北重要城市的佔領難以穩固,更遑論向南或向西長驅直入。

阜平,成為晉察冀新的政治軍事中心,重新有了生氣,漸漸繁榮起來。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縣城召開。這次會議宣告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結束了混亂狀態,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次會議的會址,也成為重要的革命文物。

晉察冀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也是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在最困難的時刻,太行山成為八路軍將士抵禦侵略者的銅牆鐵壁;太行山,也成為老區人民保護子弟兵的溫暖臂膀。」在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孫晶昌看來,晉察冀邊區不僅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同時在對敵鬥爭中,有許多新的開拓和創造,在許多方面都創造了偉大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

「發生在城南庄小院的一幕幕往事,永遠是我們凝聚民族力量、賡續紅色血脈的寶貴精神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革命文物,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孫晶昌這樣說。

太行風丨太行山上的紅色脈動 - 天天要聞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供圖

小院炮彈聲

這次敵機轟炸城南庄,一共投了五枚炸彈。一枚落到駐地的東南,一枚落到房後山坡上沒爆炸,一枚正落到小院里爆炸了。其餘的兩枚炸彈落到了離駐地較遠的地方。(節選自《聶榮臻回憶錄》第二十章)

1948年4月,毛主席率中央機關從陝北來到晉察冀,來到了城南庄。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小院,是當時軍區機關「最好的房子」。司令員聶榮臻把自己住的房間騰出來,給毛主席居住,他則搬到了隔壁。其他同志又騰出幾間房,分別住進了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胡喬木等。

今天的遊客參觀城南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時,在毛澤東宿辦室門前,都會注意到兩根與眾不同的門廊柱。這兩根柱子被透明罩嚴密地保護着,目的是能夠讓參觀者看清楚柱上大大小小的坑洞,卻不會損壞它本來的面貌。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研究室主任栗靜說,這些坑洞,都是炮彈的碎片炸出來的。敵人的目標,正是當時住在此處的毛主席。

1948年5月18日,國民黨飛機轟炸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城南庄。工作了一整夜的毛主席剛剛上床休息,還未來得及躲進防空洞。聶榮臻急中生智,用一張行軍床,與參謀長趙爾陸和警衛員一起,抬着他進入了防空洞,躲過一劫。這張見證中國革命「危險時刻」的行軍床,如今收藏於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第一展廳。

「這張富有傳奇色彩的行軍床,是聶榮臻的秘書范濟生捐獻給紀念館的。實物展出讓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更鮮活,這是革命文物無聲的言說。」栗靜說。

歲月無聲,但歷史不會遺忘。「吱呀」一聲推開木門,1948年轟炸時被飛濺的彈片震得一片狼藉的那間宿辦室,現在已經看不見任何危險的痕迹,只給人留下簡樸的印象。

屋子外間的躺椅上,鋪着一床軍綠色的舊毛毯。八仙桌上,還放着老式的暖水壺。裡屋陳設更簡單,一床、一桌、一椅,牆角有臉盆和臉盆架。除此之外,屋內主要陳設就只有桌上的煤油燈硯台和筆筒了。

毛主席在城南庄這間小屋,生活了三十多天。其間,他起草和修改了許多重要文件,包括1948年「五一」勞動節前夕發表的《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黨中央和毛主席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建立新中國的動員令和信號彈,從城南庄發出。

站在簡樸的書桌旁,一抬頭,能夠看見一棵老槐樹。它冠如巨傘,抵禦過敵人炮彈的襲擊。它根植於這個不平凡的小院,幸運地成為晉察冀紅色歷史的見證者。

史家寨窯洞

部隊所有伙食單位,都不能在村莊附近採摘樹葉,要把它留給群眾吃。(節選自1942年晉察冀軍區《樹葉訓令》)

