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懷着對家鄉故土和安息於九泉之下父母的懷念之情,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看到家鄉已是物是人非,他心生無數感慨,寫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七律·到韶山》
第二天黎明,毛澤東就早早起來,來到父母合葬的墓前進行祭掃,他深情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父親得了傷寒病,母親頸上生了一個包,穿了一個眼,得的都不是難醫的病,卻都過早去世。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
隨後毛澤東恭恭敬敬地把一束翠柏松枝做成的花圈擺放在父母墳頭,他深情地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回去的路上,毛澤東對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再回來,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毛澤東為父母掃墓
對少年毛澤東來說,父親給他以稜角和陽剛之氣,母親給他以謙和溫厚之情,為他日後成就偉業奠定了重要基礎。1993年,楊成武將軍在參觀毛澤東故居時,深有感觸地說:「偉大的父母養育了偉大的毛澤東!」
今天帝哥就來說說毛澤東和他父母的故事。
父親毛順生
1936年秋,毛澤東在陝北接受記者斯諾採訪時,曾談到了自己的父親:
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着;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一文錢也不給我們,給我們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對僱工們特別開恩,給他們雞蛋下飯吃,可是從來沒有肉。對於我,他不給蛋也不給肉……
毛澤東和斯諾
後來很多人看了這番話以後,都認為:毛澤東的父親性情暴躁、專制自私吝嗇,是一個對孩子缺乏父愛的父親。現在的很多書和影視劇也是這麼進行表現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毛澤東的父親雖然對他很嚴厲,但嚴厲的背後,是深沉的大愛。
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生於1870年,當時他的父親毛恩普希望家業在兒子手裡昌盛起來,於是給他取名為「貽昌」,他也希望孩子能夠順利長大、萬事如意,於是又以「順生」作為兒子的字。
毛恩普原有15畝田地,他又借債添置田地,債是越借越多,田地一點也沒增多,家裡也越來越困難。所以毛恩普希望兒子能夠早點當家,在毛順生10歲時就給她娶了一個大他3歲的童養媳文七妹。毛順生15歲時,他和妻子正式「圓房成婚」,17歲時,毛恩普就把所有的家業都交給了他,讓他當起了家。
毛順生和文七妹
毛順生當家以後,每天起早貪黑地勞作在田間地頭,除了耕種農田,還餵養豬牛,上山砍柴,張網捕魚。但即使他天天拼了老命干,家裡的狀況還是沒有得到好轉。
在1893年和1896年,文七妹先後為毛順生生下了兒子毛澤東和毛澤民,毛順生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了,他見從家裡出去當兵的人,回來以後都過得不錯,他也決定去當兵,於是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娘家,自己出去參加了湘軍。
大約在1901年左右,在外當兵多年的毛順生回到了韶山沖,隨後將寄養在娘家的妻兒接了回來,在外的這幾年既開闊了他的眼界,也鍛煉了他勇武的精神,他還靠着自己當兵攢下的錢還完了家裡的債務,贖回了田產。
大約到了1904年,毛順生已擁有15畝田,每年可收60擔谷,除掉家裡消耗的35擔外,還多出25擔,他把節餘的稻穀碾成白花花的大米,然後挑到集市去賣,碾剩的米糠,又用來餵養架子豬,等到架子豬長大後,又把架子豬趕到集市去出售,他的家業很快越做越大。
在生意做起來以後,毛順生還開始發行了自己的股票「毛順義堂」,把鄰里鄉親的余錢收集起來,以期增值;股票發給僱用者使用,則作為工資,可以暫時代替銀兩;發給生意同行,又成為定金,或者物值。
毛順生
