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知道嗎?英美花幾百年才建成的工業大國,而我國僅僅只是花了40年就遠遠超越他們,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這都得益於兩位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
毛澤東的工業發展布局
建國初期的中國,百廢待舉。經歷過長達八年的戰爭,這個百年大國早已不是東方的一頭雄獅,它遍體鱗傷,滿目瘡痍。
積貧積弱已成為這個社會身上無法甩掉的標籤,國人貧窮,國家零散,一切都需要新生的政府撥亂反正。
要想讓這個國家板板正正的站起來,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變成一個工業強國。那我們該從何處着手呢?
這時毛澤東提出了他的工業發展戰略思考,毛澤東表示工業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是重中之重。
為什麼連英國這樣一個小國家都可以侵略、殖民擴張,主要得益於英國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讓自己的國家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所以一個國家想要振興,不怕強國威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工業基礎。
優先發展重工業。建國初期的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混亂,豪強、外資、國民黨控權的企業數不勝數,所以國家的第一步就選擇了建立國營經濟,將上述企業全部收歸國有,調整為國有資產,當然收歸國家所有並不是遣散和消除,而是改變生產關係的基礎之上,讓企業平穩變革,這也是國民經濟恢復的第一步。實施計劃經濟,集中力量辦大事。
確立「一五計劃」,確定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工業是立國之本。
但是當時的中國經濟落後,技術欠缺,有想要發展的心,無奈卻沒有門。
於是毛澤東1949年出國訪問蘇聯,除了為蘇聯領導人慶生之外,最重要還是希望蘇聯老大哥來幫一把。於是在1950年,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自此之後,1953-1959年,蘇聯先後對中國援建項目156個,貸款3億美元,對當時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進程提供了絕大的幫助。
在1952年我國就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該鐵路由我國自主建造完成,用的基礎材料也都是我國自主生產的,這是我國走向工業大國的重要一步。
可以說我國人民的努力和蘇聯對中國的工業幫助奠定了中國的工業初步基礎。
截止到1959年,第一輛汽車、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武漢長江大橋、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計算機等中國研發的工業產品都依次問世。
與其他國家的發展思路不同,我們並沒有從輕工業產業入手。
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隨着重工業從有所起色到快速發展,隨之也帶動了國內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煤炭、鋼鐵、紡織、機械等相關產業。
毛澤東做出指示要健全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工業發展布局,就這樣我國的一些新型工業城市應運而生。
全國發展布局不平衡,發展區域大多集中與東南沿海地區,從安全角度考慮,極易遭到敵人空襲。
所以1956年,毛澤東提出三線計劃,隨即進入「三線」備戰建設時期,主要是為了平衡東西部發展,提升西部的生產水平。
三線備戰建設共計修建鐵路10條,建設基礎設施、大中型企業等約2000個,集聚30多個新型工業城市。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縮小了東西部的差距。
截止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利用短短的30年,就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工業快速增長。
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中國的工業發展取得了如此成就,不僅改善了落後的社會現狀,當時新中國政府的公信力也在快速上升,夯實了工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後續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對於我們這個泱泱大國而言,中國長時間重工業,輕農業和手工業的結構性缺陷還是帶來了發展的瓶頸期,就在這時,改革春風吹滿地,一位歷史的偉人提出了適合中國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鄧小平 在摸索中超越
改革開放,為國家的發展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改變國家發展結構,對外開放要學習更要超越。
這一思想和變革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之後,中國的工業的活力被無限激發,實力不斷增強,之後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世界工廠」、「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一路挑戰,一路調整,一路艱辛,我們也來看看我國工業的改革之路。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工業在國家的布局之下,從無到有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踏上了工業化國家建設的大路,但工業基礎還是相對比較薄弱的,僅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無法帶動工業產值快速增加。
並且在一些高端的工業產品研發上,還是沒有找到突破口。就拿高端機床來講,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將高端機床作為戰略物資儲備,所以西方對此一直保持技術封鎖。改革開放前,我們一直摸索研發卻沒有成功,改革開放後,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化為社會市場經濟,受市場競爭的影響,大量工業企業迎來大改革,促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終於在1981年機床已經實現了出口。到2001年,我國的訂單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機床大王日本、德國等國家,位居全球第一。
可見,實行改革開放,讓市場資源在有規則的範圍之內自由流動,促進了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國工業的自主研發的能力。
工業的發展促進其他產業的同步發展進步,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大大改善。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於中國崛起的意義是非比尋常,那在改革開放中到底是做對了哪些事情,才讓中國的社會步入正軌快速發展。
首先改革開放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一個是改革是對現有的社會基礎進行改變和革新,另一個是開放在整個改革的基礎上進行開放。
鄧小平在與英國首相會見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改革開放是中國真正活躍起來。」
在我們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基礎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大做強。
鄧小平認為要想讓中國真正覺醒,那就要讓這個市場變得活躍,市場變得活躍的意思,就是讓市場流動起來,解放人的天性,解放市場的天性,激發人和市場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這也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核心力量。
關於改革開放,他主要做了以下幾個事情。
- 第一,恢復高考 解放人的思想。高考是人才流動和促進社會公平性的重要舉措,通過人員的流動,讓思想流動,讓各種思想在這個社會爭相顯露,進而促進民族的文化復興。
- 第二,讓勞工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勞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技能需求,選擇行業地區,這個做法大大的激發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解決了當時的勞動力分佈不均衡的問題,進而促進了當時中國各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 第三,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影響因素,激發市場活力,激發企業創造力,激發科研人員潛力。在此期間中國的工業體系越來越完善,成為世界工廠。
- 第四,積極鼓勵創業,引導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下海經商。私營企業佔比例迅速增長,成為中國社會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發展現狀的,一開始我們照搬蘇聯的工業市場模式,顯然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導致我國的工業和市場發展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正在這時,鄧小平在11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對中國意義重大的改革開放,將中國的發展再次送上高速路。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從一個啥都缺變成一個啥都有的時代,是一個奇蹟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到來讓原來的歐美髮達國家都紛紛不寒而慄,美國和日本更是對中國的崛起產生了忌憚。以前的技術封鎖軍事封鎖陸續都被中國人打破。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中國人,從來都是自給自足,不依靠嗟來之食。
中國精神 攻堅克難
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精神文明流傳上千年,從古至今,中國人的骨子裡不怕困難,勇於克服。
歷經磨難,重見花開一直都是我們堅信的中國崛起之路。
不管是毛主席的工業布局,還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都為中國崛起鋪設了一條必然成功之路,而中國人骨子裡的攻堅克難的精神,是這一路克服障礙的保證。
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廠造出了新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大型鍛件的歷史。
1964年,我國又爆發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這也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接下來是第一顆氫彈、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第一艘核潛艇、還有大名鼎鼎的由袁隆平研發的東方魔稻……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不斷地摸索才得到的結果。
花幾十年趕超外國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覺得這是奇蹟,其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之內快速崛起是有原因的。
首先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最善於學習的民族,古人教導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讓我們要時刻向他人學習,以彌補我們不足的地方,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部分,幫助我們提升發展的速度。而很多情況下,外國人卻很少能夠做到如此。
其次,我們在不同時期,發揮了不同的制度優勢,在建國初期,我們要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恢復我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我們實施計劃經濟,力氣往一塊兒使。初步經濟恢復之後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我國又實行了自由的社會市場經濟,再一次激發了市場的創造力和活力,迎來了第二個經濟發展的高位。
最後一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點,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是智慧的、堅毅的、勇敢的,能吃苦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西方對我國經濟技術和軍事全方位的封鎖之下,還依然可以突破,實現自力更生。
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 未來也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