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一個地域廣袤的大國。
這也就意味着,如何對這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管理,是統治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秦朝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郡縣制。
但由於統治時間過於短暫,各項規劃還來不及實施就胎死腹中。
因而,其在城市的建設上也沒有大作為。
而到了漢代,更多是吸取先秦的教訓。
同時,其又基於自身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以優先保全都城,邊防重點建設的防禦思想,建立起了內外聯動的城市防禦共同體。
璀璨明珠般的郡縣分佈,漢代城市建設別有風味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喪失,諸侯國為爭奪土地、財富開啟了連綿不休的戰爭模式。
為贏得戰爭的勝利,諸侯國一方面不斷刷新軍隊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則不遺餘力地修建固若金湯的城池,試圖打造牢不可破的城市防禦體系。
通常認為,在冷兵器時代,城市要想做到基本的防禦工作,不但要考慮高大的城牆,還要想到城門、城樓、馬面等一系列的城垣設施。
在此基礎上,再對士兵進行編排。
彼時,統治者必須要做好這些事情,否則就無法建立起規範的防禦體系。
而在城市建設的高潮之下,邯鄲城、臨淄城、紀南城等脫穎而出,成為眾所周知的名城。
然而,過於耀眼的東西總是難免遭人嫉妒,繼而產生想要毀壞的心理。
在嬴政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這些名城均被軍隊有意地破壞。
以至於這些城池殘破不堪,無法再繼續作為統治中心來使用。
而秦朝建立後,統治者尚未有充足的時間、精力來修復這些城池,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政權。
於是,這一重擔便落在漢初統治者的肩上。
漢初統治者接任修復的任務,並不是為了傳承古代,而是出於自身的政治考量。
眾所周知,西漢立國之初,實行分封與郡縣並存的國策。
隨着諸侯國的勢力不斷被削弱,地方行政制度也由郡縣兩級制,逐漸發展為州郡縣三級制。
那麼,這些州、郡、縣又是從何而來呢?
《漢書》記載道:劉邦曾於「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這裡的「城」,即為「築城」之意。
然而,根據當時官方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配置來看,在全國大肆築城顯然不可能。
既然築城不可能,為何不在原有的舊城基礎上做個修補工作呢?
畢竟,修復城池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要遠遠小於築城所花費的。
因而在這裡,漢初統治者口中「築城」實則模糊了概念。
他們將修補春秋戰國時期的舊城,也看作「築城」工作。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兩漢時期的城市建設,就是致力於做好修復工作。
根據史實記載和考古發現,除開都城長安是西漢初期所建造。
其他的大都城、中小城市一律是修補舊時城邑而來。
同時,漢朝統治者在修復工作上的不遺餘力,幾乎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即,郡縣級以上的城市就有上千座,小城邑更是不計其數。
據統計,光是考古發現的漢代城邑遺址就有六百多處。
如,磁縣講武城、崇安城村古城等。
如此眾多的城市星羅棋布地分佈於廣闊的國土上,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着漢室的江山。
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於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城。
眾星拱月般的漢代都城,保衛君權統治
兩漢時期的政治中心均落於關中、關東地區。
這一帶地區身處腹地,很難與少數民族產生直接、正面的接觸。
他們更多受到的是來自王朝內部的衝擊。
因而,漢代都城所採取的建設模式,是典型的「內城外郭」形式。
城郭作為重要的城市防禦設施,強調的基本原則是:築城保衛君主,造郭守護百姓。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原則的內容不可混為一談。
