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作為唯一一位擔任過國防部長的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南征北戰殺伐果決,私下的他卻是氣質儒雅,一筆好字蒼勁有力,求字者絡繹不絕。
1982年,張愛萍將軍家來了一位剛當選的中共中央委員,他以為對方也是前來求字,便引到書房相見,兩人握手之時,對方輕聲詢問:「您還記得家父江上青么?」
張愛萍將軍看着來者不勝唏噓,驚訝地說道:「原來江上青是你地父親!」
原來前來拜訪的正是江澤民同志,而他的父親便是蔣愛萍將軍心心念念的故友同胞——江上青烈士。
那麼,江上青同志有過哪些事迹?他與張愛萍將軍之間,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持燈之人
1939年安徽的東北地區廣泛流傳着一首歌謠——「願你手持巨燈,照我們前行……」這是一首輓歌,是江上青烈士犧牲後,他的戰友舒焚為他寫下的。
江上青烈士壯烈犧牲時才28歲,妻子王者蘭和兩個女兒悲痛欲絕,他的逝去對於整個江家都是巨大的打擊。
由於江上青沒有留下兒子,按照當地風俗,他的大哥江世俊將自己13歲的次子過繼給他,這個孩子就是江澤民同志。
江世俊讓兒子過繼,除了不希望看到弟弟後繼無人,更希望兒子能繼承江上青的遺志,江上青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為革命點燃的巨燈,足夠照亮後人追隨的身影。
江上青出生於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他的誕生伴隨着時代的更迭以及國人思想上的巨變,他此生被時代裹挾,卻也成就了時代。
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原本名叫江世侯。他的父親江石溪是揚州有名的中醫,平時不僅醉心醫術,閑暇之餘在藝術上也頗有造詣,江家的孩子都深受他的影響。
在那樣的亂世之秋,江石溪經常教育孩子什麼是家國情懷,江家也很重視子孫的教育,江上青從小不僅成績優異,也懷揣強烈的愛國報國之心。
1927年江上青考上了著名的南通中學,「誠恆」二字是學校的校訓(誠於做人,恆於學問),在這所名校中江上青深刻領悟了「正道直行,積健為雄」。
能進入南通中學的學生,不僅學業優秀,大多也關心時事,江上青在此邂逅不少同道之人,其中就有已經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顧民元、劉瑞龍。
彼時的中國正經歷巨變,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緊跟着汪精衛也加入了反革命陣營,白色恐怖籠罩中國。
中國共產黨確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雖然深得百姓支持,但在反動派的迫害下,我黨的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損失。
江上青結識顧明元和劉瑞龍後,從他們這裡了解了共產黨的革命方向和鬥爭理念,看上去儒雅淡然的江上青瞬間被共產黨的革命熱情點燃。
不顧反革命陣營的恐怖威脅,在顧明元的介紹下江上青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之後的進步學生活動中,每次都會出現他活躍的身影。
1928年9月,江上青因故回到揚州讀書,但他依舊沒有忘記顧明元他們的囑託,依舊積极參加學生活動,他很快成了反動派的眼中釘。
在一次進步學生活動中,國民黨反動派將他抓捕入獄,被押解到蘇州他被關了整整半年。
面對江家人的質疑,國民黨給出的抓捕理由是,江上青是學生運動骨幹,但也一直給不出其他能給他判刑的理由,江家人四處奔走想讓國民黨儘快放人。
被關在獄中的江上青時常要面對反動派的迫害和洗腦,他卻始終沒有動搖自己的信仰,在獄中他創作了很多革命詩歌,表達了自己積極革命的決心。
在家人的努力下,他半年後被放出來,有不少朋友前來探望安慰剛出獄的江上青,擔心他因為牢獄之災變的消極,江上青卻反而寬慰朋友們:
「17歲就能因為救國而坐牢,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愛國而平添的罪名是我的榮譽……」
能有這樣的見識和膽量,對於一個青年人來說很是難得。
江上青考慮到自己今後會繼續堅定的堅持革命之路,擔心自己再給家人添麻煩,他引用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為自己改名江上青。
有了新的名字,江上青可以更好的投入革命鬥爭中,他一邊堅持學生活動,一邊也不忘精進學業,1929年8月他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藝術大學。
來到上海後,他成為文學系的學生,憑藉學生運動中的積極表現,他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法南區委的支持下,他擔任了藝大支部的書記。
為了更好的開展革命鬥爭,他組織了地下紅色學生會,還經常去到上海的廠區街道組織革命行動。
錢起
1929年12月,在參加我黨在上海北四川路的一次秘密會議時,他不幸被反動派抓獲,被關押進上海提籃橋監獄。
由於是在共產黨的會議中被捕,不同於上次被捕是單純的學生運動,反動派開始對他用刑。
