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沒有民權?
答案無非就三個,要麼有,要麼沒有,要麼有但是還不夠。
也就是三個問題,為什麼覺得有民權,為什麼覺得沒有民權,為什麼又覺得有民權,但是還不夠。
先說第一個。
為什麼覺得有民權?
很簡單,因為除了基本人權以外,中國人所有的權利,都可以用中國公民的政治權利來解釋。而且是受到憲法保護的合法權利。
完全可以說,除了那些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任何人,只要你有中國國籍,且年滿18周歲。
那麼必然享有完整的政治權利。除了司法判決以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剝奪。也就是有民權。
所以我想不通,尤其是最近這一陣,特別想不通,為什麼會有人認為,中國人,沒有民權,或者說是有,但是還不夠。
可當我問為什麼認為沒有民權,或者有但是還不夠的時候,問來問去,卻問不出個所以然。
說來說去無非就是言論自由、投票權、集會權。
但這些權利,我們的政治權利裏面明明都是有的呀。不了解都沒關係,具體的步驟流程網上一大把。
那為什麼會覺得沒有或者說是有,但是還不夠呢?
細問,就是西方民權體系先進,開始對比了,再問哪裡先進,西方人人平等,平等在哪裡,人家有完善的法案保護民權。
具體什麼法案,《民權法案》、《投票權法案》、《公平住宅法案》。
但是在我的印象里,這些法案,不都是為了解決非裔美國人和白人的種族歧視問題嗎?
雖然完事以後,種族歧視的問題依舊客觀存在,但確實實打實的讓非裔美國人從二等公民變成了跟白人擁有同等政治權利的一等公民。
可問題我們並不存在種族歧視問題呀,這個是西方世界的特色,我們沒有呀,那麼相比我們每一個中國國籍公民所享有的同等政治權利,西方的民權體系,到底先進在什麼地方。
我苦思冥想,想了很久,也翻了不少書,查了不少資料,包括西方民權運動我都從頭到尾捋了一遍,可我還是想不通,這些人的依據,到底是從哪來的。
還是說,就因為網上一直在熱議的所謂西方的言論自由。
最理想的言論自由,是在公共領域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能說。
但回到現實,有這樣的地方存在嗎?
沒有吧?
完全可以說,只要一個國家,公民數量在兩個人以下,不包括兩個人,畢竟兩個人都還有可能產生分歧。
有分歧就有可能產生衝突,有衝突就有可能發展成戰爭,哪怕是只有兩個人的戰爭,但這個國家只有兩個人,也就相當於這個國家可能會因為這兩個人的戰爭而滅亡。
如果不想讓國家滅亡,那這兩個人,必然會想辦法,儘可能的不發生分歧。
想要避免分歧,那麼這兩個人在說話或者行動上,也就會下意識的去權衡利弊,那他就不可能存在理想化的言論自由。
而且就算是一個國家,真的只有一個公民,他也真不一定就能實現理想化的言論自由。
除非他說的這些言論,只有他自己能看到,否則就還要看這個只有一個公民的國家,能不能扛得住其它國家的競爭。
包括一向自詡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他們的言論自由同樣是個偽概念。
如果諸位有在海外生活的,覺得西方公共輿論,真的就是那種理想化的言論自由狀態,那麼大可以在當地公共平台,公開傳播一些煽動性的製造分裂的言論,看看會不會有情報機構上門查水表。
當然,真出了事情與我無關,這只是自身基於自身的主觀意識,所做出來的一個主觀判斷失誤,我不負責。
實在不行咱還可以上網查查類似的案例,先例肯定是有的,西方各種各樣的運動領導人,一搜一大把,他們的過程和結果大家可以參考下。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現實層面的言論自由,其實也僅僅只是一個相對來說的概念,同樣需要一定程度的約束,從而讓輿論達到一個相對健康的尺度和狀態。
那我們再看西方世界所謂的言論自由,相比我們來說,確實尺度要更大一點,但是他健康嗎?
大家舉起自己的右手,摸摸自己的胸口,捫心自問一下。
有多少人,想法設法、千方百計的搭梯子、翻牆,不惜承擔違法的風險,一個月大幾十塊加速器的費用,也要出去感受下所謂的外邊的世界。
結果深陷各種各樣的黃推博主無法自拔。
或者好不容易翻出去,結果發現除了各種各樣的黃推博主,造謠博主,牆外有的新聞,家裡也有,牆外沒有的,家裡還有。
比如那些時政分析,財經資訊,藝術人文等各種各樣的內容,大把能人從裡到外,各種角度全方位無死角分析個遍。
無非就是看不到一些國外個人博主的內容,但類似的觀點,大概率是有的,甚至有可能更全面,還沒有語言困擾。
那麼請大家告訴我,很多人口口聲聲的海外言論自由,到底自由在哪裡?