因為在特殊時刻,築城與造郭之間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衝突。
早在先秦時期,城郭本是作為抵禦外敵的工具。
秦朝建立之後,高大的長城代替了城郭的這一作用。
因而,城郭也由強調對外防禦轉變為對內控制,並成為君權統治下法律與秩序的象徵。
這一點在漢代表現得尤為突出。
要知道,漢初統治者親眼目睹了農民起義的威力。
內心是極為懼怕這股力量的。
為了防止農民發動起義,漢代都城的建設着重強化城郭的御內作用。
一方面,漢初統治者用「城」與「郭」將君與民分隔開來。
其嚴禁民眾擅自進入皇城之內,儘可能地減少不同階級的社會流動。
由此凸顯了「城」「郭」之間鮮明的等級差異,避免引發衝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都城所設置的中央軍,也是直接受命於皇權,專職保衛皇室的安全。
總體而言,中央軍的兵力不算特別充裕,但武藝本領強悍。
將士基本可以做到以一當十的地步。
此外,在糧草、武庫方面,都城的建設也是極為完備。
根據《史記》記載,都城不但有專屬於自己的京師糧倉,還接收着來自細柳倉的「救濟」。
在武庫方面,漢代都城也是極具優勢。
一般來說,只有在設置鐵官、工官的郡才能設置武庫。
但由於都城的政治特殊性,武庫的設置是必要的。
但不同邊疆地區的武庫,都城武庫中的武器數量較少,只能用於維護社會生活的基本秩序。
這也就意味着,漢代都城的建設不再是先秦時期的軍事防禦模式,而是凸顯出維護皇權統治的政治防禦功能。
那麼,為了政治防禦功能的正常運作,漢初統治者必須利用其他城市的力量來守衛都城。
陵邑的設置便是出於此目的。
所謂「陵邑」,指的就是大量人口遷徙至皇陵附近,進而形成的行政區域。
簡單來說,陵邑就是一大批人出於保護陵寢等目的,聚集在皇室陵園周邊所形成的小城市。
古代皇室的陵寢規模之大,現代人可能無法想像。
根據《後漢書》記載:「秦置麗邑,因徙三萬家麗邑。」
「麗邑」是秦始皇在驪山腳下設立奉養陵園的機構。
因而,這裡的三萬人還只是「麗邑」的工作人員,並非奉養陵園全部的居住人口。
漢代繼承秦制,也在都城周邊設立了多個陵邑。
如惠帝的安陵邑,文帝的霸陵邑。
同時,漢初統治者還專門遷徙了大批富豪大族前往陵邑。
其名義上,是看重他們與皇室深厚的血緣聯繫,實則是為了更好地監督、控制他們的走向。
軍事防禦為主的邊疆地區,維穩邊線秩序
地處邊境最前線的邊疆地區是漢代城市防禦的重點地區。
畢竟,此地區常年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擾。
一旦失控便能引發漢朝的統治危機。
為此,在邊疆地區的城市建設上,漢代統治者莫不費盡心力。
一般來說,邊疆城市的建設多以「回」字形為基本樣式。
內外、大小兩重相套,從外觀建設上就表現出了一種對北部邊敵的防禦姿態。
如今地處呼和浩特的塔布陀羅海古城也是這般建設。
根據史料記載,大、小城內的設置並不完全一致。
大城內,主要居住的是少數平民和大量的士兵。
小城往往偏居在大城的某一角落,地址相當隱秘,內有幕府、武庫、倉庫等重大軍事設施。
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城就不存在任何的地理防護。
要知道,邊疆地區的邊城通常設在長城沿線的內側。
而長城一帶還會設置障城等極具干擾性的城池。
如此一來,整個邊疆地區實則形成了數層軍事防禦。
長城首當其衝,障城次之,大城又次之。
它們相輔相成,互相支援,在漢朝北境樹立了一道巨大的防衛屏障,為抵抗匈奴侵犯、保衛邊境安寧發揮了重大作用。
正所謂,戰爭未啟,糧草先行。
為了防止游牧民族偷盜糧草,漢朝在邊疆地區往往不設糧倉,而是採納了晁錯的建議,讓士兵們就地耕作。
因而,士兵們既要忙於平日的軍事操練,也要下地干農活,辛勤勞作。
不得不說,晁錯這一做法相當地妙。
此舉不但解決大部分的邊防軍糧,有力地支持西北前線的作戰;
還開拓農業發展的版圖,保證朝廷對邊疆地區的穩定統治。
否則,在不設糧倉的情況下,僅依賴朝廷的運輸,軍糧遠遠解決不了溫飽問題。
更別提行軍打仗了。
簡言之,邊疆地區的城市建設根本上是為了建立起有效、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
政治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結語
總的來說,漢朝在城市建設方面,展現了不同尋常的政治智慧。
在備受外敵侵犯的邊疆地區,漢朝以軍事力量打壓為主,強化自身軍事防禦的能力。
在政權的中心都城,卻以內防為要旨,設置諸陵邑,優先維護都城的安危,進而實現了都城與地方城市之間的聯動。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