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2日,一位一生戎馬戍邊的將軍,長逝於廣州。遵其遺願,他的部分骨灰被灑在新疆天山,永遠守護着這片他奮鬥過、堅守過的土地,守着祖國的西北邊疆。同時天山的皚皚白雪也在守護着這個純潔而又忠貞的靈魂。
愣頭小子進化史
王震,原名王正林,出生於湖南瀏陽農村的貧苦農家。當時人民被壓在社會的底層掙扎求生,在困苦壓迫中長大的王震深知底層人民的悲哀。
正是這段經歷,讓這個倔強不服輸的愣頭小子將解放勞苦大眾作為自己一生的使命。
1922年,14歲的王震懷着滿腔熱血和堅定信念參了軍,但當槍口對上了自己的同胞,當打仗成為爭權逐利的工具,他失望離開,輾轉之下成為一名鐵路工人。
成為鐵路工人後,他發現工人們也是被壓榨的底層,他組織起一批工人與資本家對抗。後來,一次機會,讓他認識了中國共產黨,少年萌生加入共產黨的念頭。
而一個人的出現,讓王震更加堅定了想加入這個革命的黨的念頭,這個人就是青年毛潤之,即後來的毛主席。
這兩人是如何相識相知的,為何王震能讓毛主席為他開了持槍見主席的先例,並下了「王鬍子不會害我,解槍就不用了,別拿原子彈來就行」的特令呢?
初識互相欣賞,深交並肩作戰
1925年8月,擔任鐵路工人糾察隊小隊長的王震接到上級任務,要求他護送一位叫毛潤之的先生安全抵達長沙。
就這樣17歲的王震見到了32歲的毛潤之。在火車上,三十而立的毛潤之與王震等人講革命思想,這讓本就對此感興趣的王震聽得津津有味,毛潤之簡明扼要的講解令他茅塞頓開。
他心中原本一知半解的革命此時燃起一把指路火把,讓他更加堅定和明確的認準革命和共產黨,也為他兩年後成功入黨奠定了基礎。
而那時的毛潤之也注意到了這個聽得入迷的青年,他興緻勃勃問他姓名,那時王震還未改名,他板板正正地表示,自己叫王林正。潤之問他為何參加革命,王震答道「為勞苦大眾的解放」。
這一句話讓潤之如覓知音,他激動地說:「對頭。工人階級就像你們鐵路上的火車頭,不過你們不僅要讓列車前進,還要拉起中國的勞苦大眾,拉起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拉起偉大的中國一同前行。」
這便是潤之與王震的初識,一個先行者與一個新血液的互相欣賞。
1930年,王震已嶄露頭角,毛潤之也成為了更加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再次見面兩人已成為並肩作戰的戰友。
當時毛潤之陷入敵軍的重重圍剿之中,王震率領游擊隊打入敵軍腹部,為他解圍。在此之前潤之就聽說過有個「王震」打仗很是勇猛強悍,於是藉此次機會特意來看看這個救了自己的「王震」究竟長啥樣。
見面後,潤之感覺面前的硬朗青年很熟悉,便試探性地詢問道:「你是不是叫做王正林?」
王震此時才知道自己當年護送的毛先生便是紅一軍的毛政委,而毛政委竟然還記得自己的本名,他激動的點頭。
自此之後,二人的交集越來越多,感情也更加深厚。後來,王震將幾個縣的游擊隊整編,組成湘東紅軍獨立師第三團,成為紅軍的正規軍隊。
而此時的王震成為這位毛政委的堅定死忠粉,堅決秉持他的十六字秘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扎、敵疲我打、敵退我進」。
在實戰中,他也驗證了這十六字戰術的正確性,就這樣,彼此欣賞彼此信任的兩人用各自的行動互相支持對方不斷追求革命的道路。
從將軍到農民,從南泥灣到天山的「農司令」
王震將軍與土地的不解之緣起於1941年,當時敵人封鎖陝甘寧邊區,企圖困死紅軍。為了應對敵方的封鎖,毛主席下令,開墾南泥灣。
面對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毛主席第一個想到了王震,而王震也主動接下這一任務,率部進駐南泥灣,為革命駐守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
就這樣,面對3月的寒風和南泥灣頑固的土地,王震決心在此安營紮寨,一面回擊敵人的突擊,另一方面開展大生產運動。
他身先士卒,喊着「一把钁頭一隻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帶領戰士一同開荒,同吃同住同勞動。
用了兩年的時間,他們征服了這片原本荊棘滿地的荒山野林,也擊退了野心勃勃的敵人。兩年的時間王震將軍的手從布滿水泡變成一手老繭,南泥灣從「處處是荒山」到「陝北好江南」。
他不止為革命守住了「南大門」,也為部隊提供了一種新的建軍、養軍策略:既能戰場衝鋒,也能下地犁種,而這一方法後來也用到了新疆。
