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7日,一個看起來極為平凡普通的殘疾人,走完78年坎坷路後突然辭世。消息傳開,不可思議的一幕突然發生,全國七大軍區相繼發來唁電,胡耀邦也在百忙中寫來慰問電。
在鄰居的印象中,剛去世的老人,其實就是個跛腳的殘疾人。面對如此高規模的葬禮,人們不禁發問:他看來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哪他到底有何神奇,居然能夠收到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唁電?
跛腳老人名叫孔憲權,看起來的確平凡普通,在十年「文革」中沒少挨批挨斗,還差點丟了命,但凡了解一點內情的人都知道,他其實是個有着獨特身世的人。他的一生曲折坎坷,曾經飽受生活的磨難,因為一些個人無法掌控的命運,曾被迫在貴州的深山老林隱姓埋名15年。在落難期間,為養家糊口,不得不拖着殘缺的身軀,四處打工賺錢。但是,只要機會來臨,他就會像那重見天日的金子,立即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芒。
孔憲權,1911年出生於湖南瀏陽縣一個貧寒家庭。當革命先驅浴血奮戰,成功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他受到感染和鼓舞,義無反顧參加了紅軍。由於機靈好動,先在彭德懷的手下擔任通信員,後提升排長。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受到各級指揮員的喜好和表彰。1932年8月孔憲權剛滿21歲,經開國大將黃克誠介紹,他有幸加入共產黨,全程參與了中央蘇區所有反「圍剿」的戰鬥,逐步成長為團級幹部。
在戰鬥中,他全身多處負傷,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被時任紅三軍團紅四師政委的黃克誠稱之為「打不死的程咬金」。1930年12月30日,孔憲權參加了發生在江西永豐縣境內的龍岡之戰,不僅打敗國民黨精銳第十八師,而且活捉了該師師長張輝瓚,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大勝利。
這樣一位作戰勇敢的人,本應在紅軍中有大好前途,怎麼突然間變成一個「跛腳泥瓦匠」,長期遊走在貴州的大山深處,需要靠打工賺錢才能生存的凡夫俗子?
由於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中央紅軍反第五次「圍剿」失敗,被迫於1934年10月開始戰略轉移,走上漫長而悲壯的長征路。當時,孔憲權擔任紅三軍團第四師的偵察參謀,是師長洪超和政委黃克誠行軍打仗的重要幫手。中央紅軍突然敵人第一道封鎖線的戰鬥,就是由他們最先打響的,那場戰鬥被稱之為「百石戰鬥」,已載入史冊。遺憾的是就是在這場戰鬥中,師長洪超犧牲,成為最早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師長。
孔憲權所在的紅三軍團第四師,一直是開路先鋒,他們浴血奮戰,頑強拚搏,先後突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付出了重大代價。在偉人的一再建言下,經過「通道轉兵」,中央紅軍最終放棄了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開始轉向國民黨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貴州。
在貴州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毛澤東重新回到紅軍的領導和決策層,掌握了兵權。有了毛澤東的用兵如神,中央紅軍開始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重新掌握戰略主動權。為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重新尋找有利的戰機,毛澤東以非凡的智慧組織實施了令天下人嘆為觀止的「四渡赤水」,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1935年2月,為了調動和擺脫敵人,毛澤東毅然作出決擇,命令紅軍主力從雲南扎西一帶揮師東指,重新回師貴州,開始二度赤水。著名的婁山關戰役打響。此時,孔憲權擔任紅軍十二團作戰參謀,負責突襲敵後指揮所。他是師偵察參謀,屬於團級幹部,怎麼一下子變成了團參謀?原來,湘江戰役中紅軍傷亡慘重,部隊被迫縮編,原有的師級建制暫時取消。
1935年2月26日,孔憲權率突擊隊從婁山關南側突擊,計劃端掉設在黑神廟內的敵軍指揮所。但是,當突擊隊沖至距敵指揮所僅百米左右的位置時,敵人的增援部隊突然抵達。一場空前慘烈的血戰不可避免。
敵人仰仗優勢兵力,對紅軍突擊隊發起一輪又一輪攻擊。但孔憲權不懼生死,身先士卒,帶領紅軍戰士大量殺傷敵人。激烈戰鬥中,敵人發現孔憲權就是現場指揮官,立即調動機槍掃射。隨着一連串密集的彈雨飛來,孔憲權陡然倒地。他的左胯骨連中六槍,但他不願就此收手,一個翻滾就滾到了公路邊的水溝,繼續憑藉障礙物用手槍射擊。他強忍鑽心的傷痛,一連擊斃數名敵軍,最終等到戰友的火力支援。
紅軍取勝後戰鬥結束,身負重傷的孔憲權被緊急送往遵義城內的天主教堂。那裡是紅軍的臨時醫院,到處擠滿各地送來的重傷員。年僅18歲的胡耀邦當時是紅三軍團第十三團的總支書記,正帶着宣傳隊準備進入遵義城維持秩序,被敵人飛機投射的炸彈突然炸傷,也在這裡接受治療。他見證了孔憲權的勇敢與堅強。
