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東吳草創,憑藉的是孫策的武力,但真正在江東立足,並完成江東化是在孫權手裡,而孫策病逝孫權接手父兄事業才是東吳最艱難的時刻。
建安五年(200),孫策去世前向張昭託孤:「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孫策之所以會說出如此話,絕對不是對張昭的試探,而是基於對江東現實的無奈:孫氏家族在江東立足未穩,江東又是世家大族盤踞不肯與孫氏合作的節奏。
出於對前途的隱憂,孫策甚至對張昭說:「如果實在無法在江東立足,那就回淮泗另謀出路吧。」
可見,孫策去世時孫氏家族面對的考驗是能不能在江東立足的大問題。
進行細分的話,孫氏家族共面臨三大考驗——
首先就是山越問題。山越問題從孫策渡江的那一天起就是孫氏家族立足江東的巨大障礙,從孫權接手江東之後一直將主要精力用於武力討伐山越就能看出山越問題對於東吳的掣肘,為了對付山越,東吳甚至錯過了在劉表病重時干涉荊州的最佳機會,夷陵之戰後東吳不能乘勝攻擊蜀漢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山越。
其次就是江東世族對孫氏家族不合作甚至武力抵抗的現實考驗。由於孫氏家族本就不是大族出身,所以天然難以兼容江東世族,再加上孫策是以被打上「不臣」標籤的袁術部將的身份開拓江東的,所以就更被江東世族認為是入侵者,附逆者。
當孫策用孫堅的余部攻克廬江並殺死廬江太守陸康以及陸氏家族幾十人時,孫策就更站在了江東世族的對立面。
是的,陸氏家族是吳郡的大姓,孫策屠戮陸氏家族就等於是向整個江東世族以及世族背後的東漢朝廷宣戰。孫策雖然以武力敲開了江東的大門,但此後的路卻絕對是舉步維艱。
孫策首先面對的就是江東世族的武力抵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會稽周氏兄弟。當孫策攻打會稽郡時,周昕雖然沒有官職在身,但仍然在第一時間率領家兵協助太守王朗抵禦孫策。即使是和孫策父親孫堅有交情的王晟,依然是毫不猶豫起兵抵抗孫策的節奏。
面對整個江東世族向孫氏家族說不的惡劣局面,孫策果斷舉起了屠刀,將許貢、盛憲、周昕、王晟、高岱等人及其家族血腥誅滅。
由於世族之間本來就有交情,加上婚姻的鏈接,所以本來就是一體,孫策誅殺了部分人就等於已經和江東所有的世族為敵。
孫策後來死於許貢門客之手就是孫氏家族和江東世族矛盾的集中體現。
孫策之死正是江東內部矛盾的具體表現 圖源/劇照
另外,那些寄居江東的士人階層也採取了或觀望或逃跑的態度拒絕與孫策合作。比如,許靖、桓曄、袁忠在孫策兵到來之前就已經從海上向南逃亡,他們寧肯冒着死在汪洋的危險,也不願與孫策合作。
就是那些留在江東的士人,如魯肅、諸葛瑾、步騭等人都與孫策時刻保持着距離,不願意為孫策效力。魯肅當時就準備從曲阿北歸巢湖投靠鄭寶,最後是周瑜力勸才暫時留下。
而那些此前在揚州牧劉繇手下打工的如孫邵、是儀、滕胤等人則直接淡出了江湖,肯定是沒有與孫氏集團合作。
這些人一是對東漢朝廷的特殊感情不想給名聲不好的孫策打工,更重要的是,他們其實還在觀望,對孫策是否能在江東立足持懷疑態度。
總結起來就是:孫策去世時,孫氏家族在江東既沒有德行的積累,事業也是隨時面臨崩散的危局。
孫氏家族於江東還處於創業階段。
既然是創業未成,孫策自然要將家業傳給年長的弟弟孫權,而孫權又嚴重缺乏軍功和威望,沒有駕馭江東局勢的能力,所以,肯定不能延續孫策的武力作風,必須走和江東世族合作的路。
再說,孫氏兄弟的基本盤淮泗集團在江東畢竟只是少數,且很可能面對人才斷檔的危險,所以根本就不是盤根錯節的江東世族的對手。與其和江東世族為敵,還不如為己所用,將江東世族引入孫氏政權內部。
也就是說,不管是孫權的個人能力還是東吳內部劇烈的矛盾,現實都要求孫權必須將孫氏政權江東化才能長久。
孫策為什麼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不僅是對孫權處理人事能力的肯定,更是囑託孫權:只有握手江東世族,孫氏才能在江東立足。
此後,孫權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圍繞拉攏江東世族而展開的。
為了達成和江東世族合作的局面,孫權的方案是,先將那些處於觀望狀態的士族吸收進江東政權,然後再以孫氏家族和士人階層的組合吸引江東世族入股。
在周瑜和張昭的努力下,那些寄居江東的士人階層也逐漸認可了孫氏在江東的統治,加入了孫權的陣營。
周瑜當時對孫權的禮節最到位 圖源/劇照
在士人階層的示範下,江東世族也就逐漸摒棄前嫌,逐漸向孫氏政權靠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顧雍於黃武四年出任吳王孫權的丞相;陸遜做了吳軍的統帥,還指揮打贏了夷陵之戰。
這兩人都是江東世族出身,能夠代表江東世族對於孫權政權的態度。
最重要的是,在天險三分的格局越來越清晰和孫氏家族對江東的統治越來越牢固的情況下,江東世族為了維護家族利益也不得不採取和孫權合作的態度。
還是利益的綁定。
只能說,孫氏家族和江東世族合作實際上是各取所需:江東世族憑藉孫氏的威勢維護了家族利益;孫氏家族也利用江東世族加強了對江東的掌控,徹底在江東站穩腳跟,同時也解決了淮泗集團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但就是這種表面上的合作關係其實也是相當脆弱的,當曹操大軍南下荊州投降之後,江東世族幾乎是一片倒式的勸孫權投降,因為,曹軍比吳軍更強,江東世族只有緊抱曹操的大腿才能保全家族在江東的利益,同時拜官封爵。
可見,江東世族一直是利益至上,同時也能說明他們對孫氏長久以來的不看好。當時,孫權之所以聯合弱勢的劉備,就是為了堅定內部抗曹的意志。
隨着赤壁之戰的勝利,東吳在解除生存危機的同時也打贏了江東世族對東吳政權的最大挑戰。
為什麼說魏蜀吳三家,東吳創業較早但稱帝卻是最晚,就是因為孫權一直在處理山越問題和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穩固江東政權。他不想因為遽然稱帝引發東吳內部矛盾的爆發,而是等東吳徹底完成江東化之後才敢走稱帝這一步。
三國中孫權稱帝最晚 圖源/劇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部矛盾其實也限制了東吳版圖的擴張。
所以,東吳的創業史表面上看是一帆風順,快速推進,實際上,孫氏兄弟面對的內部矛盾比應對戰爭的難度還要大,最危險艱難的時刻就是孫策去世孫權剛接手東吳時。
所幸,孫權是個管理高手,他完成了孫氏政權的江東化,始終維持着和曹魏、蜀漢三分的格局。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