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記者探訪巴以衝突受傷中國工友:需重建下頜,在以華人輪流陪護

2023年10月24日13:33:12 歷史 6042

自巴以衝突以來,有至少四名中國人喪生,一人失蹤。鳳凰衛視特派記者首次採訪到在巴以衝突中受傷的中國工友,目前他正接受以方治療,雖然虛弱但神志清醒,仍可以通過打字交流。

鳳凰記者探訪巴以衝突受傷中國工友:需重建下頜,在以華人輪流陪護 - 天天要聞

受傷的中國工友正在特拉維夫的舍巴醫院接受救治,他的下頜骨被打碎,脖子和臉頰受傷,無法吞咽和說話。手臂也被擊中,還有未取出的碎片。他在會說中文的以色列志願者幫助下,打字告訴記者他是81年出生,來自山東,事發時到以色列工作僅一個月。

鳳凰記者探訪巴以衝突受傷中國工友:需重建下頜,在以華人輪流陪護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志願者 鄧凱仁:

這家醫院的一位醫生聯繫我,我趕到這裡,他被用了很多葯,處於鎮靜狀態,手術幾乎拿掉了他的整個下頜骨。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他是在爆炸中受的傷。

事發後,在以華人自發組建群組,輪流陪護這位工友。志願者表示,未來他需要從腿部取出骨頭人工重建下頜。但目前以色列的醫院已在戰備狀態,手術可能要至少排在半年之後。

鳳凰記者探訪巴以衝突受傷中國工友:需重建下頜,在以華人輪流陪護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志願者 鄧凱仁:

我聯繫了這裡的以色列華人社區,他們真的提供了很多幫助,像提供衣服等他所需的東西。但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大量的情感支持和一些專業支持,我認為他也因為受傷而心靈受創。從中國來工作,在以色列幫我們,當然我們沒辦法,我們應該支持,我們必須支持他,我們必須在這裡幫幫他,特別是在這個非常艱難的時刻。

鳳凰記者探訪巴以衝突受傷中國工友:需重建下頜,在以華人輪流陪護 - 天天要聞

目前,這位受傷的中國工友和很多來自以色列南部的傷者一起在這家醫療中心接受救治,他後續的治療費用,相信會由以色列政府還有他的保險來承擔。

來源:鳳凰衛視特派記者劉備 以色列特拉維夫報道

編輯:秋果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