由於找不到麻醉劑,孔憲權又必須接受用刀治療,醫生只好用「鴉片水」代替,為他取出幾枚被打碎的骨頭,他硬是咬牙堅持下來。到了晚上,由於神志不清,他的大腦似乎依然停留在戰火硝煙的場面中,嘴裏總是不停地喊着「沖呀」「殺呀」。胡耀邦後來曾回憶說:孔憲權就是打不死的程咬金,他叫了一晚上,搞得大家都沒有睡好。這個故事後來在紅軍老戰士中引為笑談,知道的人非常多。
紅軍長征屬於流動作戰,沒有後方支撐,重傷員很不好處理。既不能隨意拋棄,又不能隨軍帶走,有時真是兩難。為此紅軍總部作出規定:團以上幹部用擔架抬着走,營以下人員就地安置;團以上確實無法隨隊的,留大洋300元、衛生員和通訊員各一名,就地打群眾掩護。
孔憲權之前是師參謀,屬團職人員;但現在是團參謀,屬營級人物,而且傷情嚴重。但因為他以膽大勇敢出名,屢山關戰鬥結束後的那段時間,戰鬥也不是很激烈,所以紅三軍團暫時給了他特殊待遇,用擔架抬着他走了一段時間,希望他能夠儘快好起來。
部隊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遵義城以西地區的黔西縣嵐頭街。這個地方現在應該屬於貴州省金沙縣嵐頭鎮。街道內有一處大宅子,是開明地主宋少前的家,紅三軍團指揮部就設在這裡。
宋家雖然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但與那些為富不仁的土豪劣紳有本質區別,施樂好善,在當地口碑很好。他家宅闊院深,又開有中藥鋪,對紅軍很友善,拿出許多糧食和藥物救助紅軍。當時有許多紅軍的傷員就安置在他家。過了一段時間,紅軍準備遠征,而孔憲權的胯骨早已被打碎,傷口始終難以癒合,傷情一直不見好轉。部隊出發之際,軍團不得不作出決定,按照團級幹部的休養待遇,留下300塊銀元及醫護、警衛各一名,將他留在宋少前家裡休養。當時如果是普通傷員,一般發10至15塊銀元。
後來,據孔憲權自己回憶,首長與他話別時,不僅派人給宋少前家拍了幾張照片,還給宋少前留下這樣的話:「你一定要負責這個人的安全,把他保護好,我們會感謝你的。如有差錯唯你是問。我們已拍有照片,到時候會回來檢查的。」
嵐頭鎮位置圖
其實,宋少前雖然是大財主,但心眼不錯,對紅軍也一直有好感,更重要的是他還懂醫術。在宋家的關心照顧下,孔憲權的身體逐步好轉,但是當他能夠下地行走時,卻發現左腳比右腳短了近10厘米。身體雖然癒合,但身體已經殘疾,走起路來總是一腳高一腳低,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稱之為「跛子」。
「跛子」畢竟是紅軍的團級幹部,傷好後當然希望去追趕自己的部隊,可紅軍早已走遠,他既無消息來源,又身體不方便,能夠到哪裡去尋找呢?再說宋少前也不贊成,一方面以身體殘廢為理由,勸他不能夠再去行軍打仗;另一方面也總是強調首長離開之時的囑咐。思前想後,孔憲權答應了宋少前的要求,還是決定在這裡安心養病,說不定哪一天紅軍就回來了。
1936年底,西安事變暴發,孔憲權在報紙上看到了所屬部隊的消息,他想要離開這裡去延安,但宋少前仍然不同意,反過來求他:「你不能走呀,假如幾年後紅軍回來了,看到你不在這裡,我怎麼辦?我拿什麼來證明自己曾經保護了你?看在我救了你命的面子上,你就為我也着想一下吧。」孔憲權既想回歸自己的部隊,又不能傷了救命恩人的心,左右權衡,還是留了下來。但是,他不能坐吃閑飯呀。雖然自己腳殘疾了,但是還有手呀,歪歪扭扭的也還是能夠走呀。
孔憲權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最後決定還是要離開宋少前的家,就在這一帶自食其力,自己養活自己。為此,他打發走了組織上給他留下的醫護和警衛。在這一點上,宋少前始終拗不過他,只能隨他的便,但總是給予必要的幫助。
於是人們就開始看到一個跛腳貨郎,經常挑着貨郎擔,行走在鄉村集鎮。後來,這個跛腳貨郎竟然學會了泥瓦匠的手藝,又開始顛着腳跟四處打工賺錢,久而久之他被當人稱之為「跛子瓦匠」。又過了一些時,他開始把家放在遵義縣楓香鎮境內。這裡離他的救命恩人宋少前所在的金沙縣嵐頭鎮並不太遠,兩人之間當然經常有走動和來往。
要是沒有奇蹟出現,孔憲權很有可能就在遵義的窮鄉僻壤,當一輩子「跛腳泥瓦匠」。可是,世界上有時真的會有奇蹟出現。
1951年的一天,遵義縣楓香鎮的大街上突然出現一輛美式吉普車。當時汽車極其少見,屬於稀罕物。像這樣的車在整個遵義地區也只有這一輛,人們都在看稀奇,想知道這車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不懂事的孩子們還追着汽車朝前跑,跑着跑着,汽車開到「跛皮泥瓦匠」家門前,嘎地一聲停下來。鄉親們眼睜睜看着幾個大人物走進「跛子」的家,然後又恭恭敬敬地請他出來,最後又一起坐上汽車,徑直開到了區政府。
楓香鎮位置圖
接着就傳出令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消息,「跛子」被突然任命為區政府的副區長,將參加這裡的行政事務管理和社會主義建設。消息來得太突然,大家一下子蒙了,都在發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跛腳的泥瓦匠,到底有什麼來頭,居然由普通老百姓,一夜間就成了共產黨的大幹部?」
後來當地人才慢慢得知,原來這個「跛子」真的不是平凡人呀。他居然是隱居在此的老紅軍,為了保衛遵義會議的召開,曾在此浴血奮戰。
那麼偏居在遵義楓香鎮,正四處打日度日的孔憲權,是如何被當地政府發現了紅軍身份,進而請他出山的呢?
