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10年,17日至18日,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確認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3屆「一帶一路」峰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客人之一,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專機也於17日上午抵達。
據環球網報道,在眾多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外國來賓中,普京抵達中國的時間稍晚一些。
不過,中國也有句俗語叫「好飯不嫌晚」,雖然比起其他客人,普京算來晚一步,但俄羅斯方面對自家總統這次訪華之行相當看重:這是自今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下達「通緝令」後,普京首次出訪獨聯體之外的國家,在此前舉行的金磚峰會和G20峰會中,普京要麼是通過視頻方式出席,要麼是由俄外長拉夫羅夫代替。

普京願意親自出席「一帶一路」峰會,足以體現出中俄高度戰略互信,兩國關係並不受第三方因素影響。俄塔斯社表示,普京訪華之行凸顯了中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和外交支持,以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可。
在臨行前,普京還接受了我國中央電視台專訪,高度稱讚了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合作模式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一方強加給另一方,而是提供機會;即使出現問題,中國也會積極尋找解決方案——這就是『一帶一路』倡議與西方那些帶有殖民色彩合作項目的最本質區別。」

普京對「一帶一路」倡議與西方發展模式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這幾天相信有不少網友已經看到一段中國建設者在肯雅修建供水管道的紀錄片在網絡上刷屏,肯雅是非洲缺水國家,水質衛生問題一直困擾着肯雅人,中國修建的這條供水管線卻能惠及300萬肯雅人,讓當地民眾喝上一口乾凈衛生的水。
不過,就像紀錄片中所說,「中國來這裡不只是搞工程的,中方也關注當地民生問題」。中國建設者並沒有僅為肯雅修建一條供水管道後就一走了之,而是培訓了大量肯雅工人和工程師,讓肯雅人有能力建設自己的國家。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老撾,10月13日中國援建的老撾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落成暨移交儀式,圓了老撾人民一直以來自己修建一條鐵路的夢想。

在斡旋地區衝突、向受災國家援助人道主義物資方面,中國也從未缺席,在本屆「一帶一路」峰會召開之際,中國先後向遭受地震的阿富汗,以及飽受戰亂之苦的巴勒斯坦人民援助了大批人道主義物資。
中方在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埋頭苦幹,與美西方不斷拱火地區衝突,唯恐天下不亂形成了鮮明對比:
巴以衝突戰火重燃後,美國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平息局勢,而是大筆一揮向以色列提供了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並派遣雙航母編隊為以色列撐腰,直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暴行引起國際輿論譴責後,拜登才慌忙不迭地讓布林肯到中東各國斡旋,試圖強迫阿拉伯世界施壓「哈馬斯」釋放手中人質。

布林肯的外交行動起作用了嗎?
並沒有。沙特王儲小薩勒曼把布林肯晾了一個晚上,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與之會面,最終雙方會晤不歡而散。在沙特這裡碰了一個釘子後,布林肯又跑到埃及、約旦和卡塔爾等國家,帶着拜登的「口信」四天轉了6個國家,結果空手回到了以色列。
中東各國對美國的冷遇,與1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代表赴華出席「一帶一路」峰會形成了鮮明對比——西方不是常說「中國所作所為是逆文明世界而行」嗎?但現在究竟是誰在「逆文明世界而行」?

冷戰結束以來,美西方高舉「人權」大旗,一言不合就在全球打砸搶燒,把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砸成一片廢墟後就拍拍屁股走人,哪管背後「洪水滔天」。
而中國在幹什麼呢?套用我國網友的一句話說,「這個世界破破爛爛,中國修修補補」。這麼多年來,中國用自己的切實行動證明,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倡議並不是要求「中國優先」,而是「只有這個世界變好了,中國才能發展更好」——這種「利己達人、兼濟天下」的樸素情懷,是中國與美西方最根本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