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往昔,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政權的更迭此起彼伏。而在漫漫長河之中,因為朝代的興衰導致的戰爭數不勝數。
在這些有記錄的、數以萬計的戰爭中,有一種戰役十分有趣,在以往的朝代之中,曾經出現過多次的南北對峙的局面。
但是這樣的南北對峙,以中國南北之域的秦嶺淮河一帶,作為分界線的南北政權的爭奪與發展中,往往是北方政權獲得最終的勝利,這種現象引起後人無限的興趣。
中國的南北對峙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因為少數民族的入侵,這種對峙在早期少數民族往往佔據了優勢的一方。
民風彪悍使得尚武之風盛行,這在戰爭的初期可以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加之肥沃的草地養育的戰馬,常常使得他們的行動非常迅速,並且在攻伐上十分迅捷。
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的中原漢族,往往生活在一種相對富足且穩定的生活環境中,在短期內很難建立起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
因此游牧民族一旦越過了長城與高山的阻礙,他們往往能順流而下以迅雷之勢進行掃蕩,並迅速滅亡中原的政權。
但長期的游牧生活,並不能夠在中原地域進行生產生活,這樣的生產模式,並不符合廣袤平坦的中原環境。
無法使用游牧的經濟生產模式,使得他們不得不採取農耕文明生產生活方式,任用中原漢族的人來實現對自己統治。
平坦中原的利弊
廣袤的中原地,帶儘管使得游牧民族,有機會以迅雷之速度實現佔據與統治,但同樣巨大的地域,也給了中原的政權以極大的戰略緩衝。
隨着戰線的拉長,實現對整個中原地域的統治,需要龐大的軍事物資消耗與人員的擴充,即便實現了大規模作戰能力,往往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抵抗。
但在短暫的對峙僵持後,南北各自的政權,起碼有一端並不會只限於滿足當前的局面,而是以統一全國作為最終的目標。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是極具號召力與向心力的口號,當分裂的局面出現總是會以統一天下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
而一旦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之後,在這種均勢的情況之下,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會出現一種相互的此消彼長,但不影響其均勢的特點。
中間地帶的特殊
處於古代生產生活條件的局限,地理上所產生的天塹往往是很難用人力去填補的,古代人很難擺脫地理對於政權與戰爭的影響。
為此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地理上十分特殊的地位,地理形勢驟然突變,氣候條件也非常嚴峻,這種天然的分界線便是對於拒敵有着巨大的優勢。
北方地勢平坦,騎兵常常可以一往無前,因此北方政權多以騎兵作為主要的兵力,在面臨如此險峻之地十分不利。
蜀國之所以能與魏國形成拉鋸的優勢,在於佔據了秦嶺的交通要道,失去秦嶺要地便就意味着長江一帶到四川一路平坦。
故此歷朝歷代無數統治者,對於秦嶺地域的設防都給予了重點的關注,此處的防守非常兼顧,騎兵在此地域將失去他們應有的迅捷。
這條中間地帶都是南北政權的生死之線,對於南方如果這條線被推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帶,那麼南方將基本失去最能拒敵的大壁壘,除非進行主力大會決,否則政權傾覆只在朝夕。
而對於北方地域一旦南方將線推到黃河以北,那麼北方則將失去很多戰略物資儲備點,也將失去了長線作戰的能力。
因此南北的平衡很大程度上,維繫在這一中間地帶上,這種均勢一旦打破,則說明中國的統一時刻已經到來。
馬匹對於戰爭的影響
為何南方在佔據天險的情況下,始終無法向北方發起征伐並實現一統,相對低下的生產條件,意味着軍隊的數量與質量,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古代戰爭有着重要的作用。
軍隊成為了國力是否強盛的重要參考點,往往幾次戰役的勝負,便能夠決定南北兩個政權的興衰,而軍隊中的裝備是否佔據優勢,則對關鍵戰役的勝利有着關鍵的作用。
騎兵,在古代戰爭之中作為一種最具有機動性與衝擊性的軍種,其在信息傳遞與行軍速度上遠超步兵。
除非掌握着戰術的步兵,並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精密的部署,才有可能戰勝騎兵,岳飛指揮的步兵戰勝騎兵就是一個典範。
均勢的打破
南有天險可依,北擁騎兵可戰,為此南北雙方總是有着較長時間的軍事,但實現統一的趨勢是改變不了的。
平衡的打破常常是由北方承擔起來的,北方通過天險儘管十分困難,但是只要掌握住南方鬆懈的一刻,那麼南方便是很難抵禦。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隨着北方游牧民族佔據中原的北部,並不斷地同各個民族相互融合,不僅在實力上愈加強大,同樣在文化與政治觀念上與南方的差距越拉越小。
而反之南方政權因為領土往往不及北方,且長時間處於下風,其水軍在進入中原地域之後便是顯得勝算不大。
結語
綜上所述,南北實力的天平,往往在最終向著北方傾斜也合乎情理,可以發現北方政權因為融入了中原,並吸收了中原的文化,往往對漢文化有着更為大的包容性。
甚至許多政權在不斷地融入過程中實現了漢化,最終在政治與文化思想上,已經同漢文化無太大差距。
南北的拉鋸,使得北方政權選擇了一個更為緩和的方式,融入性徵服而不至於將中華文明所摧毀,這反而使得中華文明容納進了更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現出更為豐富的面貌。
南北戰役的輸贏不單單是體現在朝代的更迭,政權的更換,而是在此過程之中游牧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斷融合,共同構築其璀璨且淵源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