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20日,毛主席為推動對調八大軍區司令員召開了一次特殊會議,時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田維新,也是參會者之一。
這是田維新自1969年由地方調到中央以來,第1次見到毛澤東。
21日下午,毛澤東又故意問了田維新一些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怪」問題,比如:曹植埋在哪?
那麼,田維新是怎麼回答毛澤東這些奇怪問題的?他又能否成為總政治部主任呢?
說起來,田維新能進入中央核心機構工作並獲得毛澤東的青睞,用「一路旗開得勝」來形容也不為過。
1916年,田維新在山東聊城東阿縣出生。
東阿自古人傑地靈,古有魏朝開國元勛之一程昱、唐朝右金吾將軍程處弼(程咬金之子),近代有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之一張懷芝、雜技藝人張正振,等等。
當然,田維新後來也成了東阿縣的名人之一。
田維新人生的轉折點在1937年。
那一年,日本人完全暴露出了狼子野心,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佔領了東三省後,他們揮兵南下,直逼河北、山東等地區,並接連攻城拔寨,讓形勢變得相當緊張。
國破家何在?在這事關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為了抵抗侵略者,本是一名山村教師的田維新毅然決然放下手中的飯碗,加入到國民黨將領范築先的部隊中來,成了一名抗日戰士。
跟范築先打日本人,田維新算是跟對了人。
范築先原是馮玉祥的部下,經過中原大戰後,被蔣介石收編,成了韓復榘(jǔ)第三路軍的少將參議。
然而,田維新跟對了領導,范築先的新領導韓復榘卻不怎麼樣。因為,與敢打敢沖的馮玉祥相比,韓復榘就是一個慫包。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韓復榘多次不戰而退,接連放棄濟南、泰安、濟寧等山東軍事重鎮,落下了個「逃跑將軍」的臭名。
後來,他徹底惹怒了蔣介石,落得了個被槍決的下場。
領導不行,范築先的抗日決心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他以死來成就抗日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等美名。
1938年11月,范築先率部在聊城抗擊日軍的進攻。可領導韓復榘無心戰鬥,早在10月就下達了撤退命令,大部分韓復榘所部因此離開前線,讓范築先和700多名抗日戰士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到兩日就因敵我力量過於懸殊,丟失了聊城。
經過這一戰,范築先與多數戰士屈辱而無奈地英勇就義。
田維新也參加了這一次相當悲壯的戰鬥,但還好在他吉人自有天相,沒有戰死,活了下來。隨後,他繼承范築先等民族英雄的抗日精神,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繼續參加抗日,後加入八路軍,走上了革命之路。
因為有文化,又有相應的戰鬥經驗,田維新很快就成了八路軍的重點培養對象。
在太行山抗大一分校深造期間,田維新學習軍事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情況,萌生了入黨的想法,最終向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1939年,黨組織批准他的申請,讓他成了黨員。
加入八路軍,又成了黨員,田維新有了自己的歸宿和堅強的後盾,之後將一生都奉獻給黨和人民。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田維新身先士卒,同戰友堅決開展反蠶食、反封鎖、反掃蕩等鬥爭,接連取得了奇襲魯村、子洪口伏擊戰、突襲固縣等戰鬥的勝利,給侵略者以不小的打擊。
此外,他還和戰友參加了一系列著名的戰鬥,比如百團大戰、祈太平戰役、強攻襄垣等。
解放戰爭時期,田維新活動的軌跡開始蔓延到河南、河北等地區。在諸多的戰役中,他都分擔了很重要的角色,成了主攻力量的領導人之一。
他不辱使命,最終為解放戰爭和後來新中國的成立,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美援朝時期,和眾多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走出來的部隊領導人一樣,田維新也跟隨大隊伍參加了抗美援朝,直到戰爭結束,他才結束四處征戰的生活。
如果說1937年「投筆從戎」並在後來加入八路軍,是田維新人生中的第1個轉折點,那麼1969年就是他人生中的第2個轉折點——他,被從地方調到中央,成了總政治部副主任。
1969年,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新中國成立20周年紀念活動,作為瀋陽軍區重要領導人之一,田維新也有機會參加了這次活動。
讓田維新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到北京就回不去了。
國慶慶典活動結束後,各大軍區領導人還沒有返回各自轄地,仍留在北京參加活動。
一天,解放軍總政治部的一位幹部突然找到田維新,開口閉口就一個「首長」一個「首長」地叫,讓田維新感到很莫名其妙。
因為,按照部門職責劃分來看,總政治部是中央軍委的政治工作機關,負責管理全軍黨的工作,算是地方軍區的上層領導機關。一個領導機關的幹部居然把來自地方的軍區領導稱為「首長」,這難免讓人摸不着頭腦。
