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一種香甜的水果備受皇帝喜愛,但因它稀缺無比,除了皇室之外幾乎沒人能品嘗。
當年康熙帝第一次品嘗這種水果時,頓時感覺口中甘甜清爽,龍顏大悅,於是給這道貢果賜了一個新名字,名為「哈密瓜」。
從那以後,這種水果便用上了這個一時興起的名字,一直到300年後的今天,人們還是習慣稱它為哈密瓜,那你知道哈密瓜的原名叫啥嗎?
第一次進貢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在漠北地區大敗準噶爾的噶爾丹。自此,喀爾喀地區開始納入清朝版圖,歸順於大清的統治之下。
在這其中,位於新疆東部的哈密因多次向噶爾丹提供援助,其首領額貝杜拉便立刻派出使臣,奔赴京都納貢歸降,並表示願意協助清軍圍剿噶爾丹。
次年年初,在得知噶爾丹之子逃竄到巴里坤的消息後,額貝杜拉命長子郭帕伯克領兵200,將其生擒並押送至京城。
康熙見額貝杜拉的態度這般誠懇,便將他封為哈密回王,頒發扎薩克印。
額貝杜拉
康熙三十七年,清廷派遣理藩院郎中布爾塞到哈密普查人口,以編旗入籍。當時,額貝杜拉打算從哈密當地選一些貢品進貢給皇帝,但一直選不出合適的東西。
後來還是布爾塞提議說,中原沒有哈密產的甜瓜,何不送些甜瓜給皇帝嘗嘗呢?於是額貝杜拉就在貢品中加入了這種特產甜瓜。
有了貢品之後,額貝杜拉還得解決另一個問題。要知道,哈密距離京城有幾千公里,運輸一趟得一個多月,可能瓜還沒進京城就已經壞掉了,這又該怎麼辦呢?
為了保證甜瓜的新鮮度,額貝杜拉乾脆把尚未成熟的甜瓜和瓜苗帶土一起移栽到木框中,同時讓幾個經驗豐富的果農隨行,在途中精心培育這些瓜。歷經50天的跋涉抵達京城時,這些甜瓜剛好成熟了,正是賞味的時候。
不過因為甜瓜的果實太大,碩大如枕,一個木框里根本裝不下幾個,加上途中還有損耗,所以運到京城的瓜其實並不多。
元旦宴會那天,康熙將這些從哈密帶來的甜瓜,分給了眾臣和皇室成員一同享用。甜瓜清香,味道甘甜,幾塊瓜下肚,惹得群臣回味無窮,紛紛稱讚此瓜乃果中精品。
康熙也是頭一回嘗到這種甜潤清爽的水果,發覺它的滋味甚妙,便詢問管理的人這種瓜叫什麼,但貢品官員也不知道它的實際名字,只知道它是哈密送來的,康熙得知後便稱此瓜為「哈密瓜」。
得到大清皇帝的專屬賜名後,從此哈密進貢的甜瓜便都叫哈密瓜了。
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新疆回部志》
哈密瓜生長在新疆地區,熱量資源十分豐富,日照充足,有利於水果積累糖分,所以哈密瓜會比內地大多數水果更加香甜爽口。
不過實際上,哈密瓜在清朝之前還有別的名字,現在我們所稱的哈密瓜也不是它的本名。
哈密瓜的本名
我國新疆是哈密瓜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哈密瓜的培育歷史悠久,現在哈密、鄯善等地依然還留有野生種。
《漢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古瓜州地生美瓜,長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可見,早在漢代時期,中國就在種植和培育哈密瓜這種水果。
在古時候,哈密瓜又被稱作甜瓜、穹隆。北宋《太平廣記》有述:「漢明帝(公元58-76年)陽貴人,夢食瓜,甚美。時敦煌獻異瓜種,名穹隆」。這個「穹隆」其實是古回紇語中甜瓜一詞的音譯。
而文中所說的敦煌是當時的西域,也就是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地區。
此外,由於鄯善縣種出來的哈密瓜口感極佳,所以當地人又將哈密瓜稱之為鄯善瓜,以前也會把它當作貢品進貢給哈密王。
總而言之,哈密瓜的本名應該叫「甜瓜」,但因康熙皇帝又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哈密瓜」,所以人們都習慣叫它哈密瓜而非甜瓜。
哈密瓜從清朝初期開始廣為流傳,從此天下人都得知了它的美味清甜,許多古籍也都將它描述成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
值得一提的是,初次進貢的哈密瓜其實品質並不好,因為當時準備倉促,又是一邊運一邊種的,沒有什麼經驗,所以瓜的口感還達不到最佳狀態。
結果康熙皇帝品嘗過後,對哈密瓜讚嘆不已,於是額貝都拉便開始大力載種,特地培育品質上乘的哈密瓜向京城進貢,同時還組建了一支上百人的護瓜隊伍。
據說,康熙在早餐過後經常會食用哈密瓜,慈禧太后也很喜歡吃。
而在此之前,人們對哈密瓜這種水果的認識還很少,所以如果不是康熙皇帝為哈密瓜做了一波推廣,哈密對甜瓜的栽培可能不會這麼重視,哈密瓜也不知什麼時候才會被天下人所熟知。
到了現在,皇室貢品哈密瓜已經是一種尋常可見的水果了,而關於這段康熙將西域甜瓜打造成網紅哈密瓜的歷史,卻鮮有人知。
那麼,大家還知道哪些因歷史名人而得名的水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