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歷代出名的開國帝王都有自己獨特的管理之道,比如劉邦的運籌帷幄、知人善任;李淵的抓主流,舍其支流;朱元璋的超強執行力等等。
儘管如此,但作為開國皇帝劉秀,他的名氣卻遠遠不及以上帝王。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作者孫正宇所著的《雙料帝王:劉秀》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劉秀之所以沒有大紅大紫,一方面是朝代原因,即東漢只是西漢的一個延續,在東漢時代草根階層很難有晉陞的機會,而在西漢卻讓草根階層看到了希望,這也是讓後世許多草根階層對東漢的歷史缺乏興趣,以至於對劉秀了解甚微的緣故。而另一方面,人們對劉秀這個開國皇帝的評價大部分都是讚揚為主,批評的聲音少之又少,以至於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劉秀就是一個完美帝王。」
(選填) 圖片描述
那麼,這個「完美」的帝王的管理之道又是什麼樣的派系呢?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本孫正宇所著的《雙料帝王:劉秀》來看看究竟吧!
01尊崇儒學,提倡孝道,以維護地位的合理性
書中記載:劉秀原本是西漢皇室的遠親,為了明確自己是高祖皇帝的合法繼承者,他重視高廟,守高祖之約,尊崇儒學,提倡孝道,並將圖讖、「堯後火德」作為帝位合法性的理論依據。
雖然一開始,他曾遭受到一些儒生知識分子的質疑,原因是圖讖、「堯後火德」和儒學這三者之間存在一些衝突。而劉秀為了維護地位的合法性,他沒有使用政治性手段來對那些儒生知識分子進行排擠,而是將這三大法寶整合起來,實現法力互通,形成一套被儒家正宗所認可的理論體系。
於是,他藉助這本對儒家影響很大的書籍《左轉》進行研究,通過設立《左傳》博士,試圖想把圖讖、「堯後火德」這兩大法寶納入儒家經典。儘管後面又廢止了這個制度,但最終在漢章帝時期,著名的儒生賈逵通過對《左傳》的再一次考證,最後還是並把圖讖學、「堯後火德」納入儒學正宗。
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許多不必要的內鬥甚至戰亂,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穩定,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劉秀以「德」服人的管理之道還是有一定成效的。
02 給皇室內部重新排序,逐步穩定以自己為首的朝政大權
書中記載:劉秀在建立東漢王朝初期時,為了穩住人心,不得不拉攏劉氏家族的人,團結他們去打擊其他割據勢力和反對自己的劉氏宗親。所以,在建武二年,劉秀封了一批劉秀王侯。
建武十二年,蜀中的割據勢力公孫述被平定,為了減弱劉姓王的威脅,劉秀通過權衡之後,對皇室內部重新進行排序。
劉秀將叔父劉良、侄兒劉章的近支親王貶為公,將劉得、劉茂等遠支親王貶為侯,公之位在侯上,既削弱了原劉氏諸王的地位,又保留了其相應的爵位,意在既削弱又拉攏,以此來確立以劉秀這一支為中心、以血緣遠近為標尺的皇室新秩序。
後來,劉秀又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先封兒子們為公,後面等時機成熟了再封王。
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劉秀恪守孝道。同時,也反映了帝王劉秀有着一定的大格局思維,正如作者孫正宇所給予的評價:「天子無私事,是家事,更是國事」。
03 重賞功臣、不給實權,實現雙贏的局面
書中記載:在開國之初,劉秀的兩位得力部下平狄將軍龐萌和大將軍、建忠侯彭寵反叛了劉秀。在鎮壓反叛的過程中,劉秀意識到功臣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能為其所用,可以發揮很大的正能量,但如果這些人的能力很強、威望或號召力很高時,就容易出現反叛現象,其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天下初定之後,劉秀安置功臣的辦法就是:以高爵厚賞把功臣們都養起來,在不掌握實權的前提下,讓功臣以及其後代們安享富貴。這樣一來,既保障了功臣們的利益,也維護了朝內的安定,可謂雙贏局面。
這樣的管理之道對當今這個時代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在這一點上,作者孫正宇對劉秀也作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不見刀光劍影,沒有血雨腥風,劉秀以看似無形的柔道實現了權力,有利於皇權的重新整合,實乃功臣之好運也!」
04 寫在結尾
作者孫正宇曾說,「劉秀是一個既有學問,又會打仗,更會用人的天子!」他的謀略與格局遠遠勝過許多開國皇帝」。
如果你也對劉秀的謀略以及格局充滿着好奇,那不妨好好地看完這本由孫正宇所著的《雙料帝王:劉秀》歷史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