再仔細了解,田維新這才得知自己已經被從地方調到中央工作了,成了總政治部副主任,因此才被總政治部幹部叫首長。他對這件事居然一無所知。
就這樣,人事突然發生變動後,田維新「被迫」留在了北京,不再返回瀋陽軍區。之後所有的交接工作,也都通過會議來完成。
在總政治部副主任這個崗位上,田維新一干就是4年,這為他後來被毛澤東指定負責總政治部工作做了鋪墊。
1973年,中國政壇發生了兩件引起世界關注的大事。一是中央恢復了鄧小平的組織生活和工作,鄧小平回到了北京;二是毛澤東決定對調八大軍軍司令員,進行人事大調整。
這第二件大事,也直接影響到了田維新。
1973年8月,鄧小平正式走入工作崗位後,毛澤東與他進行了談話,提到了有關各大軍區司令員的問題。
這件事相當重大,既涉及一系列複雜的政治問題,也關乎中國社會的穩定。鄧小平陷入了沉思,不過他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沒有說話,只是將自己的茶杯和毛澤東的茶杯對調了一下。
英雄所見略同,毛澤東會心一笑,就認定了鄧小平與自己的觀點一致:認為有必要對調地方上的軍區司令員。
1973年12月12日,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正式將軍區司令員的問題搬到檯面上來談。
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痛批軍委和政治局,會場鴉雀無聲,氣氛有些緊張,待氣氛稍微緩和了一些後,他才說出會議的主題,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向與會者提出增加鄧小平為政治局委員的意見;二是提出討論對調軍區司令員的事。
他說:「我提議,議一個軍事問題,全國各大軍區司令員互相調動……」
提出了會議的議題,還沒有等眾人進入到商議環節,毛澤東又向與會者提出了另一個要求,一起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唱畢,毛澤東才解釋對調軍區司令員的原因,他意味深長地說:「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
這句話不是講給政治局和軍委聽的,是專門講給參會的各大軍區司令員聽的。他們當然知道毛澤東在說什麼,隨後都同意了人事調動的意見。
12月22日,政治局會議結束後,依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共中央發佈通知,決定讓鄧小平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同日,中央軍委也依據毛澤東的意見,發佈了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命令。
除了軍區司令員人事出現變動,總政治部的人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政治局會議期間,毛澤東不僅提出了「全國各個大軍區司令員互相調動」的意見,還說:「軍委不議軍,政治局不議政,以後改了吧!」
毛澤東說「改」,總政治部歸軍委直管,因此也必須「改」。這個「改」既有權限方面的,也有人事調動方面的。
12月21日下午,毛澤東就總政治部人事問題,與總政治部幹部,也就是和田維新等人進行了談話。
當時還擔任總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回憶,毛澤東將政治局委員、各大軍區司令員和總政治部幹部都聚集到一起,共同商議人事調動的最後問題,46位高級將領都受到了接見。
接見完了後,毛澤東對着眾人拍了拍朱德的肩膀,非常嚴肅地說:「這是好司令啊,是我們的紅司令,不是黑司令!」
接着,他將目光轉移到一直站立在一側的蕭勁光、陳士榘、田維新和馬寧4人身上,開始一個個與他們握手談話起來。
當時,田維新是眾將領中軍銜最低的,僅是少將(1964年授),但這不影響毛澤東關注他。毛澤東一來到他的面前,就開始親切詢問他的情況。
毛澤東問:「維新同志,你是哪裡人?」
在北京工作了4年,這還是第1次與毛澤東面對面接觸,田維新既興奮又緊張。面對毛澤東的問題,他平復了心情後回答:「山東東阿人。」
一聽到「東阿」這兩個字,毛澤東眼睛一亮,接着問出了一個眾人摸不着頭腦的問題:「哦?那曹植埋在什麼地方啊?」
對東阿以外的人來說,他們一般不會將曹操之子曹植與山東東阿聯繫到一起,更沒有去思考曹植到底埋在哪裡這個問題。可對東阿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送分題」。
三國時期,山東東阿地區歸曹魏政權管轄,曹植曾被封為東阿王,封地就在田維新的老家東阿一帶;曹植死後,便被安葬在距離東阿縣城東南20公里的魚山西麓之上。因此,當地人對曹植的事一直都瞭然於心。
田維新毫不猶豫回答:「魚山!」
毛澤東點了點頭,又問:「(魚山)左邊有個湖,是什麼湖?」
這似乎難倒了田維新,他想了一會才說:「要說湖,那離魚山還遠,是東平湖。」
「噢,那就對了!」毛澤東滿意地點點頭。
到這裡,許多人不禁疑問,曹植被冊封到東阿,田維新是東阿人,他知道曹植與東阿的關係不足為奇,毛澤東又怎麼會知道曹植、東阿、東平湖這些東西呢?
其實,毛澤東知道這些東西也不足為奇,他一生都鍾愛閱讀三國史,對曹植這樣的與「建安七子」齊名的文人更是深入研究,當然對曹植與東阿的關係以及東阿的地形有一些了解。
與田維新嘮完家常,毛澤東突然話鋒一轉,說:「總政治部就交你負責了!」
對於毛澤東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田維新有些意外,就像1969年突然接到人事調動消息一樣,一臉茫然。
那麼,毛澤東為什麼突然決定讓田維新負責總政治部呢?
