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鐵木真,是一位傳奇人物。
成吉思汗曾蕩平西域地區,為我國的統一做出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元史》也肯定了成吉思汗的軍事貢獻,說他曾經滅掉四十個國家,為擴大蒙古的影響力建立了非常突出的功勛。
根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子們、大臣們,都曾經在歐亞大陸留下足跡。成吉思汗本人曾經平定過撒馬爾干等地區,將刀鋒指向中亞。朮赤曾經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在鹹海、裏海之間駐紮,後來,成吉思汗還將鹹海的西花剌子模、裏海的北部封賞給了朮赤。阿富汗一帶也曾經留下過蒙古人的足跡,拖雷曾經攻克過也里城。據說,也里就是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
而根據《新元史》記載,從成吉思汗統治時期到蒙哥統治時期,蒙古士兵曾經多次征伐印度,但是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戰績。那麼,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為何沒征服印度?為何沒取得理想的戰績?
印度有着多種地理要素,這影響了蒙古騎兵
作為一位有着遠大志向的首領,成吉思汗並沒有想放過征伐印度,他麾下的蒙古將領也並沒有真的放過印度這塊土地,因為征服印度對成吉思汗來說並不是全無好處。根據《新元史》記載,與成吉思汗存在矛盾的花剌子模國就與印度有些關係。花剌子模國東南部,就是印度河。也就是說,印度河可以作為進攻花剌子模國的地理要件。
在成吉思汗征伐西域的過程中,一些將領曾經帶着自己的士兵到過印度,並奪取了一些城池。例如窩闊台就曾經對印度河下游進行了一番進攻。在搜捕花剌子模沙王朝末代國王札蘭丁的過程中,將領巴剌那顏、土爾台曾經渡過印度河,攻破了壁耶堡,在木而灘等地進行破壞。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巴剌那顏曾經通過印度河的東岸,來到木勒壇。由於實在找不到札蘭丁在哪裡,巴剌等人一直不遺餘力地進攻木而灘城。然而,一向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在進攻木而灘等地之後,卻做出了這樣一番抉擇。
根據《蒙古帝國史》等資料記載,印度當時的氣候非常炎熱,以至於蒙古軍隊完全無法忍受,只能在抵達木而灘之後選擇班師。《多桑蒙古史》對蒙古士兵因為暑熱而班師之事,進行了更加詳細的介紹。在包圍木勒壇的過程中,蒙古軍隊已經想好了如何攻取木勒壇。由於木勒壇附近沒有巨石,蒙古軍隊為了炮攻木勒壇,便打算用河中的棄車裝些巨石以便圍攻。然而,儘管木勒壇並不難以攻取,天氣卻成了嚴重阻礙蒙古軍隊攻城的重要因素。由於實在不耐酷熱,追擊札蘭丁的蒙古兵只好放棄繼續深入印度,重新渡過印度河,與主力匯合。
除了氣候之外,蒙古士兵所面對的印度,還存在着水流、山地等其它地理因素方面的屏障。根據《新元史》上的一些細節記載,印度地區不但暑熱難耐,還有着山脈天險。不但有着固斯大山、印度河,靠近阿拉伯海,還和沙漠有着分不開的關係。
通過對成吉思汗時期的地圖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蒙古帝國想要完全征服印度,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當時的印度與大汗帝國之間,隔着喜馬拉雅山脈。即便是現在的專業登山運動員,要登山喜馬拉雅山脈,都有可能在高原反應的折磨下直面死亡的威脅,更何況是沒有專業防護設備的古人了。如此看來,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騎兵能夠一直打到印度河已經很不容易了,路途遙遠再加上高原反應折磨,這一路走來,想必蒙古軍隊已經很是疲敝,再遭遇高溫的折磨,怎麼還有耐心繼續。
戰爭中的損失巨大,蒙古戰略調整
公元1219年,由於花剌子模的阿拉烏丁殺害正使,剃光了兩位副使的鬍鬚,向蒙古將領表示不怕開戰,且拒不交出殺害商隊成員的兇手,成吉思汗非常憤怒,親自率領大批人馬征討花剌子模。經過了一番爭鬥,花剌子模的大部分領土都落到了蒙古的手中。阿拉烏丁逃到了裏海的一處小島之上,不久就凄涼地死去。
阿拉烏丁去世之後,其子札蘭丁佔據嘎自尼,繼續與成吉思汗為敵。為了阻擊札蘭丁,成吉思汗派遣失吉忽都虎前往喀不爾山。在與失吉忽都虎交戰之前,札蘭丁就已經擊敗了一群來攻堡的蒙古兵,並殺死了他們之中的千餘人。在與失吉忽都虎的交戰過程中,札蘭丁與失吉忽都虎一開始互有勝負,後來就取得了較大的勝利。
根據《新元史》記載,札蘭丁讓手下的士兵與失吉忽都虎的士兵下馬對戰,等到酣戰之時,在上馬廝殺,衝擊蒙古軍隊,在這樣的戰術下,失吉忽都虎大敗而歸。對於札蘭丁與蒙古軍隊的這場對決,各類資料總結的數據存在着明顯的不同。有的資料認為,蒙古軍死傷了15000人,有的資料則認為,札蘭丁擊敗了失吉忽都虎率領的三萬人。雖然數據不同,但是兩份資料都向我們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蒙古士兵確實曾經在札蘭丁手上折損不少兵馬。
由於札蘭丁的隊伍內部存在着嚴重的不和,成吉思汗找到了擊敗札蘭丁的時機。聽說札蘭丁已經離開了嘎自尼,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急速追擊札蘭丁,一直將札蘭丁追到了印度河。札蘭丁想要渡過印度河逃走,成吉思汗就趁着夜色列陣,將札蘭丁包圍了起來。為了不被成吉思汗生擒,札蘭丁策馬飛奔,從幾丈高的山崖上一躍而下,投到了印度河中,通過泅水的方式逃脫了。
