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統治是需要宗教的,主要還是民眾需要一些律法之外的思想,讓很多沒有文化和學識的百姓知曉敬畏,畢竟宗教那一套條條框框,確實對百姓有着很大的束縛,無論是行為還是精神上都是如此,當然用今天的話說,那叫精神壓迫。這一點從世界幾大主要宗教都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還是印度教,幾乎都是如此,而在古代,大量的國家基本都是政教合一的統治概念,甚至在歐洲中世紀,教會的權力甚至大於國王。
不過中國卻有所不同,畢竟中國古代宗教的影響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由外部傳入的佛教,以及拜火教、摩尼教等其他宗教,都沒有能夠成功改造華夏文明,反而被華夏文明改造成了符合華夏文化的社會意識形態。道教和佛教雖然通過鬼神文化,讓百姓有了敬畏之心,但是卻沒有真正影響到百姓的樸素道德觀念,畢竟華夏數千年,對於底層百姓而言,真正影響至深的,其實還是儒家思想。
從西漢中後期,儒家思想在廟堂崛起開始,華夏長期以來都將儒學這一套作為社會道德體系的主要基礎,特別是在宋代理學興起,尤其以朱熹為首的儒學大家對這一門文化進行全方位改革之後,儒學更是成為了統治者駕馭天下百姓的重要武器,儒學思想也正是在這之後,酸腐氣盡顯。而且很多傳統陋習貽害無窮,所以民國時期,很多接受西方自由思想熏陶的年輕學者作家都將儒生作為批鬥對象。
雖然華夏的底層統治根基是儒學,但是上層治理學術卻並非一直都是以儒學為主,另外還有以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為核心的治理天下的理念。甚至還有將佛教作為治理天下的理論形式,比如北魏前期還有南朝南梁中後期。當然,除了元清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政權之外,這兩個朝代分別由蒙古族和滿族作為統治階層。而他們所奉行的宗教則是藏傳佛教。
提起藏傳佛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突出一個重點事項,那就是神秘,畢竟藏傳佛教的密宗充溢着各種神秘傳說,然後就要說另一個重點,那就是虔誠,要知道,在今天的西藏和青海、四川部分地區世居的藏民,百分之八九十都信奉藏傳佛教,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虔誠的信徒圍繞着岡底斯山下的谷底一遍又一遍的轉山。
藏傳佛教,又名喇嘛教,是佛教的一個分支,相比於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特點最鮮明。在我們的青藏高原,自古以來就有着豐富多彩的歷史,一直發展到公元六七世紀,西藏才進入了一個比較文明的階段,吐蕃帝國崛起於雪域高原,而這一時期,佛教也從中土和西域各地傳入了西藏吐蕃,特別是在松贊干布和尺度朱丹迎娶了華夏的兩位身份顯赫的公主之後,隨之傳譯了很多佛經,西藏僧侶在這些佛經的熏陶下,結合西藏本鄉本土的文化,逐漸孕育了藏傳佛教這一個佛教流派。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吐蕃貴族和佛教僧侶之間相互適應,經過了一到兩個世紀的磨合,終於在公元八世紀到十世紀之間,佛教在吐蕃站穩了腳跟,隨着吐蕃帝國的擴張發展,藏傳佛教也隨之四處傳教,漸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藏傳佛教因為傳播問題,逐漸衍生出了許多個流派,但是普遍都信奉密宗,密宗實際上是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後來在西藏和印度地區和後起之秀婆羅門之間互相融合之後,形成的一個特殊教派,這一教派雖然在中原沒有形成很大的規模,但是在藏地,卻影響意義深遠。
