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蘇兩國,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利益分歧等原因,長期處於冷戰狀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選擇了親蘇聯的外交戰策,這導致我國和美國的關係很糟糕,長期受美國的打壓和封鎖。大部分美國總統很敵視我國,但是這5位美國總統,對華卻很友好,背後的原因是啥?
一、羅斯福
羅斯福是美國第32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4屆的總統。
1929年,美國及全球範圍內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大危機。股市崩盤,銀行破產,市場蕭條,生產銳減,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很多人瀕臨破產,美國進入了「大蕭條」時期。在這個大背景下,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他開始實行「新政」,通過整頓金融業,調整農業,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進行社會救濟等,力挽狂瀾,拯救了美國民眾和經濟。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初期,美國奉行「孤立主義」,不願參戰,反而通過給交戰各方出售戰略物資,大發戰爭財,賺得盆滿缽滿。當德國通過「閃電戰」,連續擊敗波蘭、法國等國後,美國精英階層開始擔憂了起來,他們害怕德、日等法西斯國家戰勝後,會危機自身。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開始支援中、蘇、英等國抗戰。為了支持我國抗戰,美國還對日本實行石油、鋼鐵禁運。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遭禁運後,日本陷入了困境。為了將戰爭維持下去,並取得最後的勝利,日本決定南下到印度尼西亞等西南亞地區搶奪資源。當時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為了防止美軍干涉,日本鋌而走險,偷襲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
這讓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造成美國2403人死亡,255人失蹤,1178人受傷。美國上下無比憤怒,隨即對日本宣戰了。日本也如嘗所願,重創美軍後,成功拿下了印度尼西亞等地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我國和美國成為了盟友。
為了讓我國堅持抗戰下去,將更多的日軍拖在中國戰場,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美國通過中緬公路、駝峰航線,給我國運輸了大量的抗戰物資,以及派飛虎隊援華抗日,對我國不錯。
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組建聯合國的建議,得到了斯大林和丘吉爾的認可。斯大林想讓美國、蘇聯、英國三國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時民國政府和美國的關係非常親密,美國為了拉攏我國,讓我國成為戰後美國在亞洲、太平洋方向,遏制蘇聯的橋頭堡。在斯大林、丘吉爾反對的情況下,羅斯福力挺我國,讓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羅斯福對我國很友好。1945年,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成了美國總統,中美關係就走下坡路了。
二、尼克松
1950年,美軍介入朝鮮內戰後,為了我國的戰略安全,我國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派出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幫助朝鮮人民抵禦美軍。志願軍的到來,很快扭轉了戰場局勢,將美軍趕回了38線。朝鮮戰爭持續了3年時間,美軍無法擊敗志願軍後,只能和志願軍簽署和平協議。
戰後,美國懷恨在心,開始打壓、制裁和封鎖我國。從杜魯門開始的數屆美國總統,都很敵視我國。
尼克松是美國的第37任總統。剛步入政壇,做議員的時候,尼克松是個非常反華的政客,曾在很多場合公開批評中國。1968年,尼克松競選勝利,成為美國總統後,卻改變了對華態度。
尼克松反華,或者對華友好,都是基於美國利益。
1955年,越南戰爭爆發後,由於美國扶持的南越打不過北越,逼着美國親自下場,參與了越南戰爭。越南實力弱小,但是憑藉著多山林的地形優勢,反而將強大的美軍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美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卻無法擊敗北越。越戰成了美國的負擔,耗費了美國大量的國力。
與此同時,1974年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國家輸掉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它們為報復以色列和其支持者,開始集體減產石油,並收回了石油標價權,導致全球石油價格暴漲,引發了石油危機。
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進口國,石油價格的暴漲重創了美國經濟。美國的對手蘇聯,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價格暴漲後,它賺得盆滿缽滿,讓蘇聯的實力逐漸超越了深陷越戰泥潭的美國。
美國和蘇聯的對抗落於下風後,將目光放在了我國身上。我國和蘇聯原本非常友好,蘇聯給我國援助了156項重點工程,幫助我國建設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開始惡化。為此,美國開始拉攏我國,想藉助我國的力量,平衡美蘇對抗過程中美國的劣勢。
這也讓尼克松改變了自身的態度,對華友好了起來。
1972年,尼克松主動訪華,實現了中美關係的「破冰」,為中美兩國的友好往來,打開了一扇門。同時,中美兩國還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中美關係改善後,我國迎來了一波建交潮,和日本等很多國家建交了,也讓我國的外交變得多元化了。
三、里根
里根是美國的第40任總統。
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時,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很糟糕,他通過降低政府開支、減少貨幣供應、增加美國國債等,改善了美國經濟。美國和蘇聯的對抗中,也處於劣勢。為了扭轉不利局面,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讓蘇聯陷入了軍備競賽的陷阱。
與此同時,1979年蘇聯發動了阿富汗的戰爭,讓它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背負了沉重的負擔。美國還聯合沙特,故意壓低原油價格,導致經濟嚴重依賴石油的蘇聯,經濟衰退,財政陷入了危機。這最終拖垮了蘇聯,使其解體了。美國人稱讚里根:「不開一槍便贏得了冷戰」。
1980年,里根競選總統時,曾說要對華強硬。1981年11月,聯合國大會選舉秘書長時,中美之間發生了連續16輪互否事件。我國多次使用一票否決權,否定了美國支持的人選,這讓里根總統認識到,國際事務中妄圖忽略我國,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項,所以重視起了和我國的關係。加上美國還有蘇聯這個強大對手,里根和尼克松等總統一樣,也選擇拉攏我國制衡蘇聯。
這讓里根對我國一直比較友好。
四、老布殊
老布殊是美國的第41任總統。
里根時期,中美關係處於「蜜月期」,這使得美國人對我國頗有好感。老布殊對中國就很有好感。
1974年,老布殊可以去做駐英大使,但他認為,我國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大國,不久的將來必會崛起,成為一個重要的大國,所以他選擇到中國做駐華大使。在中國期間,老布殊經常騎着單車,走街串巷去吃美味的中國菜,老布殊最愛吃北京烤鴨,人們稱讚他為「單車大使」。
1989年,老布殊當選美國總統後,他訪問的第一個國家,不是英國、法國等傳統盟友,而是中國,可見老布殊對中美關係的重視。老布殊一生中訪華20多次,他的辦公室中,都掛有中國照片。2008年,我國舉辦奧運會時,再次來到中國的老布殊,說:「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老布殊是一位對中國非常友好的美國總統。
五、小布殊
小布殊是美國的第43任總統。
受其父親老布殊的影響,小布殊也是個對華比較友好的美國總統。2008年,西方的一些政客呼籲「抵制」北京奧運會,其中包括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但小布殊沒有理會他們的鬧劇,和妻子勞拉一起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小布殊在位期間,發生了著名的911恐怖襲擊事件,2001年小布殊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發動了阿富汗戰爭。2003年,薩達姆因為宣布用歐元結算本國的石油,這動搖了石油——美元體系,損害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小布殊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美國同時陷入兩場戰爭之後,也不敢再和其他強國爆發衝突。
小布殊時期,中美兩國的關係比較穩定,給了我國十年的黃金髮展時間,讓我國逐漸強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