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仰天吞一蝗
公元628年,大唐長安城郊外,一位衣着華貴愁眉不展的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前呼後擁下來到一處農田。
時當盛夏,農田本應生機盎然,然而此刻,大家放眼四望,卻滿目枯黃。枯黃的不只是植物的秸稈和枝葉,空中、地面,蝗蟲無所不在,密密麻麻,個大體肥這正是中國古代最令人絕望的災難之一蝗災。
中國歷史上有「蝗蟲過境,寸草不生」的說法。一場蝗災之後,各種農作物遭受慘痛打擊。在農業社會,糧食生產和儲存技術相對落後,蝗災必然導致糧食短缺,所以緊接着就會發生大饑荒,會有成千上萬的百姓餓死。
念及於此,大人物捉起一隻蝗蟲,狠狠地說:「你敢吃我子民的莊稼,我就吃了你!」
還沒等旁邊的人反應過來,他就把這隻蝗蟲塞進嘴裏,大口咀嚼了幾下,咽到了肚子里。
這位大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這件事,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李世民生吞蝗蟲」的故事。
中國古代文獻上有「旱極而蝗」的記載。從科學角度來說,旱災和蝗災確實有緊密關係。
蝗蟲喜歡把卵產在沒有植物或者植物稀少的灘涂荒地里,所以在乾旱年份,由於湖泊江河水位下降,露出大量低洼濕地,對蝗蟲繁殖極為有利。
蝗蟲原本是膽子很小、喜歡獨處的昆蟲,單只蝗蟲不足為患,但成群的蝗蟲則具有很強的紀律性,行動高度一致,而且無所畏懼。
據英國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研究表明,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到刺激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歡群居,而觸碰身體其他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當蝗蟲數量過多時,它們的後腿蹭來蹭去,這麼一碰二、二碰四,短時間內,大群蝗蟲的習性同時改變,就變成了整齊劃一的恐怖「軍團」。
有人開玩笑說,其實蝗災也沒什麼可怕的,交給「吃貨」即可。
這倒不完全是玩笑,時至今日,蝗蟲真的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在有的省份還成了像薯片、爆米花一樣的休閑食品。當然,不是像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生吃,而是油炸後享受它的酥脆美味。
據統計,中國古代平均每二十二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頻率也算是很高了。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蝗災的出現是因為人類觸怒了「蝗神」。而李世民作為人間的皇帝公然挑戰「蝗神」,居然取得了「勝利」。據說那一次蝗災雖然已經形成,但造成的危害並不是太大,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一百多年後,大唐又一次遭受蝗災時,著名詩人白居易有感於地方官救災不力,在詩里提到了唐太宗——「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文皇」說的就是李世民;而「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是古代專門歌頌皇帝的一個成語,大意是「一個人有福氣,天下人都能分享」。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我聽說當年貞觀初期,為了弘揚正道,文皇仰面吞下一隻蝗蟲。 天子有福報,天下所有人都可以分享,所以這一年雖然有蝗災但危害不深」。
要講唐詩,為什麼要講李世民吃蝗蟲的故事?這是因為,唐詩的繁榮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諸多密切關係,而「皇帝」當然是這一切因素里最重要的。
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內,唐代的很多皇帝都對詩詞很感興趣。他們或是制定有利於詩人的政策,或是指定專人整理詩集,直接或間接地對唐詩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唐詩,先了解一些關於李世民的故事是很有幫助的。
「七德舞」里的唐太宗
直到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然把「唐」和「中國」聯繫起來,「唐人街」就是最好的例子。老外之所以用「唐」來代表中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兩個,一是因為唐朝國力強大,二是因為唐朝和外部世界交流頻繁。
大唐從公元618年開國到公元907年滅國,近三百年的歷史。全盛時期的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最強大的國家。
這種強大體現在不僅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一一臣服,就連東亞的日本、朝鮮,西亞的伊朗,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等國也紛紛派出使者前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與大唐通好的國家據說有七十多個。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親自參與了統一全國的戰爭,而且開創了大唐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是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
