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8日,突破天險臘子口的中央紅軍到達甘肅南部的哈達鋪,由於這裡是交通要道,商業比較發達,長征中疲憊的紅軍在此做短暫休整。
雖然中央紅軍突破了天險臘子口,暫時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但是危機並未解除。
從1934年10月被迫離開江西蘇區,8萬多紅軍歷盡艱險,轉戰數省,走了將近1年的時間,如今只剩下了8000餘人,而未來更是渺茫,不知道前面的路還有多長。
在俄界會議上,確定把紅軍改為「陝甘支隊」,到蘇聯邊境去打游擊,背靠蘇聯,創建根據地,爭取國際援助,再擴大隊伍,向東發展。
長征中的毛主席、周恩來等
但是這個計劃成功的機會有多大,誰也說不好,因為在長征中已經6次更改目的地了,也就是說,已經經歷了6次失敗了。
在哈達鋪休整的時候,毛主席從一張舊報紙上發現了重要的信息:陝北還有革命根據地!
對於近乎無路可走的紅軍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報紙上的信息顯示,陝北的革命根據地雖然也遭受了敵人的圍剿,但是目前還沒有被敵人奪取,根據地的範圍有20多個縣之多。
毛主席大喜過望,立即找來熟悉陝北的人來詢問,再找到別的報紙,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在得到確切消息之後,毛主席心裏已經改變到蘇聯邊境打游擊的計劃,他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到陝北革命根據地去,這個根據地的創始人就是劉志丹。
1.現代俠盜羅賓漢
那個著名的美國記者斯諾,在他的《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評價劉志丹:
「劉志丹是個現代俠盜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劉志丹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真正的革命者,為什麼會被斯諾認為是像俠盜羅賓漢一樣的傳奇人物呢?這可能和在陝北大地上廣泛流傳的劉志丹的傳說有關。
劉志丹出生在山西洛水上游的保安縣,相傳這裡的人都是古代戍邊的將士們的後裔,所以他們生性剛勇,有着強烈的反叛精神。
我們俯覽陝北大地,能發現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黃土、溝壑、乾旱、稀疏的植被等等,這些總體感覺就一個字:窮!
雖然這裡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是時至今日,這裡仍然是比較落後的地區之一,在古代,就更不用說了,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窮人。
青年時代的劉志丹
有窮人的地方就有不公,有不公就會有壓迫,有壓迫就會有反抗,所以這裡也不缺反抗者,最著名的就是闖王李自成。
和很多一貧如洗活不下去才去革命的人不一樣,劉志丹的家裡條件還不錯,他的爺爺是一個教書匠,他的父親曾經中過秀才,也曾子承父業教過一段時間書,但是覺得不能發家,後來就做生意去了。
做生意掙了一些錢之後,在老家置辦了一些土地,家裡也雇了長工,雖然不能算地主,但是也算是中農富農之類的家庭。
劉志丹從小就在爺爺的帶領下讀書,最喜歡聽爺爺講那些英雄豪傑、綠林俠盜的故事,雖然劉志丹家裡條件好,但是他十分心疼窮人,痛恨壓迫窮人的富人,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闖王李自成。
2.兵運
1922年,在爺爺的支持下,劉志丹考入了榆林中學,這是一個新式的學校,劉志丹在這裡接受了進步思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在黨的號召下,赴黃埔軍校學習軍事,成為黃埔四期的學員。
