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是「進入」,因為嚴格說來,咸寧城並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
1926年8月26日夜12時,汀泗橋戰役正式打響,由廣東人組成的第4軍首當其衝,麾下6個團中,葉挺獨立團只是和第12師師部一同行進的預備隊,倒是兩個兄弟團,35團和36團衝鋒在前,相互配合拿下了汀泗橋。
按計劃,拿下汀泗橋後戰鬥任務就算結束,但憋了一口氣的葉挺下決心要打這一仗。
汀泗鐵橋被拿下後,葉挺率領2個營離開師主力,越過第12師右翼陳銘樞第10師的右翼進行大範圍包抄,打算合圍從汀泗橋敗逃的北洋軍敗兵,卻沒有料到敗兵逃跑的速度很快,當葉挺率領2個營到達距離汀泗橋6里的古塘角時,敗兵已經越過了古塘角,繼續往咸寧方向逃跑。
葉挺心有不甘,不顧師長張發奎追擊不得超過15里的命令,一氣追出25里進入了咸寧城,最終俘虜了幾百敵兵。
於是,葉挺獨立團成了北伐軍中跑在最前的部隊,而小小的咸寧城也突然見證了瞬間的改天換地。
咸寧城居民的眼中,從4天前的23日起,大批頭戴五色星帽徽,衣領上佩戴紅五角領章,配直肩章的北軍源源不斷從北門進入,到了27日下午,這些北軍就爭先恐後向北逃,後面跟着大批頭戴大檐平頂帽,帽牆正中鑲青天白日徽,身穿草青色中山軍裝的南軍。
在軍紀嚴明的南軍和軍紀敗壞的北軍之間,老百姓很快作出選擇,他們不僅積極幫南軍帶路,還自發捉拿落單的北軍。
第二天的28日上午,天上飄着陰雨,炎熱的咸寧城有了幾分涼爽,不堪屋內悶熱的市民們敞開大門,驚奇地看着街上到處張貼傳單的南軍宣傳隊,尤其讓他們眼中一亮的是宣傳隊中梳着短髮,英姿颯爽的女兵。
女兵們臉上綻放着陽光和自信的笑容,那份氣質和咸寧城學堂里的女學生一樣,只是多了十分的英氣和活潑,她們自由地和男兵張貼傳單,胸部不甘心地將軍裝撐得鼓鼓的,細細的蠻腰卻乖乖地被寬闊的武裝帶緊束着,貼標語的手像蔥白一樣白嫩,讓市民們想入非非,識字的市民在宣傳隊女兵剛剛貼上的標語前仔細看念着,又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圍觀。
很少有市民們注意到,一支小隊伍簇擁着10來名騎馬的軍官從南門而來,普通市民們對這些軍官並不關心,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南軍官兵的標識並不明顯,唯一的區別就是士兵們扛長槍穿草鞋,軍官們穿軍靴,左臂上配着不同的牌牌。眼前這批軍官看起來都是30,40歲的樣子,除了比常見的軍官年齡顯得大些,並沒有特殊,至於馬匹,營長就可以配備,有的連長都騎馬,市民們的眼光牢牢吸引在宣傳隊靚麗的風景上,對眼前走過的馬隊都不以為然。
這支隊伍沿着南北大街來到了原來的北軍司令部——咸寧城老縣衙,軍官們先後下馬,馬匹被馬夫牽走,他們在幾名年輕軍官的引導下進入縣衙大堂,副官和衛士則被請到大堂兩側的廂房中。
一、幾位大佬如何定了賀勝橋戰役的規劃?