之前我們講的吃蝗蟲的故事,至少可以證明,李世民是一位很重視民生的皇帝。 不過,要治理好天下,光吃蝗蟲肯定是不夠的。
李世民還有哪些功績呢?有一首唐詩說了很多。這首詩也是白居易寫的,名字叫《七德舞》。
七德舞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
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
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剪須燒葯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
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
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
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
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李世民塑像
白居易的詩以通俗易懂著稱,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但關鍵是這首詩的信息量太大,涉及很多重要人物,隨便哪個人都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這裡我們只簡單講解一下。
前五句是個引子,是說白居易在欣賞七德舞之後心生感慨,引出後面的內容。
接下來的六句,可以理解為李世民的「大事記」。
太宗十八歲起兵反隋,率領大軍平定了長安、洛陽兩京;後來又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掃清四海,二十四歲立下赫赫戰功;二十九歲登上皇位;三十五歲終使天下太平。
大唐統一全國的戰爭結束後,採取了一些安定民心的措施。接下來的十二句,就是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解釋了唐太宗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得到了「民心」。
獎勵民眾收葬散落的亡卒遺骸,政府出資贖回饑民賣掉的子女。
因為夢到魏徵病重而半夜落淚,因為哀悼張公謹而不顧忌諱白天哭泣。
三千宮女回到民間,重獲自由;四百死囚感恩,與家人團聚後又重返獄中。
親自剪下鬍鬚給大臣做藥引,李績感動得嗚咽,願殺身圖報。
親自為受傷的勇士吮血醫治,李思摩奮臂高呼,願以死效力。
逐一細說,首先,唐太宗頒佈命令,把隋末唐初戰亂中戰死的遺骸收集起來,在舉行祭祀儀式後統一安葬。後來,政府又追加一條命令,如果民間有人主動收葬散落的兵士遺骸,官府就會對他進行獎勵。
中國古代講究「入土為安」,死者若得不到妥善安葬,不僅是對死者的不敬,迷信的說法還會對其後代不利。所以收葬遺骸這件事辦得很好,讓所有人都很滿意。
唐太宗登基不久,就發生了一場大饑荒,也就是我們在本書一開始說到的那場「逢旱必蝗」,旱災和蝗災接踵而來,很多百姓不得不把親生兒女賣掉,以便換取一點口糧保命。
面對這場人間悲劇,唐太宗下令讓官府出資,把那些被賣掉的子女贖回來,還給他們的父母。毫無疑問,這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在中國古代,皇宮裡有大量宮女,她們雖然衣食無缺,但地位低下。關鍵是這些宮女在皇宮裡虛度大好時光,大多錯過了婚育年齡,以致孤獨終老。唐太宗下令恢復三千名宮女的自由,讓她們出宮尋找自己的幸福。
此外,唐太宗認為,死囚也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權利。他和四百名死囚約定,允許他們和家人團聚,但必須在來年秋後自行歸案。不少人很擔心這些死囚藉機逃跑。但到了約定的時間,四百名死囚一個不少地前來歸案,唐太宗認為這些人信義未泯,於是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詩中還說了唐太宗和四位大臣的事。
魏徵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諫臣,和唐太宗的私人關係非常好。魏徵晚年病重,太宗擔心他的病情,半夜夢到魏徵前來辭別,驚醒後忍不住哭泣。天亮後得知,魏徵果然已經在當晚去世了。
張謹其實叫張公謹,白居易寫詩時因為字數原因,省略了中間的「公」字。張公謹是最早追隨李世民的
李績是大唐統一全國時的重要將領。有一次李績生了重病,醫生開好方子,聲稱要用龍鬚燒灰做藥引子。「龍」為傳說之物,無處可尋,唐太宗於是把自己的鬍鬚剪下來做藥引。李績為此感動不已,要求殺身相報。
為什麼一撮鬍鬚就讓李績感動成這樣呢?這和中國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有關。古人認為,鬍鬚也好,頭髮也好,都不能隨便剪,否則就是「不孝」的表現。甚至還曾經有過一種刑罰叫「髡(kūn)刑」,就是把人的頭髮剃光以示侮辱。
李思摩是唐初另一員猛將,在遠征朝鮮的戰爭中,李思摩被敵人射傷。唐太宗擔心箭上有毒,親自替他吸吮傷口。李思摩感動不已,奮臂高呼,誓死效命。
古往今來,誇讚皇帝的詩數不勝數,但像白居易這麼直白的倒也不多。
順便說一下,李績的名字比較複雜,先後改過好幾次,這在唐代倒也算正常。李績原名徐世績,字茂功。對,就是民間故事裏的徐茂功。因為立了很多戰功,他被賜姓為李,從「徐世績」變成了「李世績」。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因為要避諱「世」字,「李世績」就又變成了「李績」。