隨着家業越來越大,毛順生不得不經常請長工或短工,但他也不讓自己的兒子閑着,毛澤東曾回憶說自己6歲時就被要求下地幹活了。但年幼的毛澤東非常喜歡看書,毛順生覺得他看書會影響幹活,父子倆經常因此發生矛盾。
有一天毛澤東中午沒回去吃午飯,毛順生出去找他,發現他在一個古墓旁看書,他非常生氣,對兒子說:「你真的鬼迷心竅,中了這破書的魔了?把你爹的話只當成耳旁風嗎?」
但毛澤東卻表示,自己已經挑了15擔肥了,是把活幹完以後才看書的,毛順生於是走到田裡看,發現確實如此,也就不再說他了。
毛澤東9歲時,毛順生終於決定送他進私塾讀書,據說他曾經為了一片山林與人發生糾紛,明明自己有理,卻說不出來,對方書讀的多,引經據典,結果把無理說成有理,結果山林最終被判給了人家。所以毛順生在經濟狀況好轉以後,把兒子也送去上學,希望他以後能為自己爭口氣。
1904年,毛順生乘着堂弟毛菊生的生活困難,以低價買下了他家的7畝水田,文七妹和毛澤東極力反對,但他卻說:「我用錢買田,他賣我買,天經地義。這和兄弟不兄弟沒有關係。」這讓毛澤東非常反感,他覺得父親只顧賺錢,完全不顧手足之情。
在毛澤東13歲時,父子倆再次爆發了一次大的衝突。有一次毛順生家裡來了很多客人,他卻當著客人的面罵毛澤東懶而無用,這讓毛澤東非常生氣,他罵了父親,然後跑出了家,毛順生一邊追一邊繼續罵,毛澤東根本不聽,一氣跑到池塘邊。
面對氣勢洶洶的父親,毛澤東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里。這把毛順生給鎮住了,但他堅持要毛澤東磕頭認錯,毛澤東則表示如果父親答應不打自己,他可以跪一條腿磕頭,戰爭這才結束。
不過毛順生繼續讓毛澤東上私塾,儘管這花費了大量的錢財,但他仍然堅持,儘管他的出發點和毛澤東並不一樣,但作為一個父親,這說明他還是深愛兒子的。
但隨着毛澤東越來越大,他也越來越叛逆,毛順生想着如果讓兒子早點成家,應該就會好很多,於是在毛澤東14歲那年,毛順生作主給他娶了羅氏為妻,他的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拴住毛澤東的心。
羅氏
但毛澤東後來卻回憶說:「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而且後來也沒有。我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當時也幾乎沒有想到過她。」羅氏嫁到毛家以後,20歲就病逝了。
毛順生不顧毛澤東的意願,為他包辦婚姻固然不對,但父親為子娶妻,選擇門當戶對、身體健壯、善操家務的兒媳,以期家業興旺,添丁增口,享天倫之樂的良苦用心仍然是值得稱讚的。
毛澤東16歲時,毛順生與自己族兄毛槐林說好,讓兒子到他在距韶山70多里的湘潭城開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在毛順生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職業,因為他自己就是靠做生意發家的,讓兒子去米店學好做生意,回來以後也能守住這份家業。
但毛澤東卻想繼續求學,他找來了自己的舅父文玉瑞、文玉欽、表兄王季范、老師毛麓鍾、母親文七妹幫他說話,毛順生成了「光桿司令」,他也不得不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王季范
1910年,毛澤東終於如願,他要離開韶山,去湘鄉的東山學校上學了,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改寫了一首日本維新志士西鄉隆盛的詩送給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臨行時,毛順生帶着一家人來送毛澤東,母親文七妹對他說:「三伢子,裝好的辣子帶了沒有?你是頭一回出遠門,在外面要莫吃冷的,莫喝涼的,要注意加衣服喲!」
毛順生也對兒子說:「石三,你在外面要呷飽飯,錢用完了給我來信就是,我會送來的。」
毛澤東感動地說:「爹、娘,莫遠送了,我走了。」
影視作品中的毛順生
剛走沒幾步,幫毛澤東挑行李的毛澤民扯了一下他的衣角,對他說:「哥,爹哭了!」
毛澤東緩緩轉過身,發現父親的臉上淌着淚水,他的眼眶也濕了,他跑了回來,對着父親跪下,又磕了三個響頭,然後說:「爹,你放心吧,我會爭氣的……」
從此以後,毛澤東長期在外,很少回家,不僅迴避了和父親的矛盾,他還格外思念父母、思念家鄉,他常給父親去信,剛剛工作時,便時常寄錢和藥物回家。