老縣衙的大堂並不大,辛亥以後,這個縣衙的所有匾額都被去除,屏風上依稀還能看到當年的「海天日」畫,屏風下還保存着一張法桌,桌上放着一部電話機,一名40歲左右,左臂上配黨徽和三顆金色三角星的瘦高軍官顯然是這群軍官的中心人物,他站在大堂中央,上下左右掃視了一下大堂環境,然後走進法桌上的電話機端詳着,一口寧波官話問:「葉挺就是通過這部電話機,知道吳佩孚到了賀勝橋的?」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看向一名左臂上佩戴兩顆金星,身材瘦小的軍官。這名軍官30歲年紀,一張男人味十足,留着漂亮八字鬍的國字臉,精心打理的軍裝下腰桿挺得筆直,用一口粵式普通話回答到:「報告總司令,昨天葉挺進來時,正聽到這部電話響,他拿起聽筒一聽,是吳佩孚的一個參謀從賀勝橋打過來的,葉挺將計就計,從參謀口中套出了吳佩孚已經到達賀勝橋的消息。」
被稱作總司令的,就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他笑着對這名軍官說:「向華,你的部隊在汀泗橋打得很好啊,我沒有想到進展這麼快,連敵人都沒有想到,葉挺團昨天算得上孤軍深入,看來他們的士氣很高,他現在在哪裡?」
這名被蔣介石稱作向華的,就是第4軍第12師中將師長張發奎,他說:「葉挺打仗很主動,他一聽吳佩孚到了賀勝橋,就帶獨立團佔領了城北的東山站,現在他們已經推進到駕城鋪,距離這裡有15里。」
當張發奎回答時,年輕的參謀們急忙將法桌上的電話拿走,將一副地圖鋪在桌上,但細窄的法桌撐不起寬大的地圖,使得地圖兩邊垂了下來,4名參謀兩兩站在法桌兩邊,每人抓起地圖一角,將地圖攤開。
蔣介石走過去一邊看着地圖一邊點頭:「駕城鋪對面的橫溝橋鎮就是吳佩孚的軍隊嘛,葉挺打得很主動,我們革命軍人,如果個個有葉挺的精神,北伐就一定能成功。」然後,他轉過身面朝大家說,「諸位,我們奉先總理遺訓,北伐以來深得民心,一路勢如破竹,沿途百姓無不簞食壺漿歡迎我們,短短3個月,我們就從廣東打到了湖北,勝利指日可待,前面就是武昌城了,不過我們要先拿下賀勝橋,希望諸位一鼓作氣,既要發揚革命的戰鬥精神,又要靈活運用戰術,以最小的代價拿下賀勝橋。」
蔣介石身邊的一位瘦高個子,左臂配上將軍銜的軍官說:「根據獲得的情報,賀勝橋的敵人有兩股,一股是從汀泗橋敗退到賀勝橋的軍隊,這些軍隊有1萬人,但是被我們打殘了,不足為懼,另一股是吳佩孚親率的南下新銳,有劉玉春的第8師,張占鰲的第13混成旅,還有吳佩孚本人的衛隊旅,也有1萬人,兩股敵軍共約2萬餘人,他們的武器比我們好,有60多門山野炮,100多挺機槍。」
蔣介石插話說:「人數上我們是佔優勢的。」
上將接著說:「初步的偵察結論,敵人在賀勝橋有3道防線,第一道在賀勝橋以南約10里的桃林鋪,第二道在賀勝橋南4里的印斗山,第三道就是賀勝橋,3道防線的縱深共有10里。」上將思路清晰,胸有成竹,他並不看桌上地圖,眼光卻一直停留在軍官們的臉上。
