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晉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於晉國來說,六卿等異姓士族的重用,確實增強了自身的人才活躍度,為晉國的強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六卿之間的相互傾軋,也在春秋後期加劇了晉國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這堪稱春秋和戰國的重要歷史轉折點。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在徹底結束晉國的歷史後,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也正式位列戰國七雄。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晉國為何走向滅亡?
一
首先,就魏趙韓三家分晉來說,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
一定程度上,晉國可以理解為一個縮小版的周朝。對於周武王姬發建立的西周,因為地域遼闊等原因,所以採用了分封制。同時,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來說,也在自己的疆域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而卿大夫再將土地和百姓分賜給士。按照分封制,卿大夫和士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就周天子來說,實力強大時還能控制住各個諸侯國。比如在西周時期,一些不聽話的諸侯國就遭到周王室大軍的討伐。但是,進入到東周時期諸侯國和周天子之間的實力變化,導致後者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比如在春秋時期,小小的鄭國都敢和周王室的大軍作戰,甚至還取得了繻葛之戰的勝利。而在戰國時期,秦國更是多次蠶食周王室的疆域。所以,周王室最終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國所滅。
二
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因為疆域遼闊,很早就將土地分封給各個卿大夫。對於這些卿大夫來說,在自己的封地擁有絕對的權力,比如兵權、經濟權、繼承權等。長此以往,這些封地內的將士和百姓,自然只會效忠於各個卿大夫,而不是晉國的君主了。而在晉國不斷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韓、趙、魏、智、范、中行氏等異姓卿大夫也趁機做大做強。
值得注意的是,分封制的存在,也有積極的一面,這增強了晉國卿大夫家族的積極性,促使他們非常支持晉國開疆拓土的行為,畢竟這能夠增加自己的封地和人口。但是,到了後期,當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消滅後,這些卿大夫家族也開始將矛頭對準了擁有大量土地的晉國公室了。
當然,除了分封制,晉國公室的衰微,也是導致其被一分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初期,晉國發生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大肆殺害宗室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這是晉國和楚國、秦國等諸侯國不同的地方。
宗法制下,公族掌握着晉國的大權,嚴重威脅國君的地位。國無公族的變革使近支公族在晉國不復存在。公族子弟均出居國外,完全喪失了掌握晉國權力的可能,徹底消除了公族對公室的威脅。到了晉文公在位時,同樣對公室子弟進行打壓,並繼續重用異姓卿大夫。長此以往,缺乏公室力量制約的卿大夫不斷壯大,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
三
最後,在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在這之後,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晉陽之戰。此戰的結果,是趙、韓、魏三家卿大夫消滅了智氏。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此戰是智氏勝利的話,那麼,智氏很可能會消滅魏趙韓三家,進而取代晉國。也即晉國就如同田氏代齊一樣,只被一個卿大夫所取代。
就田氏代齊來說,也是卿大夫的實力不斷壯大導致的,並且,齊國在齊桓公去世後發生的內亂,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為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綜上,分封制是導致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根本原因,而晉國、齊國公室力量的衰微,則是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