黃推自由嗎?造謠自由嗎?可是這樣的自由,健康嗎?有用嗎?
大家想讓自己的下一代,成天活躍在這樣一個,到處充斥着不健康內容的社交網絡裏面嗎?
如果不想,那這個所謂的西方民權體系裏面的言論自由,到底先進在哪裡?
現在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的輿論管控,有問題嗎?
確實有問題,動不動就敏感詞,這沒得說,但大方向沒問題。
因為這是中國的語言環境導致的呀。
普通話標準音節400多個,算上聲調變化,一千多個。
可漢字光是常用字就幾千個,算上那些不常用的,動不動就幾萬甚至十幾萬,就連官方都不敢百分百確定已經收錄了所有的漢字。
然後同一個漢字,還可能有多種發音,多種意義。
最關鍵的,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長大的中國人,彷彿天生自帶錯別字糾正光環,就算是用錯別字,甚至更離譜的,八竿子都打不着關係的漢字組合到一塊,他都能猜到想表達的正確的意思。
舉個例子吧,火星文。
大家從小到大有學過這些東西嗎?這些文字單獨放出來,是那個意思嗎?
但這些錯別字,他就是能正確傳達出想表達的意思,就算馬上看不懂,靜下心來試着琢磨下發音、琢磨下文字裏面的偏旁部首之類的,然後就神奇的懂了。
那麼大家說,這麼複雜的語言環境,門檻如果不設的高一點,該怎麼去過濾那些不懷好意的非法言論。
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傷,但這些誤傷影響到大家生活了嗎?
隨着算法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我相信已經好很多了吧?
如果這個時候,還是有人覺得影響自己的言論表達,那麼不過分的說,真應該回過頭考慮下自身,看看自己的言論到底夠不夠健康,到底是主觀臆測還是客觀表達。
這裡我不管很多人想的什麼言論自由就不該被限制,我只能說,你自己一個人想說啥說啥。
但公共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大家可能做好了理想化的言論自由的準備,但大家確定已經做好了為自己言論承擔責任的準備了嗎?
不要因為一時的口嗨,而錯誤低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容侵犯的底線。
聊完這個,我們再來聊聊同樣是網上一直在熱議的投票權與集會。
所謂西方民主與自由的象徵。
很多人都覺得,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因為人家有選票,集會自由。
就跟開頭說的那樣,我實在想不通,這些人是真的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權利,其實是包括投票權和集會自由權的。
還是就單純的因為人家天天把選票掛在嘴上,時不時公開宣傳一場公投,時不時來一波民眾集會,所以就覺得人家民主自由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
在西方世界,公民的投票權、以及公民集會,其實都是西方政客拉攏選民,或者實現一些特定政治目的的工具。
比如選舉,不厭其煩的公開宣傳,甚至不惜投入大把選舉資金,其實是為了給候選人造勢。
再比如西方那些民眾集會,表面看上去,是表達對法案或者某些制度的不滿沒錯,可這些集會的背後,真的是大家想到的那種只需要暗中聯繫好,說來就來嗎。
怕不是對公民的集會權有什麼誤解。
不管在哪個國家,包括西方世界,任何非暴力集會或者示威活動,都是需要提前申請審批的,同時確定集會主題、地點、大概參與人數以及路線。
有些離譜的,比如華盛頓,由於集會太過頻繁,不但要求提前120天申請,還要求申報是不是有人計劃蓄意違章,或者有多少人準備受到逮捕,以及指定維持秩序的具體人員信息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西方世界,他們之所以不厭其煩的為選舉造勢,或者各種各樣的集會活動層出不窮,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多黨制制度體系。
因為多黨制,所以需要給己方候選人造勢,從而獲得更多的選票,因為多黨制,所以需要更多的集會,來為己方候選人造勢,或者抨擊競爭黨派。
對西方那些政客來說,能不能解決問題都是其次,關鍵是要誘發輿論,把影響力擴散出去。
如果是一黨制,還有這些勞民傷財大張旗鼓造勢的必要嗎?
比如我們學生時期投票選班長,你愛選不選,有的是人選,不選就當棄權處理。
畢竟班長就那麼一個,大家都有選舉權,也都有被選舉權,也就是都可以參與,能不能選上,全看班長候選人辦的事,是不是在為整個班級在考慮。
如果不是在為整個班級考慮,就算今天選上了,明天也可以找老師,完事把班長給下了重選。
就這麼簡單,根本不需要勞民傷財的造勢拉選票,壓根沒那個必要。
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不論是選票還是集會,聲勢再大沒有用,關鍵是要解決問題。
解決不了那就是口嗨,西方集會活動常用的平權主題、環保主題、種族歧視主題,正兒八經通過集會或者選票解決的問題,大家覺得有多少?