見大家士氣頗高,上將很欣慰說:「我們革命軍人以一當十,作戰英勇,這是反革命的北洋軍閥比不了的,有些將領向我反應,我們經過了前幾次的大戰,彈藥比較缺乏,希望我補給,但是我沒有補給,革命軍的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了敵人就是我們的補給,我們唯有刺刀,我們要趕快衝鋒,我們拿下了武昌,漢陽兵工廠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蔣介石說:「參謀長說得很好,革命軍人就是要有為革命犧牲的勇氣,我們當兵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在全中國實現三民主義。」
被蔣介石喊作參謀長的這位上將就是白崇禧,他是國民革命軍的參謀次長,一直向蔣介石請求到前線帶兵,但是蔣介石卻希望他留在自己身邊擔任參謀長,一番拉扯後兩人達成協議,白崇禧先留司令部幾個月,待攻下武昌後再到前線帶兵。
蔣介石又朝着一名35歲左右,左臂上配上將軍銜的壯實軍官問:「德鄰,你的第7軍部隊到了哪裡?」
被稱作德鄰的是第7軍軍長李宗仁,他回答:「總司令,我第7軍在第4軍右翼,目前分兩路,第1路由夏威旅長率領已經到達了袁家鋪,第2路由胡宗鐸旅長率領,已經到達了王家鋪的鐘家村一線。」
此時夏威和胡宗鐸兩位旅長都在李宗仁身邊,蔣介石向二將點點頭,又轉向一位45歲的上將問:「景瑗,你的第4軍到哪裡了?」
在場所有的軍官中,這位上將年齡最大,資歷也最老,他曾是孫中山總統府的警衛團團長,在粵軍中桃李滿天下,算得上粵軍元老,名叫陳可鈺,此時以副軍長代行軍長職,只是他此時身體不好,皮膚蒼白,人也顯得非常瘦弱。
陳可鈺回答到:「總司令,我軍第12師前鋒就是葉挺獨立團,目前到了駕城鋪,第10師跟在第12師後10里。」
蔣介石轉眼看着第12師師長張發奎和第10師師長陳銘樞說:「好,你們在汀泗橋打得很好,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再打好賀勝橋這一仗。」
對陳可鈺的安排,第12師師長張發奎並不認可,他認為第12師在汀泗橋一仗擔任主力,付出了重大犧牲,便宜卻被第10師撿了,使得第12師繳獲不如第10師多,因此這次理當由第10師擔任主力,讓他的第12師得到喘息,陳可鈺卻再次讓他打主力,這大出他意料之外,但陳可鈺是第12師的老師長,他的安排讓張發奎無話可說。
蔣介石又轉向一位30左右,戴眼鏡的上將:「唐軍長,你的第8軍到了哪裡?」
第8軍上將是唐生智,他急忙一個立正:「總司令,我軍第1師在寶塔州附近渡江,第2師正在嘉魚渡江,準備繞道漢口和漢陽,攻擊吳軍後背,第3師在向金口前進中,第4師也在蒲圻附近準備渡江。」
蔣介石很高興:「唐軍長,你的部隊進展很快,兵貴神速嘛,要乘吳佩孚立足未穩一鼓作氣打敗他。」他看着大家說,「第1軍已經到了蒲圻和岳州,第6軍也已經到了崇陽,形勢對我們很好。」
白崇禧說:「這次打賀勝橋,我看第4軍和第7軍的軍部都可以設在這裡,一方面這裡距離前線有20里,在吳佩孚大炮射程外,另一方面,這次是第4軍和第7軍共同作戰,便於配合指揮。」
蔣介石說:「健生說得對,我們要攻取武昌,賀勝橋是繞不過去的,前方將士們在流血犧牲,我也要和大家在一起,我決定把總指揮部也設在這裡,和你們4軍,7軍在一起。」他右手臂伸得筆直,食指朝下點着地面,然後收回右手變成雙手叉腰,「第4軍和第7軍聯合作戰,需要統一指揮,我看從賀勝橋一直到武昌的戰役都由德鄰全權負責,德鄰,這個總指揮就由你來當,你看怎麼樣?」