隨着佛教在西藏的發展,特別是在吐蕃崩潰之後,雪域高原地區行政管理混亂,宗教漸漸佔據了地方統治大權的主動,頂級喇嘛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政教合一之後,藏傳佛教就在雪域高原有了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藏傳佛教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各流派都還有着不同的主神供奉,在傳承上也有着家族傳承方式、師徒傳承方式,還有活佛轉世制度。
歷史上藏傳佛教影響最大的一個時代,非大元王朝莫屬,而元朝選擇捧起藏傳佛教至高位,也有着政治影響,蒙元重視藏傳佛教是「以因其俗而柔其人」,是一種政治策略。藏傳佛教最初在中原有很深的影響力,還是在西夏時期,因為党項族與羌族和藏族的關係,所以在藏傳佛教廣為傳播階段,西夏成為了教義擴張的沃土。除此之外,因為早期吐蕃的擴張,藏傳佛教也在西域地區廣為傳播,特別是在回紇部落的傳播,因此藏傳佛教在西北地區有了廣泛的傳播基礎。
蒙古在征服西北地區之後,也接受了藏傳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宗教起到了聯繫各民族的紐帶作用,這當中,尤其以西藏薩迦派最突出,這個派系的僧人在蒙元聲望很高,藏傳佛教真正壯大,還是在元朝建立之後,因為忽必烈登基前,受戒於吐蕃高僧八思巴,而且這位高僧製成蒙古新字,因為立下此大功,被忽必烈尊為帝師。因為忽必烈的緣故,元朝皇帝進入王位,必須先接受佛陀的戒律九次方正大寶。
而藏傳佛教,也就因為這個慣例,成為了蒙元國教,元朝12個帝師都是西藏人。這些顯赫的身份,都是漢傳佛教和道教都無法比擬的,當然,元朝捧高藏傳佛教,也是避免被漢文化完全同化,以藏傳佛教壓制漢文化圈的佛教和道教等其他宗教勢力,藏傳佛教還能通過一些其他手段給蒙古士兵精神力量,因此地位至高無上。
而元朝崩潰之後,遁入蒙古草原游牧的蒙古部落,仍然信仰着藏傳佛教,並在之後的兩三百年里,和明朝進行了長期對抗。從朱元璋一直到嘉靖時期,明朝和蒙古之間持續了多年的戰爭,最終打得雙方都精疲力盡,終於在隆慶時期實現了雙邊和平,於是在之後的數十年里,雙方不再在邊界上劍拔弩張,明朝也不再把重心完全放在北方邊境,這就給了北方游牧民族機會。也正在此時,在蒙古和明朝大戰的空隙之間,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崛起了女真族。
特別是在努爾哈赤通過政治外加軍事手段完成了女真的統一,隨後又在薩爾滸擊敗了明朝主力,很快完成了在東北的霸權,隨後,與大明王朝在關寧防線對峙,而女真騎兵無論如何也難以突破關寧防線,於是就有了聯合蒙古的想法,通過與科爾沁的聯盟,女真對蒙古各部一邊拉攏一邊打壓,很快就在東蒙古草原獲得了絕對地位。同時,可以繞道蒙古進攻大明京畿地區,皇太極就曾三番五次借道蒙古草原發動對大明的進攻。
隨着滿蒙聯盟,蒙古在滿洲有着很高的地位,算是滿清創業時期的第二大股東,滿清為了籠絡蒙古貴族,也接受了很多蒙古習俗,比如在信仰上,就和蒙古有了初步的合作,原本不太信教的滿洲貴族,慢慢接受了在蒙古廣為傳播的藏傳佛教。特別是滿清完成天下統一後,藏傳佛教更是成為了滿清統治西藏地區的重要政治工具和紐帶。
不過滿清統治者比蒙古統治者要聰明,清朝雖然給了藏傳佛教比較高的地位,特別是在政治地位上,算是給足了藏傳佛教面子。但是,為了籠絡更多的漢族,緩解民族矛盾,並沒有將藏傳佛教視作國教而代之,對東北各族實行招納、吸收、融合的民族政策及兼容並包、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宗教政策,對蒙古則推崇藏傳佛教,在天山南北則是兼容伊斯蘭教,在廣大的漢人地區,則是以儒家王道思想治國,以科舉籠絡天下讀書人。
只不過,相對而言,清朝的喇嘛教地位更高一些,但也只是因為政治目的。也正因為此,我國兩個少數民族為了避免被龐大的漢文化圈完全同化,也為了政治目的,所以將藏傳佛教推到了很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