田維新被毛澤東指定負責總政治部,第一個大前提就是「有人上位,就必須有人讓位」。
在這次人事大變動中,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的人事也發生了變動。他在黨的十大中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更重要的是,經過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後,他被從北京調到了瀋陽,由北京軍區司令員變成了瀋陽軍區司令員。
他這一走,總政治部主任的位置自然就空了下來,得有人填補上去。
那該由誰來接任這個總政治部主任呢?
按照常理,為避免上下級權力鬥爭,保持內部團結,像某一單位或某一部門領頭羊這樣的位置,迴避內部提拔、選擇「空降領導」才是最好的做法。
只不過,總政治部直接歸軍委管,因此「空降領導」顯然已沒有這個必要,從內部提拔,選擇「熟悉業務」的人領導總政治部,才是最好的選擇。
就當時的總政治部人事來說,李德生是總政治部主任,田維新是唯一的副主任,李德生走了後,田維新替補是合情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除了「順位」,田維新也有能力去負責總政治部的工作。
從抗日戰爭起,田維新一直做的就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
他從基層做起,曾擔任山西遊擊支隊連政治指導員、支隊政治處主任,後來一步步往上升,先後做了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第三支隊政治部代主任、祁縣獨立營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8旅22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二野11軍23師政治部主任,川東軍區大竹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軍區副政治委員,等等。
可以說,田維新的整個革命生涯,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政治方面的工作。
由此就可以理解毛澤東為什麼希望他來做總政治部主任了。
到這裡,又有人產生疑問:既然田維新被提拔為總政治部主任合情合理,那麼在表達想讓田維新來負責總政治部前,毛澤東為什麼會問他「曹植埋在哪裡」這樣奇怪的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只有用毛澤東的行事風格和用人方式這兩樣東西來解釋才講得通。
一直以來,毛澤東就相當重視政治工作,將其視為「革命軍隊的生命線」、「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和「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總政治部的設立以及後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與毛澤東的這一思想相結合的。
1930年,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在瑞金洋溪村成立,這也就是後來的「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前身。
總政治部一誕生,毛澤東就擔任了第一任主任,親自把控思想宣傳這一關。
建國後,總政治部從中央軍委獨立出來,改稱「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2016年又進行了軍改,名稱改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在羅榮桓等人的努力下,總政治部的制度和功能進一步得到完善,與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一起合稱為「四總部」。
因為這些緣故,毛澤東無論是從實際出發,還是帶有「個人感情」,都會親自過問總政治部的人事變動問題,形成了事事過問的行事風格。田維新在1969年被提拔到總政治部的事,也可以說是毛澤東安排的。
就毛澤東的用人風格來看,每當決定用一個人前,毛澤東都會對他進行一番考驗。
比如,1950年決定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前,毛澤東就親自與彭德懷會談,先問清楚彭德懷對朝鮮戰爭的態度,後才正式決定由他來做統帥。
這一次,毛澤東詢問田維新奇怪問題的事,也是對田維新的一種考驗。
毛澤東雖然沒有到過東阿,但從史料書籍中了解到了當地的地形,因此不僅考田維新歷史人物,還考他對當地情況的了解程度。
其主要目的,就是看田維新是不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
當毛澤東提出這些問題時,田維新不知其用意,但還是巧妙且實事求是回答了一些情況。
這裡的「陷阱」就是魚山左邊有沒有湖的問題。
實際而言,魚山的左邊是沒有湖的。
那要怎麼回答呢?
田維新給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答案,就是距離魚山不遠處確實有一湖地,至於在什麼方位,他沒有說出來。
這樣一來,就避免了魚山左邊沒有湖的問題,給領導一個台階下。對於這樣沒有阿諛奉承和欺上瞞下,情商還很高的屬下,哪一個領導人會不喜歡呢?
在毛澤東看來,田維新的這次測試算是合格的,於是公開說出了想讓他負責總政治部的想法。
1969年被從地方調到總政治部,田維新事前沒有準備,如今又被毛澤東送來這樣的一個驚喜,他不由得又有一些措手不及。
在他看來,擔任副主任做的都是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如果由副轉正,那就得獨當一面。對於這件事,他似乎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對毛澤東說:「德生同志走了,我會繼續把總政的工作做好的,但總政只有我一個副主任了,太缺人手了,請主席儘快委派主任。」
毛澤東沒有回答委派主任的問題,而是相當認真地說:「你以後就是總政主任了,你全面負責總政的工作!」
看到毛澤東主意已定,田維新便不再說什麼,只好回去等待正式的任命書了。
然而,這次會面後,因為一些緣故,田維新終究沒能成為總政治部主任。
雖然1973年後直到退休也沒有成為總政治部主任,但這並不妨礙田維新為革命和人民做貢獻。
他基於實踐、深入基層、廣泛調查,為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建設傾注了畢生力量,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比起顯赫的人物,他也許沒有那麼耀眼,但也不能被人民忘記。
結語:
田維新一直是東阿人民的驕傲,當日寇來臨的時候,他放下手中的飯碗,果斷投筆從戎,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為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他為解放軍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這些外,田維新在軍隊歷史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貢獻。他多次回鄉宣傳革命精神,並參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戰史》的編審工作。後來,他撰寫的22萬多字的回憶錄,也是我軍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