李宗仁急忙一個立正:「職服從命令。」
「好,從現在起,前線的指揮權就交給你了。」
李宗仁答應道:「是。」
蔣介石朝着白崇禧說,「健生,去看看我們的住處,不要妨礙德鄰指揮。」說著向大堂外走去,白崇禧對眾人拱手道:「拜託諸位了。」隨在蔣介石身後走了出去。
看蔣介石和白崇禧都已離開,李宗仁對陳可鈺及在場的軍官說:「既然總司令有此命令,職唯有遵命,軍情緊急,現在乘着大家都在,我想就在這裡再明確一下任務。」
李宗仁:「我們的戰略目標是拿下武昌,賀勝橋只是我們的當前的戰術任務,因此我們的戰略部署要朝着有利與攻佔武昌來進行,現在唐軍長的第8軍正渡長江襲取漢陽,從西面孤立武昌,陳軍長的第4軍在鐵路一線,葉挺團已經在駕城鋪和吳軍對峙,就煩勞陳軍長率4軍繼續沿鐵路線正面進攻賀勝橋,我率第7軍從右翼東北方向楔入鄂城,為將來4,7,8三軍從中,東和西三面夾擊武昌奠定目標。」
張發奎不顧自己只是中將,脫口而出:「總指揮,你的戰略非常好,只是眼下我們4軍1萬多人,當面吳軍有2萬多,他們不僅有工事之利,還有精良的裝備,正面進攻有困難,希望總指揮能給我們4軍一些支援。」
張發奎的插話讓李宗仁有些意外,但李宗仁是忠厚之人,並不責怪,而是解釋說:「張師長不要擔心,我的左翼胡宗鐸旅長帶第2,7兩個旅和你們並肩前進,共同作戰。」
胡宗鐸比張發奎大4歲,畢業於保定4期,是張發奎的學長,概因軍旅生涯走了一段彎路,現在還掛少將銜。
聽李宗仁如此說,張發奎半開玩笑地對胡宗鐸拱手:「小弟就要承蒙胡兄多關照了。」
胡宗鐸不苟言笑,他並不如張發奎放得開,拘謹地說:「發奎老弟不要這樣說,我們都是革命軍人,理當互相策應。」
李宗仁笑着說:「好,明天下達進攻命令,現在就散會,請諸位各就各位。」
由於4軍和7軍的軍部都設在縣衙,因此李宗仁和陳可鈺等軍部的將領都在縣衙安頓,其餘師級以下將領都各回本陣,陳可鈺陪着張發奎和陳銘樞步出縣衙,來到大門口,陳可鈺對二人說:「我們內部么事都好說,前線的事,你們之間直接協調解決,不用彙報我,如果需要聯絡7軍我再出面。」
張發奎和陳銘樞點頭稱是,馬夫將他們的馬匹牽過來,兩人各回本部。
二、誰是賀勝橋的主攻?
馬夫牽來的是一匹棗紅色蒙古馬。按照制度,師長擁有兩匹馬,因此張發奎還有一匹黑色川馬,通常在平路上,張發奎會騎着蒙古馬奔馳,在山間小路才騎那匹黑色川馬,此時他翻身上了蒙古馬,讓在廂房內等候他的一名副官和一名衛士步行回師部,自己騎馬飛奔。
張發奎本性粗狂,愛好煙酒,尤喜策馬飛奔,但和部隊一起行軍時通常不騎馬,此時沒有大部隊,他正好有獨自策馬的機會,他加鞭飛跑起來,感受着呼呼撲面的涼爽和兩旁一閃而過的景色,感覺到了身心的釋放,遺憾的是指揮所就在咸寧城北2里的東山,幾分鐘就跑到了,實在沒有過癮。
東山是一個只停貨車的鐵路小站,它的東北是山嶺,山嶺之西是斧頭湖,狹窄的地形使得東山成為阻止北方軍隊南下的咽喉,也因為如此,葉挺得到吳佩孚到賀勝橋的消息後就立刻佔領了這裡,隨着第12師主力全面北上,這個小站的站長室就成了張發奎的師指揮部。
張發奎下馬進了站長室,副師長朱輝日帶着幾個作戰參謀在忙着。