酷刑使得他遍體鱗傷,即使這樣他都未曾透露我黨任何一點信息,還利用自己善於組織的能力,鼓動獄友一起絕食抗議,抵抗他們遭遇的殘酷待遇。
1930年冬,在我黨法南區委的幫助下,滿身傷痛的江上青終於走出監獄。但一年的牢獄和酷刑沒有改變他的初心,反而將他鍛造成堅毅的鐵血戰士。
建設皖東北根據地
在獄中被折磨的滿身疾病還患上了哮喘,江上青出獄後只花了很短的時間調養身體,就再次投入革命工作中。
1931年8月,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進入上海暨南大學社會系讀書,私下依舊繼續從事組織學生運動相關工作。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淪陷,面對侵略者的醜惡嘴臉,江上青十分憤慨,他創作了一首《前進曲》。
這首詩作廣泛流傳,鼓舞了群眾心中愛國救國的鬥志,江上青也深刻體會到了文字的力量。
為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抵抗侵略的決心,他和其他愛國青年一起創辦很多進步刊物,包括《新世紀周刊》、《抗敵》等,廣泛的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思想。
一邊教書育人,一邊以先進思想開化眾人,江上青一直不遺餘力的走在改變思想拯救中華的道路上。
隨着1937年日本侵華,在民族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頭,江上青馬上身體力行,成立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
江文團的18位成員從揚州出發,合肥、大別山……一路走到了浠水,一年半的時間走了500公里的路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沿途的村落城鎮留下了他們忙碌的背影,通過抗日劇、抗日歌和演講,隊員們廣泛宣傳積極的抗日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促成了大批青年參軍救國。
隨着國共再次攜手全面抗日,經我黨安排,江上青的組織關係被轉移到中共安徽省工委,他在1938年8月來到大別山,進行抗日宣傳工作。
同年11月,由江上青擔任書記的中共皖東北特別支部成立,除了抗日救國,我黨希望他能打入盛子槿為首的安徽省國民黨內部,開展統戰工作。
正巧在盛子槿空降安徽前,安徽在國民黨桂系的掌握下,軍閥頭子王爾宜早年是江上青的故交,此刻卻因為盛子槿的空降很是不滿。
盛子槿背靠戴笠對王爾宜也是一肚子不服,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反倒給了江上青機會。
在我黨的安排下,他跟隨盛子槿擔任了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專員公署秘書,兼保安副司令,表面上是跟着國民黨幹活,實際上是為了開闢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為了干好革命工作,江上青不能讓盛子槿和王爾宜「窩裡斗」擾亂了皖東北的「這局棋」。
他特意拜訪了舊友王爾宜,委婉的表達了希望王爾宜重拾當年愛國之心,不要為了一己私利走了錯誤的方向,王爾宜是個聰明人,聽進了他的勸告。
在江上青的調和下,原本水火不容的盛子槿和王爾宜真的坐到了一起,他們都很信任江上青,也肯定他的組織管理能力。
在江上青的建議下,盛子槿牽頭創辦了皖東北軍政幹校,這所國軍軍校成立後,盛子瑾只掛了個小張的名頭,具體事務都交給了江上青。
江上青馬上秘密安排了很多中共地下党參與到教育工作中,很多抗日訓練班都是我黨人士擔任的指導員。
「江老師的課堂上經常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會印發報紙,上面翻印過《論持久戰》……」
新中國成立後,曾經在校受教的蚌埠坦克學院院長朱海峰迴憶起當年,他對江上青積極宣傳抗日和共產黨的方針路線感觸很深。
在這所國民黨的軍校中,走出的兩千餘名學生都成為了新四軍的精英,其中600位學生幹部後來都成為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骨幹。
江上青的能力突出,深得盛子瑾信任,他利用一切機會積極推動基層革命建設,為我黨在皖東北後期的領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鄉鎮和農村的基層很快也出現了農救會、婦救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到處都有群眾農自發張貼的抗日標語。
皖東北的革命火炬在江上青的帶領下薪火相傳,盛子瑾身邊的關鍵崗位都安排了中共黨員,他還為我黨暗中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
生得偉大,死得光榮
在江上青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抗日局勢不斷變化下,1939年盛子瑾對中共的態度有了一些轉變,他內心清楚只有兩黨合作才有取勝的可能。
在江上青的勸解下,盛子瑾放下往日的心高氣傲,讓人與蘇魯豫的八路軍,以及彭雪楓的新四軍游擊支隊取得了聯繫。