1942年,是邊區政府極為困難的一年。

這一年,北平市民為搶購糧食,一次就有三十多人被踩死踩傷,釀成慘案。這一年,河南發生大旱,餓死了三百萬人。在晉察冀邊區,不僅有自然災害,還有日本侵略軍加緊「掃蕩」「蠶食」和全面進攻,抗日軍民的經濟生活進入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

1942年春天,青黃不接,晉察冀邊區群眾和部隊都發生了糧荒。入春後,楊樹榆樹長出嫩葉,老百姓把樹葉當成了主要的糧食。與此同時,部隊也有伙食單位請示能不能採集樹葉。聶榮臻命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發佈訓令,要求部隊所有伙食單位都不得在村莊附近採摘楊樹葉榆樹葉,把它們留給群眾吃。全邊區部隊嚴格執行這個訓令,寧可餓着肚子,也不與民爭食。這就是著名的《樹葉訓令》。

城南庄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裏,保存着關於這份訓令的資料。而與《樹葉訓令》一樣,在阜平縣史家寨村附近的群山中,也有人民的子弟兵熱愛人民、處處維護群眾利益的歷史實證,那就是由晉察冀軍區部隊和邊區政府開鑿的、規模宏大的「史家寨窯洞群」。

史家寨村四面環山,風景秀美。它曾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

想尋訪文物舊址,我們先要找到嚮導——革命文物義務講解員、史家寨村張朝傑老人。

張朝傑的父親,17歲時參加了「阜平營」,擔任過聶榮臻的警衛員。「阜平營」和「平山團」一樣,都是太行山的鄉親們把自家好兒郎送到八路軍隊伍里,鍛煉成長為保家衛國的子弟兵。張朝傑從小聽父親講述晉察冀革命故事,後來成為當地有名的紅色文化傳播者。

為什麼邊區政府和軍區部隊,要在太行山上挖這麼多窯洞?

張朝傑說:「因為八路軍來到阜平,需要住房。老百姓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支援八路軍。但是,戰士太多了,阜平當時的人口只有9萬人,幾乎和駐軍人數差不多,房子緊缺得很。再加上日寇對根據地『掃蕩』,破壞了許多民房。為了不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難,邊區政府和軍區司令部在我們村附近的大山裡,挖了許多窯洞,就是為了安置軍隊和機關。」

在史家寨村下轄的兩個自然村——廟台村和家北村,文物部門發現,目前至少還保留着200多孔窯洞。這些窯洞依山開鑿,有的有石券,有的純為土洞。「史家寨村附近的大山裡,不僅窯洞多,還藏有6處防空洞,防空洞里有暗道、陷阱,八路軍軍政首長曾駐紮在此。」張朝傑自豪地說。

以山為屏的史家寨村,現在交通十分方便。村子裏,村民的住房分兩種,電梯小高層和聯排別墅,綜合服務站、黨群服務中心、衛生所等設施一應俱全。環境變了,老鄉的親切樸實沒有變,他們臉上的笑容,令人見之難忘。

寒冬時節,太行山顯出他的筋骨來,伸出臂膀默默守護着懷抱里的田野和村莊。站在史家寨村,大山裡的窯洞顯得更遙遠了。但是,那段烽火歲月的光,卻彷彿更加明亮。

今昔花山村

我們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這個局面嗎?我們吃的穿的,哪一樣能離開群眾的支持?全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們勝利的可靠保證。(節選自小學語文課本閱讀材料《毛主席在花山》)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遭敵機轟炸後,毛主席接受聶榮臻的建議,從城南庄轉移到了距離司令部約五公里的花山村。

花山村比較隱蔽且群眾基礎好。毛主席在此住了10天,而後前往西柏坡。在花山村,他起草和修改了《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等重要文件。