然而,儘管打敗了札蘭丁,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騎兵卻並不那麼高興。因為在和札蘭丁作戰的過程中,成吉思汗的部隊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根據《新元史》記載,雖然蒙古軍隊取得了勝利,但是傷亡人數與各項損失,實際上是多於札蘭丁的。從《新元史》、《草原帝國》等資料來看,在征討、追捕札蘭丁的同時,蒙古將領們還要同時完成包圍延安府、平定嘎自尼叛亂等多項軍事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穩定好已經攻取的城池地盤已經有些困難了,再分一部分精力去佔據印度,實在是分身乏術。於是,看着追捕札蘭丁的任務一時無法完成,又有暑熱天氣的阻隔,不想繼續在多線作戰的蒙古軍隊,也許在戰略上選擇了調整。
成吉思汗的決定,起到了關鍵作用
通過對《新元史》等多種資料的分析與匯總,可以發現,成吉思汗也曾經將征伐印度當成過軍事任務,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無法得志。除了兵力的折損與印度的地理因素之外,成吉思汗本人的思想轉變也對蒙古帝國不再繼續征伐印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來到東印度國的時候,看到了一種角端神獸,於是立刻選擇了班師。《新元史》也記錄了成吉思汗遇到神獸的事情,不過與《元史》的記載有些細微的差別。根據《新元史》記載,由於道路的艱險,原本打算到唐古特平叛的成吉思汗選擇了改道去撒馬爾干。
為了讓成吉思汗趕快班師,有一個人對成吉思汗說了這麼一件事:成吉思汗身邊的大臣們看到了一個神獸,長得像鹿又有馬尾巴,還會說出「你們的君主應該早早回程以躲避乾旱的天氣」這樣的話。聽說有這樣一種神獸,還會說人話,成吉思汗認為是神明指點,於是選擇了班師。通過《元史》與《新元史》的記錄,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故事中,人們認為成吉思汗可能是因此,這才選擇班師。
不過,成吉思汗沒那麼迷信。
他選擇班師,多少會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影響,但應該不會是神獸,而是身邊的大臣。一些學者認為,成吉思汗的班師與耶律楚材的勸諫有一定的關係。耶律楚材認為,連日以來的勞師遠征已經讓蒙古軍的後勤出現了嚴重不足,而且士兵們大都對印度的環境比較陌生,如果繼續深入進攻印度,勢必會造成重大損失。
早在嘎自尼、巴魯安等地,蒙古軍隊就存在着後勤不足、將領們不熟悉戰地形勢等問題,根據史書記載,由於奔赴嘎自尼的時候太過緊促,士兵們來不及做飯,經常是手捧一把米就填了肚子。到了巴魯安的時候,成吉思汗巡視戰地,卻發現許多將領根本就不知道戰地形勢,於是狠狠地譴責了他們。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成吉思汗非常了解自己的將領與士兵,在他看來,雖然自己的軍隊已經多次取勝,斬獲頗多,但是再去深入進攻印度,很可能會失利的。耶律楚材的建議,正好符合他心中所想,於是考慮蒙古軍隊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成吉思汗選擇了班師。
印度也許是一個盟友
從歷史的客觀環境來講,成吉思汗暫時擱置對印度的征服計劃,可能還有增加交好國家這條原因。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與成吉思汗同時期的印度奴隸王朝,有一位比較有能力的蘇丹,他的名字叫伊勒圖特米什。他在位期間,曾經重新確立印度的貨幣制度,對曼杜爾等印度地區進行了征服。對於和蒙古的交流,伊勒圖特米什也有着自己的認識。在花剌子模的札蘭丁與成吉思汗的軍隊進行爭鬥的過程中,伊勒圖特米什選擇了拒絕與札蘭丁結盟,在他看來,和成吉思汗作對並不是一個理智的行為。
在印度河一帶,札蘭丁曾經擊敗過印度的一些部眾,聽說了巴剌在追擊他,他還想要進入得里。伊勒圖特米什擔心札蘭丁會對印度造成破壞,於是打算讓札蘭丁去木而灘地區。不願意奔赴木而灘的札蘭丁,與喀阿札的士兵進行了一番爭鬥,並擊敗了他們。札蘭丁的舉動,讓伊勒圖特米什非常不滿,因此派人驅逐了札蘭丁。
此時,因為成吉思汗與花剌子模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此時的成吉思汗還沒有放棄追擊札蘭丁。印度的蘇丹在驅逐札蘭丁的人馬,成吉思汗也在追捕札蘭丁的餘黨,雙方擁有着共同目標。伊勒圖特米什反對與成吉思汗為敵,又與花剌子模的札蘭丁有矛盾,這樣的蘇丹所管理的印度,非常適合成為成吉思汗的聯合對象。
成吉思汗是一個非常深沉且懂得軍事的人,印度的蘇丹不願與自己為敵,又和自己有共同的敵人,這樣懂得軍事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聯合印度的好處。多一個交好國家,總比多一個敵國要省心得多。
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成吉思汗與他的蒙古騎兵暫時放棄了印度,選擇了班師回朝,這並不是因為懼怕,也並不是因為當時的印度有多麼強大。這樣的捨棄,也許是成吉思汗的一個聰明決定。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