1919年10月5日,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病逝於韶山,享年53歲。母親病逝時,毛澤東並不在身旁,當他帶着弟弟毛澤覃趕回家時,母親已入棺二日。
妻子的去世對毛順生打擊非常大,他蒼老了許多,毛澤東於是將父親接到長沙住了一段時間,父子間原本緊張的關係,早已雲消霧散,得以緩解,毛順生也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毛澤東和父親(左二)、伯父、弟弟合照
1919年12月,為了驅逐在湖南的軍閥張敬堯,毛澤東率領請願團奔赴北京。但他走後不久,毛順生便患上了急性傷寒病,於1920年1月23日去世,享年50歲。
毛澤東當時因為在北京從事革命活動,無法脫身回去為父親奔喪,直到7月才回到長沙,這時父親已經下葬半年了。毛澤東祭拜了父親的靈位,並為自己沒能趕回盡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毛澤東對弟弟毛澤民和弟媳王淑蘭說:「父母雙親大人的後事全是你們料理的,特別是父親死的時候我不在家。我後來才知道,他老人家是患傷寒病死的,棺木還是從唐家借來的,你們操心費力了,而我卻沒有盡到孝敬之心啊!」
在韶山有一座「韶麓橋」,修建於1919年上半年,而且在韶山嘴的石崖上立有一塊長1米、寬0.6米的「韶麓橋碑」,記錄了當時修橋所捐款的7個集體和8名個人,其中毛順生捐了4塊銀洋,居個人捐款數的第三位,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了,而且毛順生還參加了修橋的勞動,從他的身上,能看到舊中國的農民身上那種克己奉公的美德。
母親文七妹
毛澤東在接受斯諾的採訪時,這麼評價自己的母親:
「我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願意接濟別人。她可憐窮人,他們在荒年前來討飯的時候,她常常給他們飯吃。但是,如果我父親在場,她就不能這樣做了。我父親是不贊成施捨的。我家為了這事多次發生過爭吵。」
毛澤東的母親叫文七妹,這個名字由斯諾用英語記音,再譯成中文時,被譯成了好聽的「文其美」。
1867年,文七妹出生於距韶山沖20餘里的湘鄉縣四都唐家坨(後改為棠佳閣)的一個小康農民家庭,她的祖父去世得很早,留下了4個子女給祖母賀氏撫養。賀氏一個人將四個子女含辛茹苦養大,並帶着他們創下了一份家業,等到文七妹長大時,家裡已經有了140畝田和一棟由青磚蓋的瓦房。
1880年,賀氏已經86歲了,她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想選擇一塊好的墓地,文家人都聽說韶山沖的風水很好,很適合作為墓地,但韶山沖的人是肯定不會把地讓給外姓人的,於是文家人想出了一個「聯姻」的辦法。
韶山沖
文七妹的父親文芝儀將13歲的文七妹嫁給了韶山沖農民毛恩普的兒子毛順生,以此為條件換去賀氏的墓地,當時毛順生才10歲,所以文七妹嫁過去先當童養媳。
毛家到毛恩普這一代時已經家道中落,不僅把家裡的田都典當了出去,而且還借了很多債,文七妹在娘家時,老老少少在一起其樂融融,但到了夫家以後卻要過苦日子,她非常不適應,每次文芝儀過來看她時,她都哭着鬧着要回娘家去。
但慢慢地,文七妹開始感受到毛家的溫暖,毛順生是獨子,父母覺得虧欠兒媳,像疼愛親生女兒一樣疼愛着她,而毛順生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對她也是十分依賴信任。文七妹也適應了毛家的生活,她儘力侍奉老人,操持家務,也不再抱怨了。文七妹18歲時,她和毛順生正式「圓房成婚」。
文七妹
文七妹大約在20歲時生下了第一個孩子,但這個孩子沒過多久就夭折了,後來她生下的第二個孩子也是同樣的命運,這給她的打擊非常大,她變得鬱鬱寡歡。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了毛澤東,她在高興的同時也很害怕,她把剛出生的毛澤東抱到石觀音廟叩拜神靈,並給他取小名為「石頭」,寓意好養好長。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家人就叫他「石三」,文七妹則稱他為「石三伢子」。
毛澤東稍微長大一些後,文七妹又讓他認七舅母為乾娘,因為七舅母家的孩子多,她希望毛澤東能夠沾到七舅母的福,健康地成長。
1896年,文七妹又生下了兒子毛澤民,毛順生出去當兵後,把妻子和兩個孩子都送到了娘家寄養。毛澤東在文家度過了幾年幸福快樂的時光,外祖母也非常疼愛他,而且一大家子人都相親相愛,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在他的心裏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