走進花山村,順着淙淙溪水聲,漫步上山。再跨過溪上的小石橋,來至一處農家院外。門口的一盤大石磨分外顯眼。

這盤石磨,正是小學語文課本閱讀材料中《毛主席在花山》一文的重要角色。它是共產黨與老區人民血脈相連的重要見證:毛主席住在花山村時,常常徹夜工作廢寢忘食,警衛員怕碾米聲影響他休息,想請老鄉到村中另一石磨處碾米,主席卻批評了他,堅持請鄉親們就用這盤石磨碾米,還讓警衛員把自己捨不得喝的好茶拿出來招待大家……

這盤石磨,成了花山村紅色歷史的象徵。

2023年9月3日開張的花山紅色農家院,也擺着一盤石磨。農家院的經營者馮樹軍,想讓來花山村尋訪歷史的遊客們,通過農村老物件感受當代鄉村生活的質樸溫暖氣息。

馮樹軍是城南庄村人,為了推動紅色旅遊,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他開了這家紅色農家院。「這條路叫抗溝路,也有人叫它抗戰路。順路往山上走,就能走到花山村毛主席舊居。」馮樹軍不僅向遊客講解晉察冀和花山村的故事,還通過視頻和直播,向全國各地網友推廣家鄉的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

「城南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花山村舊址,還有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這麼多革命文物資源就在我們身邊,作為阜平人、城南庄人,當然要把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當作自己的一份責任。」馮樹軍說。

「訪革命文物,吃綠色農家飯,大骨頭燉蘿蔔、鐵鍋烙餅、玉米粥和紅豆粥,好吃管飽還不浪費,你說好不好?」嘮起發展紅色旅遊,馮樹軍滔滔不絕,「你別小瞧我們這山溝溝里的農家飯,北京天津來的客人,有時候多得招待不過來。」

「我相信,太行山紅色旅遊一定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明年經營規模要擴大,我們還要聘請更多鄉親來幫忙。」馮樹軍說,花山村附近的大岸底村,這幾年有機蔬菜產業漸成規模,他打算跟他們合作,擴大城南庄一帶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合力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路修好了,民宿建了,革命舊址、紀念館得到更好保護髮展……」馮樹軍的話,像這片土地一樣樸實無華,他說,老區群眾對阜平的革命文物感情深厚,現在更加體會到這些紅色資源帶給他們生活的巨大改變。

「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到河北,不僅能看到阜平青山綠水好風光,也能感受先輩們在太行山上以偉大革命精神傳遞的紅色脈動。」他的話,說出了革命老區群眾的心聲。(劉采萍)

(感謝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大力支持)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新書情報局|高層次的人,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 天天要聞

新書情報局|高層次的人,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書名:《九宮格思維:四條線破解認知困局》作者:[日]高木芳德譯者:黃洪濤 內容簡介找工作,如何修飾簡歷凸顯自己的優勢?跨行業跳槽,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想要創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和核心優勢?企業發展,如何分析行業趨勢進行戰略規劃?有了好想法和新創意,不知道該怎麼展示?學習到了複雜的新知識,如何...
不殺功臣的劉秀 - 天天要聞

不殺功臣的劉秀

有一次漢景帝劉啟(當時還是太子)喝醉了,來到一程姓寵姬的寢宮就寢。然而那天程姬正好是生理期,不能接待,但又不敢拒絕。於是心生一計,便讓自己的貼身侍女假扮自己,接待了劉啟。不料一夜雲雨之後,這位侍女便懷孕了。程姬只好如實稟報,劉啟得知後給了這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 天天要聞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你知道嗎?世界的稻作文明其實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但背後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稻作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而長江中下游地區正是這一文明的發源地。這裡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為稻穀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春秋篇—論生死管鮑之交30 - 天天要聞

春秋篇—論生死管鮑之交30

王室衰落,諸侯征伐,英雄五霸鬧春秋。三家分晉,列國爭強,戰國七雄分天下。今日我們說齊國。主要人物:管仲、鮑叔牙先前管至父為收買人心,向公孫無知推薦了管仲。此人生得相貌偉岸,精神俊爽,有經天緯地之才。管仲有一摯友名鮑叔牙,二人同去行商,到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