經過幾方多次的交流溝通,盛子瑾同意跟八路軍和新四軍當面會談,在雙溝鎮的羅崗村大家坐下來達成了聯合的意向。
彼時新四軍拍了政治部秘書劉玉柱前來,而代表八路軍來會談的正是高級參謀張愛萍。
張愛萍深知要想讓盛子瑾這頭倔驢主動提出合作,江上青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對他的革命工作讚譽有加。
通過這次歷史性的會談,盛子瑾代表皖東北國民黨同意我軍在皖東北設立聯絡處,皖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江上青的一力促成合談,又紮根皖東北發展抗日力量早就遭到了一些反動派的覬覦。
為了一己私利,他們決不允許八路軍和新四軍出現在皖東北,深恐盛子瑾順勢而行勢力做大觸動了他們的蛋糕。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其中不少人被金錢腐蝕早就習慣昧着良心發國難財,甚至有人跟日軍暗通款曲。
新桂系中就有跟日偽部隊私下籤定所謂互不侵犯條約,表面上還喊着抗日的口號,讓不明就裡的百姓掏錢抗日,實則為自己斂財
靈璧縣長許志遠就是新桂系最為頑固的反動份子,他之前就因為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看不上盛子瑾,如今利益被觸動更是馬上跳出來製造摩擦破壞團結。
盛子瑾代表的是皖東北的國民黨,看不上許志遠和日軍蛇鼠一窩,他們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對於團結抗日很是不利。
「要想方設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江上青和張愛萍都不可能放任國民黨內鬥破壞團結抗日的大局,張愛萍馬上建議江上青促成兩方和解。
將愛萍
1939年8月29日,張愛萍出面將雙方邀請到靈北張大路的新四軍駐地,進行當面會談,盛子瑾在江上青的陪同下來到會場,許志遠也準時出席。
當面鑼對面鼓,兩方在張愛萍的主持和江上青的勸告下握手言和,他們都同意了攜手抗日,許志遠還信誓旦旦的表示之後會聽從盛子瑾的指揮。
但誰也沒想到,表面上的一片祥和背後,許志遠已經動了殺心,他不甘心屈居盛子瑾之下,決心要把他和江上青斬於馬下。
會議結束後天色已晚,盛子瑾急於趕回駐地,帶着江上青走小路返回,行至安徽泗縣小灣村的村口時,槍響了。
密集的子彈朝着盛子瑾和江上青密集掃射,不清楚對方的底細,江上青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團結馬上捨身沖在前面,護衛盛子瑾的安全。
他帶着一個班的力量與這股突然出現的武裝力量鬥爭,可由於之前沒有防備,江上青不久後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和江上青一起護送盛子瑾的朱伯庸同志也一同犧牲,同行的進步人士也有不少人中彈身亡,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小灣事件」。
江上青犧牲時才28歲,他的死訊震動了皖東北,張愛萍同志聽聞噩耗大為震驚,還陷入了深深地自責。
那日會談結束後,張愛萍見天色已晚建議盛子瑾和江上青沿着大路回去,盛子瑾為了趕時間轉身帶着江上青走上小路,張愛萍為自己沒有堅持害得戰友犧牲深感後悔。
江上青的犧牲十分可惜,為了不讓他的心血白費,我黨馬上給盛子瑾施壓,盛子瑾才同意八路軍和新四軍在皖東北建立辦事處。
張愛萍成為辦事處的處長,他之後又從盛子瑾那裡要來了江上青生前培養的一支兩千餘人的國民黨軍隊,並加入新四軍,沒有白費江上青的苦心。
1942年我軍殲滅了許志遠反動武裝,許志遠本人被俘才說出了當年小灣事件的真相。
在江上青去世後,他的遺孀王者蘭以一首《悼江上青》對他表達了深深的哀思,手足情深的江世俊將次子過繼給他,繼承了江上青的革命遺志。
1982年江上青烈士被安葬在崔集的遺骸被遷回泗洪縣烈士陵園,江澤民登門拜訪張愛萍將軍時提起此事。
當年之事歷歷在目,江上青的犧牲讓張愛萍將軍不勝唏噓,他親自提筆為江上青烈士書寫碑名。
1985年,江澤民同志帶着妹妹江澤慧來陵園為父親掃墓,江上青甘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拼將瘦骨埋鋒鏑,常使英雄祭血衣。」當年江上青去皖北工作前曾為自己寫下《自悼》,他早就做好了準備,為黨為革命隨時犧牲也在所不惜。
2011年是江上青烈士百年誕辰,當年的清明節,《人民日報》上刊登了江澤民同志寫的《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
「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擎玉虹,魑魅冷相看,驚魂魄。
歌潁上,旗旆爍。驅稔寇,飆塵惡。訴聲聲杜宇,孛星凋落。春水綠楊風曼暖,秋山紅葉日彰灼。清明日、持酒告先靈,神州躍。」
江上青烈士雖然犧牲了,但他熱愛的崇高事業還有後人代代相傳繼往開來,江澤民同志接過他的衣缽走上革命道路,成為新一代「持燈的巨人」。
父子二人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他們不朽的革命精神也值得一代代的中國人深刻銘記。
如今江澤民同志已與世長辭,或許在另一個世界他可以告訴他的父親——江上青烈士,如今國富民強,這盛世如你所願。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