在文家,毛澤東還寫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詩:
獅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熱些燒,肉放爛些煮。
毛順生當完兵回家後,把妻子和兒子又接了回來。儘管家境越來越好,但逐漸長大的毛澤東卻開始和父親發生了矛盾,但好在母親文七妹一直在呵護和支持着毛澤東,他才有了敢於和父親爭執和對抗的底氣,毛澤東後來曾開玩笑說:
「我家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是由我、我的母親和弟弟所組成的,有時甚至僱工也在內。不過,在『反對黨』的『聯合戰線』之中,意見並不一致。母親主張一種間接進攻的政策。她不贊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鮮明的表示,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說這樣不合乎中國的道理。」
文七妹樂善好施的品德對毛澤東的影響非常深,毛澤東在讀私塾時,因為離家裡很遠,他都是把午飯帶到學校去吃。有一次,毛澤東發現一位同學因為家裡窮,中午只能餓肚子時,他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了那個同學吃。
晚上回家以後,毛澤東因為中午沒吃飽,所以直奔廚房又吃了很多飯。文七妹以為是帶的飯不夠吃,於是第二天換了一個大碗給他帶飯,但他晚上回來後,依然又跑到廚房吃東西。
文七妹於是問兒子怎麼回事,毛澤東如實給她說了,文七妹不僅沒責備兒子,反而誇他做得對。從此以後,文七妹每天都給毛澤東準備兩份飯,讓他帶給同學吃。
1910年,17歲的毛澤東終於要離開韶山,去湘鄉的東山學校上學了。臨行前,毛順生、文七妹帶着一家人來送他。
東山學校
文七妹非常捨不得兒子,她含着眼淚說:「三伢子,裝好的辣子帶了沒有?你是頭一回出遠門,在外面要莫吃冷的,莫喝涼的,要注意加衣服喲!」
毛澤東讓爹娘都別送了,文七妹又深情地說:「我石三伢子是有出息的,將來是要干大事的!」
1918年秋天,文七妹患上了結核性淋巴炎,此時在外的毛澤東專門請人開了一個藥方寄給他的七舅和八舅,並囑咐他們按照這個療法進行診治,如果還是不能好,就等秋收以後,讓弟弟毛澤民送母親到省城來看病。
第二年春天,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毛澤東在接到母親病重的信後,立刻趕回家,他把母親接到長沙醫治,住在了好友蔡和森的家裡,自己則親侍湯藥,沒日沒夜地照顧母親。
毛澤東還和兩個弟弟攙扶着老母親到照相館合影留念,這是文七妹的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後一次照相。但文七妹只住了20多天,就執意要回韶山沖,毛澤東也只好同意了。
毛澤東和母親、弟弟合影
1919年10月,毛澤東正在長沙忙於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活動時,收到了母親病危的家信,當他趕回韶山時,母親已經入棺兩天了。毛澤東悲痛不已,他為母親徹夜守靈,並忍痛寫下了《祭母文》,講述母親的高風亮節和愛子深情: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祭母文》
毛澤東還專門為母親寫了一副輓聯:
疾草尚呼兒 無限關懷 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 不能住世 一掬慈容何處尋
橫批:春風南岸留暉遠
後來毛澤東在給好友鄒蘊真的信中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
這便是毛澤東的父母,偉大的父母養育了偉大的毛澤東!
作者簡介:帝哥,一位90後上班族,專職寫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體平台發表多篇10萬+的爆文。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帝哥說史」,一起探討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