朱輝日35歲,保定六期生,掛少將銜,此時正忙着和前線的3個團聯繫並聽取彙報,見張發奎進來,就一眼不眨地看着他,希望從他這裡得到最新的消息。
夏天的湖北非常悶熱,張發奎騎馬奔馳時還感到涼爽和痛快,下馬後頓時覺得悶熱難受,渾身冒汗,他進門後一邊脫下軍帽一邊鬆開風紀扣,一名有眼力的參謀急忙遞過來一杯水,他端起來喝盡了,然後從下衣口袋中掏出一支煙,參謀給他點上,他坐在凳子上猛吸一口煙,然後長長吐出,轉眼見朱輝日看着自己,笑着說:「這一仗,我們還是在第10師前面。」
朱輝日跟張發奎的時間日久,因此說話並不顧忌,說:「汀泗橋一仗我們吃虧,第10師可是佔了大便宜,拇知老師長怎麼想的?」
張發奎說:「我也不知,我猜老師長是認為當面的敵人不經打,他想讓我們多立功吧。」
朱輝日說:「會不會是陳銘樞不願意打頭陣,他一直抱怨他的武器不如我們。」
張發奎說:「他的武器比我們差遠了,他的軍官好多都還沒有配手槍,我們的軍官可都配齊了手槍,連總司令的衛隊都裝備了我送的10多支毛瑟手槍,不過,我們的武器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我們拚命從海南的鄧本殷手上繳獲的,他陳銘樞有本事也去吳佩孚那裡繳獲啊。」
朱輝日搖搖頭:「真的好搞笑。」
張發奎說:「不說了,總司令的意思,我們4軍和7軍主攻,由7軍軍長統一指揮,進攻命令明天下達。」
朱輝日說:「站長向我們報告,在我們到來之前,他接到漢口站來的電話,吳佩孚從河南帶了2個師南下,目前已經抵達漢口,乘着他們立足未穩,我們要搶先進入陣地,保證命令下達後部隊能最快地進攻。」
張發奎說:「你的想法很好,就這樣辦,不過,你想頂樣(怎樣)配置3個團?」
朱輝日說:「36團在汀泗橋打了主力,損失較大,現在獨立團已經沖在了最前面,我建議這次由獨立團主攻,35團配合,36團為預備隊。」
張發奎站起身說:「好。」手指夾着煙走到牆上掛着的地圖前觀看着,地圖上賀勝橋方向的敵軍陣地已經用好幾個藍色三角貼上了。
從咸寧到賀勝橋一段密布湖泊和樹林,但地形遠不如汀泗橋險峻,那裡既沒有汀泗橋附近的500多米陡峭山嶺,也沒有汀泗河那樣1人多深,200米寬的河流,部隊可以充分展開和發揚火力,並且快速發起進攻,只是吳佩孚親自帶來的嫡系,其戰鬥力比汀泗橋敵軍要強得多。
張發奎看着地圖,心中喜憂參半,這時,朱輝日靠近張發奎,用手指指着地圖上粵漢鐵路上咸寧到賀勝橋之間的一個地點:「獨立團已經進駐駕城鋪,向橫溝橋和賀勝橋方向警戒。」
地圖上的橫溝橋是一個鎮子,這個鎮子在駕城鋪東面,隔着粵漢鐵路和駕城鋪遙遙相對,東北走向的粵漢鐵路在這裡來了個急轉彎,直直地向北朝向賀勝橋。
朱輝日的手指向西面滑過去,停留距離駕城鋪約12里的地方:「目前35團在獨立團西面的官埠橋鎮,向黃石橋方向警戒。」之後,又在前兩個地點後面划著大圈,「36團在兩團後面5里,隨時支援。」
張發奎看着點頭說:「我看就這樣,馬上上報老師長,把師部直屬隊也算作預備隊,隨時準備好支援,保證3個團之間聯絡暢通。」他又對在場的幾名作戰參謀說,「你的(你們)都要緊張起來,做好隨時下連隊的準備。」
(欲知後事,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