劉志丹認為「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如果沒有槍杆子,只靠筆杆子是不行的,這和毛主席的「槍杆子裏面出政權」的論斷是一樣的。
在黃埔軍校學習之後,劉志丹參加了北伐戰爭,在馮玉祥的部隊里當過特使,整頓馬鴻逵的「馬家軍」,把一支馬鴻逵的私人武裝變成現代化的軍隊。
在大革命失敗後,劉志丹受黨組織的安排,奔走於湖北、安徽、陝西等省,組織、發動起義。
從1928年到1931年,劉志丹組織了70多次起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有幾次還差點掉了腦袋,但是這並不能讓劉志丹屈服。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提出「變敵人的武裝為革命的武裝」的重要思想,將兵運工作分為紅、白、灰三種工作方式。
所謂的「紅色」就是指發動組織工農群眾,建立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和指揮的人民軍隊,這和國內其它地方的革命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發動社會最底層的窮苦大眾。
劉志丹將軍照片
而「白色」就不同了,白色是指國民黨軍隊,比如當地的民團、軍閥的部隊等,劉志丹多次以合法身份打入國民黨軍隊內部,發展革命力量,數次組織起義,執着的從事兵運工作,即使數次失敗,差點丟掉性命也毫不退縮。
「灰色」是指佔山為王和民間的綠林武裝,亂世中土匪遍地都是,除了佔山為王的土匪外,還有紅槍會、哥老會等民間組織,在我們一般人的印象中,這些人都是凶神惡煞之徒,所乾的事情好像和革命一點都不搭噶。
但是劉志丹認為,在陝甘地區的綠林武裝中,很多看似兇狠的「山大王」,其實都是出身貧苦的農民,因為活不下去了,才會佔山為王,他們同官僚軍閥、地主豪紳之間也有很深的矛盾。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劉志丹要爭取這些國民黨軍隊和綠林武裝,這是不是和我黨發動工農革命的初衷不符。
劉志丹是這樣解釋的:
「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們增加一份力量,敵人就減少一份力量。」
儘管不被一些人理解,但是劉志丹仍然按照這套方法去發展革命隊伍,雖然一次次失敗,但是仍然鍥而不捨,也正是這幾年的兵運工作,使劉志丹的大名和事迹在陝甘地區廣為流傳。
他的名聲不僅在軍閥、土匪、民團、哥老會、紅槍會中間流傳,在窮苦百姓中間,他的事迹更是被傳得神乎其神,很多人都說劉志丹能夠飛檐走壁,甚至有刀槍不入的功夫,這個時候,劉志丹已經成了小說中才有的英雄,這也是斯諾說劉志丹是現代俠盜羅賓漢的主要原因。
通過上面的簡單描述,很多人心中或許會浮現一個快意恩仇、鋤強扶弱、自由自在的俠客形象,就像《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無論黑道白道,都有無數的朋友,是非分明,嫉惡如仇,是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喜愛的形象。
不過有一點疑問,我們黨是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並不是江湖幫派,劉志丹團結這些三教九流的江湖人物,是不是不合適,他本人是不是也是一個不守紀律的人。
事實恰恰相反,劉志丹是一個黨性、紀律性極強的人,他總是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永遠以大局為重,為了革命他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我們從劉志丹三次被奪權就知道,他是一個紀律性多麼強的人。
3.第一次
前面我們說過,劉志丹的「三色理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多一個朋友就少一個敵人,所以他發展的隊伍中不乏豪傑之士,並非都是底層窮苦百姓,而是什麼人都有,民團的人,軍閥隊伍中的人,綠林豪傑等,這讓一些人懷疑劉志丹隊伍的純潔性。