同樣無法證明西方民權體系的先進。又從哪來的我們民權體系落後這一說。
不要跟我說什麼之前非裔美國人的二等公民問題,先不說那個情況發展下去就已經不是集會了。
我們本身就不存在種族歧視問題,非裔美國人擁有跟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力,也就相當於才跟我們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可西方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依舊客觀存在。
那這個所謂的中國人沒有民權,或者有但是還不夠的概念,到底是哪裡來的,依據又是什麼?
還是說,繞來繞去到最後,其實就是想通過西方民權體系的一些現實現象。
跟我表達多黨制要比一黨制先進的問題。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都說的懶得說了。
我就問三個問題。
第一個,中國文明自從實現統一以後,中央集權制度為什麼會成為封建時期的主流統治思想。
第二個,歷朝歷代的黨爭,為什麼會成為封建時期王朝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個,封建時期的皇權、相權、民權,這三個權力的大小,該怎麼排序。
其實只要能搞明白第三個問題,多黨制和一黨制的差異,很明顯就能看出來。
但是呢,考慮到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很多人可能會在琢磨中國歷史的過程中跑偏,甚至得到完全錯誤的答案,反而誤會更深。
所以咱們還是拿西方的歷史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拿美國的民權運動來舉例。
美國的民權運動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南北戰爭前後,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美國第十三、十四、以及第十五條憲法修正案,廢除美國境內的奴隸制。
但這一次並不完整,非裔美國人雖然擁有公民身份,卻是低於白人的二等公民。
然後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非裔美國人雖然是美國公民,卻多數處於一個經濟貧困、政治無權、公共生活沒有尊嚴的尷尬地位。
19世紀末期,在美國南部,更是赤裸裸的推行種族隔離政策、雖然之前就給了黑人男性選舉權,卻因為種族隔離,而被排除在選民隊伍之外。
然後就是第二階段的美國民權運動,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這個階段,非裔美國人成功擺脫二等公民身份,擁有了跟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利。
可關鍵在於這第二階段的民權運動,按照很多西方歷史學家的說法,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美國第二次憲政革命。
他不單純只是民權運動,他同時還是一場美國黨派洗牌重組的政治博弈。
大家如果有關注過美國黨爭歷史,就會很輕鬆的發現,現在的美國共和黨支持者,以及美國民主黨支持者,跟歷史上的支持者完全就是反着的。
非常戲劇性的實現了持續對立情況下的政治觀點互換。
美國第二次憲政革命,也就是這個民權運動,就是促成這個戲劇性結果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美國南部,是保守派民主黨的陣營。
因為實施了種族隔離政策,大量非裔美國人開始向美國北部以及中西部轉移,同時相繼投入共和黨陣營。
加上19世紀末期,隨着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的發展,一直跟大資本、職業工會結盟的共和黨越發強勢。
又有了非裔美國人越來越強的都市力量加持,民主黨也就不得不重新審視黑人問題。
好巧不巧,20世紀初期,一場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來了。
利用這個大蕭條,民主黨通過各項福利政策,成功從共和黨支持者手中,獲得了不少非裔美國人的好感。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福利,就成了美國民主黨的主要宣傳口號。
然後就慢慢造就了現在的民主黨,除了常規的大企業、城市富裕階層以外,剩下的選票,往往來自於LGBT、以及非裔、亞裔、拉美裔這些少數族裔。
那麼大家說,在代表美國南部保守派農場主利益的民主黨,憑藉著福利口號,成功轉型到代表非裔、亞裔、拉美裔這些少數族裔利益的過程中。
他們是怎麼得到這些美國少數族裔選票的。
很簡單,這些少數族裔最關心的,無非就是自身權利,自然而然,各種各樣的平權運動、種族歧視話題,也就是民主黨的突破點。
那麼就像我前面說的,西方政客必然會想法設法的利用各種口號,各種宣傳,從而給己方候選人造勢。
能不能解決不重要,承諾得到位,畢竟這些問題都是屬於人性層面,個人因素太重,要真的能妥善解決的話,又怎麼還會出現政治正確這個概念。
重要的是要讓這些少數族裔,主觀上認為民主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然後為民主黨投上自己的選票。
如果不能解決,那就是有人從中作梗。選民如果問具體什麼人在從中作梗,就往競爭對手身上推,反正不是自己的問題。
這就是多黨制的運行邏輯,形式主義大於現實唯物主義。
所有黨派不是在競爭,就是在競爭的路上,哪裡有功夫管理民生,現在西方還勉強能維持下去,那是因為之前的擴張成果還沒有消耗完,不過看這模樣也差不多了。
一黨制則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對人民來說,解決問題才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那就是你的責任,有蛀蟲,就清理蛀蟲,責任劃分明確,根本沒有形式主義的發展空間,人民首先就不答應。
那麼請大家告訴我,多黨制和一黨制,到底哪個體系更先進,中國人,作為中國人民的一份子,又到底有沒有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