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發現沒,古代城門、宮門基本都是由外向內推的方向打開,這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只是一個簡單的場景,自然不會專門做出解釋,但是看多了就不自覺產生疑問,為什麼開門方式非得是朝里開而不是往外推?這樣做是考慮到了哪些因素?
一、城門向內開的優勢
《孫子兵法》中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見攻城是其他方式都行不通時的最後選擇,但是如果在戰爭中想奪得敵方戰略要地或者重要據點,這時就必須採用攻城的方式,主要方法無非兩種,一是圍困,一是強攻。
- 掌握主動權
這裡需要逆向反推。敵人圍困的目的無非是想讓這城門關死,讓裡頭的人出不來,那作為城池一方的想法必然是與之相反,要這門打得開。如果城門開向朝外,城外敵人完全可以用撞木或者巨石抵住城門,裡頭就推不開就相當於把人鎖在裏面,對守城一方極為不利。強攻同理,敵人想強行打開城門,城內的目的自然是把他們關在門外。這就相當於圍攻的立場對調,只有大門往裡開,城內的人才能更好的封鎖城門,確保安全。
無論敵人採用哪一種攻城方式,唯有城門往裡開才能讓城內的人把開門和關門的決定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以不變應萬變。
- 方便撤軍回城
兩軍交戰,如果守城方弱勢可以選擇退回城內避戰修整,敵軍就算想乘機騎馬追趕也被會城外的拒馬(木製的可以移動的障礙物,由削尖的木刺固定成架)攔截,這時敵人為阻止守城方退回去會選擇放出箭雨射殺,那城外向內開的優勢這不就出來了?等到我軍人馬全部進城,士兵可以站在門後躲避箭矢關閉城門,而不是讓士兵走到城外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險中,加上城門沉重,需要多人才能關閉,如果城門是向外推開的,那麼關城門的時候必將有一部分士卒死在敵軍亂箭之下。
- 城門結構
古代無論是城門、宮門還是宅門,都是由門扇、門框和門斗組成。其中門扇被安裝在門框里側,其中門軸和門臼的安裝位置使得門只得朝里開。而且如果敵人真的一擁而上,城門往外推更好使力,能及時把人關在外面。如果城門是往外開的,那麼一旦沒能及時關上,城門就會呈現「漏斗」的模樣讓更多人衝進城內。
二、搞反城門打開方向,敗走吃大虧
那古代就沒有向外開的門嗎?雖然不多但一定是有的,比如九門口水門,據說李自成就在這裡吃了大虧。
李自成打下北京後就帶着軍隊向三海關進發,他的目標是是吳三桂,可他一路行至九門口都未見吳三桂一兵一卒,過九門口水門時也沒有多加方防備,非常順利的走過敞開的大門出了長城,向從外保衛山海關。但李自成沒想到吳三桂早已和多爾袞取得聯繫,做好了埋伏就差自己這位「主角」登場了。李自成在長城外遭到二人關內、關外合力夾擊,見勢不妙他決定走九門口水門重回關內退回北京,結果回到九門口水門發現原來敞開的大門現在緊閉,城上守兵密布,李自成趕緊一邊迎擊一邊下令破開城門,結果發現城門不管怎麼撞都撞不開,於是增加人手繼續撞,好不容易撞開了一扇,結果裡頭還有一扇,這才搞明白原來這裡都是雙層大門扇,一扇都撞得這麼費勁,李自成不敢再耗時留在這裡,最後只能帶着殘兵繞道敗走。
那李自成為什麼破門這麼費勁?其實是他把城門開向搞反了。以前的九門口水門也是往裡開,但是一到夏日河流汛期來臨,河水把城門死死頂住,開也開不了,水流湍急不停從上流到達這裡,多次衝垮城門,即使修好再多次也是白搭。戚繼光做了薊遼總兵以後到九門口查看了一番,令撫寧縣劉知縣立即修復水門。劉知縣汲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最終決定把城門的開向朝外,水來放水,無水放人,城上設炮,兵來關門。只是沒想到劉知縣結合泄洪的實際需要做出的改變,讓李自成在這裡栽了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