1949年3月,王震主動請纓進軍新疆,他鏗鏘有力而又堅決:「我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還未解放的地方,我要到新疆去,解放、開發,發展那裡。」
面對複雜混亂的新疆局勢,王震將軍義無反顧,真正將「解放勞苦大眾」作為畢生的追求和信念。
1949年10月,在主席的千叮嚀萬囑咐中,王震率領8.9萬人進軍新疆。面對複雜局勢,王震將軍果斷採用雷霆手段圍剿當地土匪、叛亂分子。
當時王震將軍並未一棒子打死所有土匪,提出「對這些土匪若能爭取便儘可能地爭取過來,讓他們走正道,若實在爭取不過來,那就用大炮來跟他們講道理,用刺刀去教訓他們。」
12月為了讓和田人民儘早解放,十五團1803名戰士從阿克蘇出發,用了15天的時間徒步跨越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勝利解放和田。
而後王震將軍一紙「十五團駐和田萬不能調」的軍令,讓着一千多名戰士自此紮根邊疆,屯墾戍邊。
而這群戰士也在毛主席「你們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的命令就地轉業,成為第一代沙海老兵。
他們屯墾戍邊,將戈壁變良田,把荒漠變綠洲,他們一直都秉持着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現在和田四十七團的沙海老兵們已經全部離世,而他們的子女一代代地傳承着他們的精神,仍然子子輩輩守在這片廣闊的中國大地。
現在美麗的伊犁,迷人的賽里木湖,熱情洋溢的吐魯番,都離不開王震將軍當初的堅持和老兵們的堅守。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僅用四年時間,新疆工業生產總值便達到49年的36倍,而王震將軍的農墾之路還沒有停止。
讓敵人聞風喪膽,「王鬍子」是如何進化的
說到「王鬍子」,那是令敵人都聞風喪膽的名號,關於這個外號的來歷,不得不提到共產黨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1944年10月,王震接到任命,率領三五九旅南下作戰,這一路不僅要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也要面對艱苦的環境。
一路的風餐露宿和飢餓難免動搖人心,為了激勵戰士們,王震立下誓言:「如果我沒能完成上級交給我的任務,我的鬍子就不颳了,咱們一定要成功返回延安,去見毛主席!」
這一句話,王震整整堅持了近兩年的時間,這期間王震率領三五九旅跨越半個中國,途徑8個省份,跋涉兩萬餘里,經歷大大小小300餘次戰役,突破敵軍100餘道封鎖線。
終於率部返回延安,在得知王震回來的毛主席第一時間出來迎接。但站在他跟前的是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大鬍子。
毛主席看着眼前的王震,眼眶紅了,只能哽咽道「辛苦了,王震同志!」王震卻咧着嘴對着毛主席一笑「您不必多慮,這點苦不值一提。」
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直接讓毛主席禁不住熱淚盈眶,至此,「王鬍子」便流傳開來。
「王鬍子」驍勇善戰,他在戰場上的那股子拚命的勁頭,讓敵人不敢與之抗衡。畢竟敵人沒見過哪個將領敢扛着棺材上戰場。當時,王震經常說:「我帶頭沖在前頭,死也是我先死,若我死了就把我裝在這棺材裏」。
這話帶給我們戰士的是信念加持,帶給敵軍的是無邊壓力。正是這半生的戎馬經歷,讓「王鬍子」的名聲遠播千里,也真正坐實了王震「軍神」的稱號。
王震將軍的一生,困於年少窮苦,發於黨的號召,而後窮極一生都在為解放天下窮苦之人而奮鬥。
他為革命奉獻終身,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願,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將自己的骨灰灑在天山。
他終其一生都在守護,現在他永遠留在祖國的西北邊陲,守護着這大好河山,而天山也在默默守護着他忠誠純凈的靈魂,這才是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的黨的幹部,學習的榜樣。
(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