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改名巴拉特,莫迪想借去殖民化,打造一個「地上神國」?

2023年09月15日04:27:19 歷史 7535

據印媒消息,莫迪政府打算向議會提議,把印度國名改成「巴拉特」(也可譯成「婆羅多」)。消息一出,便引起廣泛關注,通常情況下,哪怕一個村也輕易不會改名字,一是人們叫習慣了,改名會帶來很多不便,二是改完之後,很容易讓不知情的人找不到地方,那印度,為什麼突然要改名呢?

印度改名巴拉特,莫迪想借去殖民化,打造一個「地上神國」? - 天天要聞

這件事其實不算什麼新聞,前些年,印度最高法院也收到過幾次改名的提議,要求把國名改成「印度斯坦」或者「巴拉特」,2020年6月,印度最高法院以憲法中已經註明「印度」即「巴拉特」為由,拒絕了該提議。這次之所以關注度更高,是因為動靜鬧得比較大,莫迪政府已經在發給G20峰會參會者的邀請函等一些需要提及國家名字的文件中,用巴拉特取代了印度。

「巴拉特」一詞出自古印度的重要史詩《摩訶婆羅多》,字面解釋是承載或者攜帶,實際意思為尋找光明或者知識的人。古印度文獻中的另外一種解釋,是指北面雪域,南臨大海的地方,這說的是印度夾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和印度洋之間的情況。另外還有一種解釋,說巴拉特是古印度的一位明君。

印度改名巴拉特,莫迪想借去殖民化,打造一個「地上神國」? - 天天要聞

莫迪想把名字改了,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他想擦除殖民者留下來的一切痕迹,他認為印度這個名字是在英國殖民時期確立的,而巴拉特無論取前面哪種解釋都是來自於印度自己的歷史文化。另外,莫迪也有自己的私心。

前面提到,巴拉特出自《摩訶婆羅多》,這是印度教的經典之一,莫迪近些年,一直在嘗試用印度教治國。他和印度教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孩童時期,1958年,8歲的莫迪就加入了印度教的國民志願服務團,這個宗教和莫迪,已經深度綁定。

印度改名巴拉特,莫迪想借去殖民化,打造一個「地上神國」? - 天天要聞

當年他在古吉拉特邦當首席部長,當地曾爆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大規模騷亂,莫迪果斷替印度教徒站台,釀成了一場慘案。至此以後,莫迪就靠着國內10億印度教徒,在政壇平步青雲,同時他也利用手中權力,不斷為印度教徒謀福利,雙方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

像什麼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特殊地位,號召印度教徒移居當地,以稀釋伊斯蘭教的影響,頒佈《公民身份修正案》,給從周邊國家進入印度的非伊斯蘭教徒移民國籍,都是在幫助印度教打擊伊斯蘭教。甚至前不久印度「月船三號」發射,也有大批印度官員採用印度教的特殊儀式,祝福其成功發射。

印度改名巴拉特,莫迪想借去殖民化,打造一個「地上神國」? - 天天要聞

這些跡象表明,莫迪把印度教經典里的詞當國名,是想把印度和印度教划上等號,只要能把印度教徒哄好,不僅明年大選不用擔心,未來繼續延長任期,也是有可能的。到時候繼續出台有利於印度教徒的政策,這就是一個正向循環。

然而,莫迪卻沒有考慮過一個問題,即使印度有10億印度教徒,還有4億不是,除了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都有他們自己的聚居地,如果以後,印度就是印度教徒的「巴拉特」了,那這些非印度教徒,又該何去何從,前面那兩大教派暫且不提,錫克教徒,可是已經鬧着要獨立建國了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江漢平原各古縣出現的歷史,來看雲夢澤的消失過程 - 天天要聞

從江漢平原各古縣出現的歷史,來看雲夢澤的消失過程

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避寒編輯|避寒《——【·前言·】——》荊州附近,本是「九百里澤國」,現在卻全是稻田與縣城,翻查古籍發現,這片平原本屬於雲夢澤。一個古湖,是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 天天要聞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艾夫曼芭蕾舞團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出過五次,我也來過一次,感受過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1977年,我建立了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很多人說這是一種「心理學芭蕾舞」。我不是一個很有空閑時間的人,前四次其實我也受到了非常熱烈的邀請,但沒有時間來。第五次我終於空出時間來到上海,因為我知道上海群眾中有許多對我和我的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