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自成立到今天為止,已經歷盡了七十多年的風華,這七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是老一輩革命先輩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經歷和完成的。即使是在建國之後,國家處於一個安穩和平的狀態,可來自各種外國的敵對勢力也少不得對新中國造成各方面的損傷。
周總理就是這些衝鋒在前的革命志士里的一員,他在少年之際就奔赴了革命的隊伍中,把青春的熱血揮灑在了帶領人民解放的道路上。
他一路和毛主席並肩作戰,完成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的成立那一天,他仍然夜以繼日處理公務,從來沒有身處和平年代就放下了為人民服務的初衷。
毛主席與周總理
在建國以後,周總理大多擔任的是我國外交方面的事務,畢竟新中國的成立不可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在世界上發展,還需要世界其他國家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很多國際事務就需要周總理親自接軌,他時常地出使各個國家來從中斡旋、調解事宜。
可是當時的外部情況不容樂觀,以美國為首的敵視中國的國家以及各部分反華勢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刁難中國外交使團,但周總理仍然能用他的幽默風趣和神思敏捷松化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和周總理握手之後竟掏出手帕把手擦了一下,面對這一情況,周總理是怎麼做的呢?
周總理
人民的好總理
周總理少時好學,年紀輕輕就飽讀詩書,但是那些陳舊的四書五經並沒有讓他覺得滿足,他在餓殍遍野和民不聊生的社會境況中看到了改變民族命運和復興中國的希望。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往法國留學的列車,他希望在那裡能夠找到讓中國復興的新路程。
所以,他和一眾革命先輩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為人民服務和奉獻一生的使命。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總理曾經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在他手底下的學生都成了赫赫有名的戰將。
黃埔軍校
像林彪,胡宗南,陳賡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也在戰場上曾經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是他們在周總理的面前仍要老老實實的叫一聲老師。而且,周總理在黃埔軍校擔任軍官期間,蔣介石曾經對他非常青睞。
他曾經數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出對周總理的敬佩,因為周總理為人清高自許卻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卻又不落俗套,蔣介石很是佩服周總理的風骨。他屢次想要和周總理成為最好的朋友,但是周總理卻沒能夠答應他的請求,因為蔣介石背叛了大革命。
蔣介石
在大革命失敗之後,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某些反動分子將槍口調轉向了共產黨,調轉向了自己的同志,白色恐怖在國內被掀起,共產黨人被大肆屠殺,周總理只能和蔣介石割袍斷義,而蔣介石也曾因為此事而感到悲痛萬分。
他曾經這樣表態:「在黨內,我這一生的對手是鄧演達,在黨外,我這一生的對手是毛潤之,可是我這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周恩來。」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一個心胸極其狹窄的人,讓他認可的人除了自己的黃埔嫡系將領之外還有些是為他捨身的特務頭子,像周總理這種和他站在對立面的同志能得到蔣介石的敬佩也是實屬不易。
周總理
由此可見,周總理是內外都稱讚有加的君子,雖然他未上過戰場,指揮過大型戰役,可是關於他的風骨和品格一直都讓許多同志很是敬佩。
在建國之前,他在黨內活動黨員,處理黨內事務,一路追隨着毛主席堅定不移地走正確的路線。即使是在建國之後,周總理也沒有居功自傲,他沒有接受任何的軍銜,反而是在各個將領之間從中調停,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和處理各個部門的繁雜事務。
革命的戰火已經熄滅,所以很多人並不了解周總理持槍的模樣。很多人的印象里,周總理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外交大臣,因為在民國時期,周總理就是著名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周總理是一個身着長袍,說話溫雅的男士。
年輕時的周總理
可試想一下,一個從血水裡淌過來、從戰爭浴火中重生的革命戰士怎麼會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呢?只不過,周總理將他的溫柔和幽默都奉獻給了他熱愛的中國人民,將他的憤怒與嚴肅都送給了那些與人民為敵的人。
在外國記者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他第一次見到周總理的模樣。那時候,斯諾乘坐船隻從武漢過來,武漢那時還是在國統區的範圍。所以從那裡來的人大多走着間諜的嫌疑,當斯諾自己向周總理表明身份的時候,書中記載說:「周總理的眼神頓時劍眉星目,雙目如火,似乎要將他看透一樣」。
周總理
斯諾是親身經歷過的人,從他細緻的描寫中就能看出來,周總理並不是一個只有嘴上功夫的文人,恐怕他的殺伐果決不輸於那些在馳騁疆場的將軍們。
比如說在有一次周總理主持的國務院會議上,有一位部長在彙報自己的工作材料時念錯了好幾個字。周總理一開始還強壓內心的怒火,但見他總是不對就突然發起火來,大聲地低吼道:「不對,看清楚了再念!」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建國之後選拔上來的幹部,沒有人知道一向溫文爾雅的周總理竟然會如此喜怒形於色。
甚至在開完會之後,這位部長還被罰了站。由此可見,周總理的脾氣和性格只是在面對自己同志之時被隱藏了起來。
周總理
某一次周總理主持外交事務的時候帶領着一眾教官們送別西哈努克的親王,當大家看着親王離開艙門的時候便迫不及待地要往回走,因為國內正在行一場足球比賽。周總理看到離去的人影勃然大怒:「把他們給我叫回來!都學過步兵條例,沒有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是不是都不懂外交禮節?」
這一聲聲怒吼不僅體現了周總理的的另一種性格,也足可以看出他在外交方面的處事方式。