終於在1932年2月,發生了第一次繳槍事件,那些認為劉志丹的隊伍不純潔的人,下了劉志丹拉起來的隊伍的槍,並強令他們解散,劉志丹也被錯誤地關押了起來。
以劉志丹的本領和影響力,只要振臂一呼,手下人立刻就會把他營救出去,而手下的人確實也有這個提議,但是被劉志丹拒絕,在江湖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旦到了組織內部,比小學裏的三好學生還聽話,他相信組織,表示一切要聽從組織安排。
劉志丹的畫像
由於劉志丹的顧全大局,這一次繳槍事件沒有變成流血事件,但凡他有一點忍不住,熱血上涌,場面很可能難以控制,最終造成巨大損失。
沒多久,劉志丹就被放了出來,在此之後,劉志丹除了對上級就這次事件進行說明之外,再也沒有提及。
後來劉志丹又被調回陝甘游擊隊任總指揮,以前那些繳他的槍人,反而成了他的下級,如果他想報復,那就是抬抬手的事,但是劉志丹從未和任何人算過舊賬,但就以這份胸襟而言,歷史上能比的,屈指可數。
4.第二次
這件事過後沒有多久,上面又空降了一個領導杜衡,這個人是堅決執行王明「左傾」路線的人,他下令把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26軍,聽起來很厲害,其實就只有400人,連一個團都算不上,可見這個人是個好大喜功的人。
既然有了一個軍,那就不能再打游擊了,要打大仗,到平原地區和敵人打陣地戰,這和李德在江西搞得那一套一模一樣。
對於這種異想天開的瞎指揮,劉志丹表示拒絕,杜衡很生氣,決定拿下劉志丹,他組織對紅26軍的領導層進行重新選舉,但是原來的排以上的幹部不但沒有被選舉權,也沒有選舉權。
在這樣「公平」的選舉下,班長王世泰被選為紅26軍第二團的團長,成為紅26軍的最高軍事指揮。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紅26軍只有400人,所以沒有軍長,只有一個編製,那就是紅二團,紅二團就是紅26軍,紅26軍就是紅二團。
而劉志丹,給扣上了一頂「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剝奪了軍事指揮權,安排了一個政治處主任的虛職。
但是劉志丹毫無怨言,他一心一意的幫助原來只是班長的王世泰,可見劉志丹不僅紀律性強,還是一個道德極其高尚的人。
在拿掉不聽話的劉志丹之後,杜衡開始放飛自我,他指揮聽話的王世泰,一會命令到內蒙古去,尋求蘇聯的支援,一會又要到渭華建立革命根據地,在這個毫無軍事常識的人指揮下,紅26軍的遭遇可想而知。
終於在1933年6月,紅26軍在南下渭華的途中,被敵人伏擊,幾乎全軍覆沒,辛苦建立起來的紅26軍,一下子被全部葬送。
劉志丹在突圍中孤身一人從懸崖摔下,躺在野地里幾天不能動彈,要不是幸運遇到一位戰士,他就永遠長眠在終南山里了。
而那個瞎指揮的杜衡,在去開會的途中,被敵人擒獲,他立刻就叛變了革命,把他知道的所有機密都說了出來,給陝西黨組織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4.第三次
紅26軍沒了,但是那個瞎指揮的上級也沒有了,這或許是個好消息,以劉志丹的影響力,振臂一呼,就又拉起了一支隊伍。
因為沒有人進行掣肘,劉志丹可以放手幹革命,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贏得老百姓的衷心擁護,恢復了紅26軍,並重新建立根據地。
到了1935年,劉志丹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已經有了20多個縣的規模,並且擊退了敵人的數次圍剿與進攻,而此刻全國別的地方的根據地,在蔣介石圍剿大軍的圍剿下,都走上了長征的道路。
徐海東率領的鄂豫皖3000烈士子弟,先期到達了陝北,在永平鎮同劉志丹的紅26軍會師,併合並為紅15 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劉志丹任副軍團長。
此刻的中央紅軍,已經到達了哈達鋪進行短暫休整,毛主席也從報紙上得知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事情,正要組織召開會議,更改原定的到蘇聯邊境打游擊的決定,先到陝北的革命根據地去,找劉志丹。
