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2023年03月30日19:23:04 歷史 1429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祺瑤 李路

百年前,一群民族青年從蒙藏學校走出,四處播撒紅色的火種。如今,蒙藏學校舊址重新開放,觀眾通過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檔案,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3月30日,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黃春鋒介紹,觀眾參觀熱情很高。該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黨史教育課「搬」進展廳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蒙藏學校舊址的展廳成了課堂,一堂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在這裡開講。15時,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200餘名學生穿着五顏六色的民族服飾,走進展廳,通過豐富的文物史料,與革命先輩「對話」,接受精神洗禮,堅定理想信念。

「共產主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就是從這所學校開始的」。展板上的一句話,引領師生跟隨一群先進民族青年的腳步,重溫歷史:1919年的老報紙刊登消息,記錄了蒙藏學校學生參加五四運動的內容;黑白的照片、泛黃的檔案,講述了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對蒙藏學校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啟蒙和革命引導……

民大附中副校長魏立功面向學生,娓娓講述:「這裡是中國第一所民族學校,也是播撒火種之地,烏蘭夫、榮耀先、多松年等一批少數民族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光輝印記。民大附中也曾在這裡辦學,希望同學們回到學校,收穫更多感悟。」

展櫃里陳列的一組「老物件」格外吸引學生們注意。它們是革命烈士李裕智在蒙藏學校學習時使用的文具盒和學習材料——李大釗的授課講義《庶民的勝利》。「我彷彿看到一群青年,聚精會神聽課的樣子。」民大附中高一學生阿拉毛說,「百年後的我們,也跟隨先輩指引,獲得一種向上的力量。」

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走進「中華一脈同心築夢——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420多張照片,280餘件實物、文獻、檔案吸引觀眾駐足品味,一段段紅色故事令人動情。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是講解員重點介紹的文物之一。80多年的歲月褪去了隊旗原本顯眼的紅色,在緞面上留下斑駁的痕迹。旗子上綉着一顆五角星,下面是中國共產黨黨徽。「紅軍長征途中,經過了十多個民族聚居區,黨積極從各方面宣傳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這一時期,各族人民群眾也給予紅軍熱情地支援和幫助。」站在觀眾中間,一位講解員說,1935年5月,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四川涼山彝族果基部首領小葉丹舉行結盟儀式,稱為「彝海結盟」,並授予小葉丹這面隊旗。「1942年小葉丹遇害,他的妻子就將這面隊旗縫進百褶裙的夾層中,直到1950年才交給了當地的解放軍。」

「這是紅軍與彝族人民之前革命情誼的生動見證。」觀眾趙勇一邊重複着講解內容,一邊用手機拍下文物,她說,「展廳里的珍貴史料,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民族團結的歷史。我們一定要傳承好這段全民族的紅色記憶。」

從早到晚,觀眾參觀熱情高漲,講解員幾乎不停歇。「我會用最真摯的情感講好每一段歷史。」蒙藏學校舊址講解員陳美玲說,為了以最佳狀態迎接觀眾,她和同事們準備了半年多,「在展覽大綱的基礎上,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學習中國共產黨開展民族工作的歷史,不斷打磨、豐富講解詞,向觀眾講好紅色故事。」

動靜結合體驗民族文化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作為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蒙藏學校舊址里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打造了3D展映廳、情境體驗廳,彙集來自全國各省區市推薦的優質項目及駐場展演。

中華音樂體驗空間里,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表演者踩着輕快的步伐,舒展着靈巧的舞姿,為觀眾帶來傳統民族舞蹈。數字化舞台兩側的房間,展示着各種民族樂器,觀眾可以通過房間里的觸摸屏,現場聆聽各種民族樂曲。觀眾陳女士逐一嘗試,欣喜地說:「可以一次性聽到56個民族的代表性音樂作品,欣賞民族樂器文化,這種動靜結合的體驗太有意思了。」

在中華服飾體驗空間,站在一塊數字「穿衣鏡」前,觀眾揮揮手就可以「試穿」各民族服飾。觀眾張爽帶着女兒體驗,母女倆舉着手機不停拍照。她說:「展覽加互動的形式,不僅讓歷史『活』起來了,更為我們呈現了如今各民族和睦相處、欣欣向榮的景象。」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信息】

每日開放時間:9時至21時30分(21時停止檢票),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預約方式:觀眾可以提前7天,通過「北大紅樓」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

部分圖片由蒙藏學校舊址提供 賈偉龍/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