被扔掉的手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大國,禮儀之邦,所以周總理在出任外交方面的職務的時候也一直秉承着中國的傳統禮節。可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不是因為哪一家更有禮貌就能更得別人看中,反而利益的交往在所有因素最前面。
周總理
因此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一切事物百廢待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想把新中國的政權扼殺在襁褓之中,所以很多的反華勢力都盲目的追隨美國,想要封鎖中國的復興,而且,其他依附於美國的國家甚至都不敢在美國之前和中國建交,所以周總理必須帶領着自己的團隊打破這一不利於我國發展的現象。
既然不能和大國建交,那就必須從亞非拉國家開始。儘管創業艱難,可是中國還是獲得了許多兄弟國家的支持,並且這些小國還積極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萬隆會議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亞非拉國家建交的會議。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講話
周總理也在這次會議上發揮了他的個人風度和周全的外交禮節。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這次會議主要是為了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問題,而我國作為戰勝國也參加了此次的會議,周總理負責所有的中國外交事務。自然也作為我國的外交發言人出席了這次會議。但大家都沒想到的是,一個美國的記者竟然在這次會議上公然冒犯周總理。
在開會期間,周總理作為中國的外交使者,難免要接受各個國家的採訪,談談對此事的看法。周總理在應對每一個問題的時總是能對答如流,運用自己靈敏的頭腦來一個個化解上來的難題,因此外國很多的使者以甚至美國代表都在當天表達了對周總理的欽佩以及周總理代表中國發言的觀點的正確性。
萬隆會議
可是正當一片形勢大好的時候,第二天美國的代表團卻翻了臉,原來美國的總統杜勒斯一直想要扼殺中國,所以他不允許美國代表和中國之間的關係熱絡起來。在第二天的會議上,周總理敏銳地發現昨天還和中國一團平和的美國使者竟然對中國的態度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美國記者主動伸手要和周總理握手。周總理雖有猶豫,但也為了表示自己和平的觀念也伸出手來與其握手,本以為可以就此結束,卻沒想到那位記者馬上把手抽了回來,然後還用一條手帕不停的擦拭,並且說:「我怎麼可以和中國這樣的好戰者握手?」
這個記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中國幫助朝鮮將美軍打退到了三八線,所以美國記者想借這個事來揚眉吐氣。
萬隆會議
但沒想到的是,周總理馬上也坦然自若地掏出了一個手帕擦了擦自己的手,然後喃喃的自語說:「這條手帕上面沾滿了細菌,再也洗不幹凈了。」隨即他便把這個手帕扔到垃圾桶里。
正在看光景的周圍記者目瞪口呆,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周總理所說的「細菌」正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美國曾經動用一小部分部隊發動了細菌戰。周總理的強硬作風和巧妙應對扭轉的大家剛才的哄堂大笑,也讓剛才這位挑釁的美國記者目瞪口呆。
外交風雲的傑出人物
這件事情並不是周總理外交史上的一個個例,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畢竟當年我國的外交之路走得非常艱難,周總理就是中國外交的奠基者和拓荒者,他以自身的個人魅力以及寬容大度的外交禮節令許多國家紛紛折服。
周總理
除了那次的握手之事,周總理還有很多的外交故事可以讓大家可以探究到他的能力和才華。比如說在一次各國的會議之上,周總理正在安心地等待着記者的提問,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卻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他說:「請問周總理,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
這個問題問得很是巧妙,因為當時新中國成立之後,解放軍取締可所有的煙花場所和娛樂場所。那些在民國時期從事不正當生意的妓女全部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所以在中國大陸是找不出來妓女的。
周總理
所以,若是周總理回答「中國沒有妓女」,那麼外國的記者就會趁勢說明,「可是台灣還有」。如果周總理這樣回答就中了「台灣不是中國領土」這個圈套。若是周總理說「中國還有妓女」,那麼他們便可以說「解放軍在大陸的各項工作做得還不夠到位」。
因此,這個問題看起來無解,但還是被周總理巧妙的化解了,他主動的提出「台灣還有妓女」。
周總理的回答不僅僅跳出了這位記者的圈套,而且還正告了大家一個事實: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那裡還被蔣介石盤踞,可是台灣是大陸的一份子是永不能磨滅的事實。
毛主席與周總理
在某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的時候,赫魯曉夫也曾經對周總理的智商和情商進行了考驗。當時的蘇聯因為赫魯曉夫推行的修正主義正在處于思想混亂時期,周總理也作為赫魯曉夫攻擊的對象而遭受到了蘇聯當局的為難。
赫魯曉夫抨擊周總理是資產階級出身,說他的立場是不對的。赫魯曉夫說:「周同志你批評的很好,但是我出生於工人階級,而你出身於資產階級。」這句話不輕不重地點明了周總理的出身並不純粹,可是周總理下一句話直接讓赫魯曉夫啞口無言,他說:「是的,赫魯曉夫同志,可是我們兩人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赫魯曉夫
此話一出,在場的人都大驚,大家看到了周總理的才華和智慧,也看到了赫魯曉夫的無理取鬧。從這幾個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來,周總理並非是文弱書生,反而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無產階級戰士。
不管是美國記者的刁難還是蘇聯官員的提問,那些明槍暗箭朝周總理射來的時候,他總是能夠一把抓住調轉槍頭將他們回擊回去。
周總理
1976年1月8日,飽受病痛折磨的周總理在北京與世長辭,人民悲痛無比。三天之後。朱總理的靈車緩緩駛過長安街,數百萬的群眾安靜的自發的站在街旁默默的流下眼淚,十里長街送總理,足可見周總理對中國人民的貢獻以及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