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演員能碰到一個好劇組,碰到個合適的角色非常難得,上個世紀的劇組人員之間的感情也非常深厚。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們塑造的經典形象會永遠留在熒屏。陸樹銘碰上關羽、李靖飛碰上張飛,他們塑造了角色、角色也塑造了他們。演員們把人物角色的個性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感謝《三國演義》劇組將文字轉變成了靈動的畫面,為觀眾帶來的快樂深思,希望如劉備的扮演者孫彥軍所說,天堂不再有痛苦,二位盡可安息長眠。
世間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巧合,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歷史上,張飛也是在關羽去世不久就撒手人寰,一切彷彿是歷史的巧合。
關羽是被俘虜拒談和被殺,而正史上的張飛之死卻很憋屈,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赫赫有名的蜀地將軍是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實在有點惋惜。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張飛死於「造白袍」事件,按《三國志》中的記載,是因為張飛平時經常虐打士卒,導致士卒內心結下仇怨才將張飛殺死。按演義走,也許張飛寬限時間就能保平安,按三國志走,早晚他都得出事,但無論哪種,都是被屬下殺死的,死在自己人。
造白袍事件
關羽在江東被害後,對劉備的張飛的影響都很大,一向深思熟慮走穩定發展路線的劉備都不顧謀士團的勸阻,一定要為二弟報仇。很多人說劉備是個偽善的人,但一個偽善的人若能做到一生都在偽善也挺不容易的。
劉備東征孫權前,命令張飛率領一萬人馬從閬中出兵,趕赴江州與他會合聯兵聲討孫權。張飛就回去準備打仗的東西了,他命令屬下在三天之內置辦白旗白甲,三軍要掛孝伐吳!張飛營里的范疆和張達覺得三天完成不了,於是向張飛請求寬限時間,被張飛猛揍了一頓,還下了死命令,必須要三天內完成,不然就殺了他們。最後部下范疆與張達忍無可忍,只好趁張飛又在醉酒時,將他刺殺在軍營里,取下他的首級連夜順江而下投奔孫權而去。
拋開白袍事件,我們看下正史三國志對張飛的記載。三國志中記載了張飛是一個有才情的文化人,能吟詩作對,還擅長草書,他敬重社會上層人物,但卻看不起沒有文化的社會底層人物。對文人志士禮遇有加,可是對武將的態度就不行了,尤其看不起他手下的那幫大老粗,更沒有一點恩情,經常非打即罵。這說明他的性格有粗有細,不過總的來說,張飛的性格肯定有缺陷,情緒管控能力也差。
劉備作為哥哥,知道張飛這一致命缺陷會給他帶來禍患,經常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句話的意思就說你過度濫用刑法,經常隨意鞭打自己手下的將士,不僅如此,還每天都用到他們,你這是在自取禍患。
因緣註定,老是折磨下屬總有一天會被反噬,張飛的死是必然的。試問哪個打工者喜歡一個沒事就折騰自己,情緒管理差到極致的領導?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和張飛同時期的諸葛亮曾說:先怒則必後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指的是: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比如,某部長被上級批評後,無處發泄,便將怒氣撒在員工身上,而被當成撒氣筒的員工,很有可能因為情緒低落而導致工作狀態不佳。員工狀態差了,業績不行了,部長還得再被領導批評一頓。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其實能力再大也是有缺陷的。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現代不比古代,張飛在打仗的年代情緒不好在戰場上還能混下去,但現在一個能力很高的人在職場上如果讓感性情緒控制了理性思維,有可能連混下去都難。情緒管理的能力越是高的人,越懂得如何管理、釋放情緒。情緒不僅會讓我們失去思考能力,還會讓我們的人際關係遭遇重創。真正優秀的人,以做事為主,傷害大局的情緒擺在一邊。控制情緒,才能成就最大的能力。
另外無論人處在什麼階層,都應該尊重,尤其是周邊經常朝夕相處合作的人,不能因為自己比別人好點就看不起這個瞧不上那個,尊重是相互的。
個人覺得,正史上雖然對張飛的長相沒做描述,但也不至於長得像演義中寫得那麼粗獷。畢竟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後主劉禪,兩個女兒能成為皇后,說明張飛的長相也不差。也許就是張飛的性格被演義定為了莽夫長相呢?#三國人物##情緒管控#
(配圖來源於影視劇照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