詩作最後幾句呼應開頭,指出大唐創業不易,後人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河山。
《七德舞》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自誇。太宗的本意是為了陳述獲取天下的經過,讓子孫後世都明白江山得來不易。
那麼,「貞觀之治」的好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國力強大,國土面積空前擴大。由於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表示臣服,李世民也被尊稱為「天可汗」,意思是「可汗中的可汗」。
其次是經濟發展,集中表現在人口增長迅速。經過隋末的動亂,大唐初期,全國人口只有不到三百萬戶,而在貞觀年間,人口以每年七萬戶的速度增加,很快就達到三百八十萬戶。
白居易寫這首詩,雖然是在誇皇帝,但不能簡單理解為阿諛奉承。一來,太宗皇帝已經去世一百多年,溜須拍馬也有點遠了;二來,白居易在詩里說得很明白,之所以要歌頌太宗,其實是為了提醒現任的皇帝,大好江山得來不易,後代理應珍惜。
能打仗會寫詩的皇帝
「打天下」和「坐天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卻千差萬別。歷代開國皇帝,大多是通過武力征服全國,但治理天下顯然不能再倚仗武力。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國的秦始皇,自以為強大無比,可以世代稱帝,沒想到只延續了兩代。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所以漢代沒有成為另一個短命的朝代。
漢代開國之初,大臣陸賈經常在漢高祖劉邦面前念叨《詩經》《尚書》一類的書。 劉邦是小混混出身,向來看不起儒士和儒家經典,就跟陸賈瞪眼說:「我在馬上得到天下,和《詩》《書》有什麼關係?」
沒想到陸賈毫不示弱,回了劉邦一句:「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意思是「靠武力得到天下,難道也可以用武力治理天下嗎?」劉邦最終還是聽從了陸賈的建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使劉家的統治得以延續下去。
幾百年後,同樣的難題又擺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面前。面對隋末大亂局留下的爛攤子,李世民唯才是舉,納諫如流,重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完善科舉等政策,使國力得以恢復。
李世民本人,是個文武雙全的奇才。武的一方面,他參加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也許有人會說,指揮戰爭和親自衝鋒陷陣並不是一回事,李世民是打了不少仗,但不足以證明他本人的戰鬥力也很強。
據史書記載,不光李世民本人,他一家子都是善騎射的勇將。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一位神射手。想當年,李淵之所以能娶到名門閨秀竇氏夫人,就是因為有一手百步穿楊的好箭術,兩箭射中了竇家大門上畫著的孔雀的眼睛,順利通過了比武招親。有個成語「雀屏中選」,說的就是李淵射孔雀這件事。
李世民的親弟弟李元吉,是一位使槊(shuò)的好手,甚至敢於向赫赫有名的猛將尉遲敬德挑戰。雖然事實證明,李元吉和尉遲敬德相比確實有差距,但從這件事至少可以看出,李元吉對自己的實力還是相當自信的。
李世民本人呢,從十六歲開始就四處征戰,尤其喜歡身先士卒,率領精兵衝擊對方的戰陣。可想而知,他的戰鬥力和判斷力都相當出眾。
文的一方面,身為「官二代」的李世民接受過良好教育,他的書法很好,也會寫詩。 清代編的《全唐詩》收錄了他的九十八首詩。
此外,李世民的圍棋水平應該也不太差,他曾寫過兩首《五言詠棋》。
五言詠棋·其一
手談標昔美,坐隱逸前良。
參差分兩勢,玄素引雙行。
捨生非假命,帶死不關傷。
方知仙嶺側,爛斧幾寒芳。
圍棋被稱為「手談」「坐隱」,歷代曾經出現過很多傑出的人才。 棋盤上錯落有致,黑白兩色棋子各自佔據地勢。「捨生」並不是真的送命,「死子」也不是真的傷害。這才知道當年遇仙的人,為什麼(因為觀棋)完全忘記了時間。
圍棋,相傳始創於堯舜時代,伴隨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是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一項重要的娛樂和社交活動。李世民在這方面顯然也不甘落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李世民這兩首寫圍棋的詩,並沒有收錄在《全唐詩》里。說怪也不怪,因為這兩首詩在中國早已失傳,之所以能重見天日,是因為在日本的典籍中保存了下來,清朝時又傳回中國。
唐朝時中日兩國交流頻繁,晚唐時的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整理抄錄了一本詩詞集,名為《翰林學士集》,本意可能是作為借鑒,以便日本君臣游宴時參考模仿。
《翰林學士集》一共收錄了六十一首唐詩,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其中的八首詠棋詩,是唐太宗和許敬宗等大臣以圍棋為題唱和的作品。這證明了兩件事:第一,圍棋在當時是上層社會重要的娛樂和社交活動;第二,在唐初的上層社會聚會中,寫詩已是一項很流行的內容,顯然這也是唐詩繁榮昌盛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