然而,還沒等到中央紅軍到達,劉志丹就有一次被捕了,罪名是反革命,確切的說,不是被捕,而是劉志丹主動送上門去的。
原因是紅26軍和紅25軍會師後,兩支隊伍中具有「左傾」思想的肅反派蠢蠢欲動,他們還是以之前一樣的借口,說劉志丹的隊伍中人員不純,大肆抓捕原紅26軍幹部,又給劉志丹扣上了一頂反革命帽子,並發出抓捕劉志丹的命令,送到作戰前線。
當時劉志丹正在前線研究作戰計劃,突然通知他去瓦窯堡開會,劉志丹騎馬就走,在途中遇到一個通訊員,通訊員見到劉志丹後,翻身下馬,敬了一個軍禮,遞上一封信,說是軍部的急件。
劉志丹在馬背上打開信件,發現是一串要抓捕的反革命名單,在名單的首位,就是劉志丹的大名。
劉志丹大吃一驚,估計要是換做別人,這個時候就會先避避風頭,因為他早就嘗過這個苦頭了,但是他稍加思索之後,就把信給了通訊員,讓他立刻送到紅15軍團,然後對通訊員說,「他們問起,就說我去瓦窯堡了。」說罷孤身前往瓦窯堡。
估計劉志丹的想法還是以大局為重,以黨的事業為重,不能搞窩裡斗,他相信能跟組織解釋清楚問題。
然而他一到瓦窯堡,就立刻被關押了起來,並撤銷一切職務,帶上刑具嚴加審訊。他們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口供,使出了一切手段,劉志丹備受折磨,但是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是反革命。
此刻毛主席帶領的中央紅軍,正在朝着陝北根據地前進,他們期望着見到這個根據地的創始人,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劉志丹此刻正帶着刑具,關押在監牢里,生命危在旦夕,就連埋葬他的大坑,都已經挖好,就等最後的行刑時刻了。
5.刀下留人
中央紅軍在吳起鎮擊退尾隨的敵人騎兵後,見到了當地游擊隊的負責人張明科,毛主席於是詢問關於劉志丹的事情,可巧的是,張明科原來在劉志丹家做過長工,因為受劉志丹的影響才參加的革命。
於是張明科對毛主席講起了關於劉志丹的一切,毛主席聽過劉志丹的故事後,越發想見到這位陝北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了,於是問道:「劉志丹現在在哪兒,我想見見他。」
剛剛健談的張明科立刻變得言語閃爍,神情緊張,可是支支吾吾,毛主席覺察到了異樣,覺得有隱情,在反覆追問下,張明科才敢向毛主席說出了實情。
毛主席聽到後非常不悅,緊接着詢問張明科關於劉志丹被關押的原因,張明科也不知道具體的原因是什麼。
在一旁的周恩來也詢問道:「知不知道關押在什麼地方?」
張明科回答:「關押在瓦窯堡,除了劉志丹,還有幾百人被關押,聽說就快被處決了!」張明科說完,眼裡掉出了眼淚。
毛主席立刻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立即派出以王首道等人為主的調查組,火速前往瓦窯堡,營救劉志丹等人。
只有在電影中才有的「刀下留人」的場景,在現實中真實的再現了,幸好有毛主席的及時出手,劉志丹等一批革命幹部,全都被營救下來,如果晚到一步,不知道又有多少革命志士,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不得不說,歷史充滿了戲劇性和巧合性,如果不是哈達鋪的那張報紙,或許中央紅軍就不會到陝北根據地來,那麼紅軍長征的落腳地在何方也未可知。而正是中央紅軍的到來,才使大批的革命幹部包括劉志丹免於被冤殺。
毛主席等到達瓦窯堡後,主持肅反的幹部申辯,還拿着所謂的證據,說劉志丹是反革命,周恩來對他說道:「像劉志丹這樣的『反革命』,越多越好,而像你這樣的『真革命』,反而越少越好!」
在此後的東征戰役中,劉志丹親臨前線,不幸犧牲在了前線,一代英雄終於隕落,整個陝北的窮苦人民為之痛苦,毛主席稱劉志丹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劉志丹的犧牲確實很可惜,如果他活到了1955年,以他的軍事能力、資歷、對革命的貢獻以及影響力,授銜肯定在元帥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