事情也是湊巧。有一天孔憲權正像往常一樣,外出做泥瓦工。休息之餘發現了一張報紙,隨手拿過來瞟了一眼。正是這輕輕地一瞟,讓他有了驚人大發現。報紙上赫然印着他非常熟習和了解的兩個人名:楊勇、蘇振華。他心頭一緊:這兩個人不就是我做夢都想找到的戰友嗎?從此,他的命運在不經意之間開始發生變化。
楊勇與蘇振華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軍吹響進軍大西南的號角,不久就佔領了貴陽,貴州獲得解放。1950年春,貴州軍區宣布成立,司令員由率部解放貴州的二野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擔任,政委由第五兵團政委蘇振華擔任。這個喜人的消息很快就發表在報紙上。
對楊勇和蘇振華,孔憲權太熟悉了,這可是當年紅軍中的老戰友呀。攻打婁山關時,孔憲權是紅三軍團十二團的偵察參謀,而團長、政委就是楊勇和蘇振華。
看到這個驚人的消息,孔憲權抑止不住內心的激情,馬上辭工回家,找出紙筆開始給楊勇和蘇振華寫信。信中稱自己並沒有犧牲,現在仍然活着,只是身體有所殘疾,但仍然希望能夠有機會為黨工作,看能否給自己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
陡然收到孔憲權的來信,楊勇、蘇振華也驚呆了,驚喜之餘立即複信:「沒有想到你孔憲權還活在人間。」同時又趕快把孔憲權還在人世的好消息,立即傳給時任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
黃克誠是當年紅三軍團四師政委,是楊通、蘇振華的老領導,當然也是孔憲權的老領導。黃克誠即是孔憲權的入黨介紹人,也一直是他的老領導。孔憲權被安置在貴州宋少前家養傷,就是經黃克誠之手安排的。
大將黃克誠
黃克誠知道孔憲權還活着,也非常高興,立即將孔憲權的情況轉送有關部門。消息傳到中共遵義地委,他的身份經過調查後得到證實,不久恢復了黨員身份,而且經研究決定任命孔憲權為第七區副區長。於是就有了相關領導親自到孔憲權隱居的家中探望,並請其出山任職一事的發生。
孔憲權僅僅只當過一年左右的副區長,就因為突然發生的一件事情,其工作性質又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1952年,貴州省決定籌組遵義會議紀念館,要推動這項工作就得抽調人員組成專班。孔憲權是老紅軍團級幹部,又參加過保衛遵義會議的戰鬥,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便被相關領導看中,奉命擔任籌備委員會的秘書,從此就開始了參加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的籌備工作。
孔憲權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建國後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當時既無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也無樣板可模仿,一切都得靠自己。孔憲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開始工作,想盡一切辦法收集文物,整理史料,並及時啟動了對會址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的工作。
1955年2月,遵義會議紀念館正式開館,省文化局正式任命孔憲權以省圖書館副館長的身份,兼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的首任館長。在任職期間,孔憲權為紀念館徵集革命文物、搜集歷史文獻資料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研究表明,現在紀念館收藏的歷史照片,大多數是在孔憲權任館長期間拍攝的。
1958年11月,鄧小平第二次來到遵義會議紀念館參觀,看到會議舊址保護得越來越好,文獻史料越來越豐富,他高興地對孔憲權說:「你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最合適的人選。」經過孔憲權的建議和努力,毛澤東在1964年11月親筆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這六個大字。這是解放後毛澤東為革命紀念館題寫的唯一題詞。為促成此事,孔憲權功不可沒。
曾擔任美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哈里森,曾就紅軍長征這一主題,到中國境內的許多地方採訪過。他從中央首長處聽說孔憲權的奇特經歷後,曾專門對他進行了訪問,然後將其訪問的成果,載入到撰寫的名著《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之中,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到了孔憲權的傳奇經歷。
1988年11月7日,孔憲權因病去世,享年78年。全國七大軍區相繼發來唁電,迄今為止,能夠享受此等殊榮的人,並沒有幾個。與此同時,胡耀邦也發來唁電:「對長征老戰友孔憲權同志的逝世深表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