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處於與美國和蘇聯兩個強國的擠壓中。因為它距離前蘇聯僅有600多英里的海域(第一領土區域),而距離美國太平洋海岸的距離則要遠很多。然而,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而非進攻蘇聯的策略,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資源控制
日本認識到,蘇聯擁有廣闊的土地和穩定的資源,取得這些資源必須戰勝蘇聯。但是,在那個時代實現長程戰役足夠的軍事物資和技術裝備非常困難,而且日本資源不夠充足。
另一方面,偷襲珍珠港是因為美國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而石油是日本在戰爭中必不可少的資源之一。此外,獲得菲律賓的資源鋁礦、錫礦等對日本經濟非常重要。
所以,日本認為通過偷襲珍珠港並迅速佔領南方地區可以使用得到豐富的資源,解除美國的石油禁運帶來的壓力,並通過迅速攻擊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來擴大其勢力範圍。
2. 分散蘇聯和美國的注意力
日本認識到時機非常重要。蘇聯面對納粹德國的入侵,其經濟和軍事力量都遭到了嚴重損害。此外,納粹德國和英國正處於對峙的局面中,也吸引了美國的注意力。
因此,日本認為,美國對日本入侵所產生威脅可能會相對較小,因為美國不會輕易地放棄在歐洲的利益。同樣,蘇聯也會分散注意力去面對納粹德國,而無法採取決定性的行動。
此外,日本認識到,即使其向前蘇聯進攻,它可能無法控制這塊龐大的區域,這會讓日本承擔無法想像的風險和大量的資源和人力物力損失。
3. 作戰計劃和推進的難度
日本海軍規劃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偷襲珍珠港的打擊可以有利於日本海軍消耗美國海軍實力,讓其難以對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下手。
這一計劃所依據的是日本艦隊能夠保持若干個月戰鬥力的假設,還包括了進攻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行動。如果日本向前蘇聯進攻,它將承擔無法想像的風險,將面臨幾個河流和山脈以及島嶼上的小鎮和市鎮防禦。
因此,日本認為進攻前蘇聯難度極大,會讓其承受過多的利益和資源損失。
綜上所述,日本寧願選擇偷襲珍珠港激怒美國,也不從西伯利亞進攻前蘇聯,是基於其在經濟資源、軍事考量以及戰略利益等方面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