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過渡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貴族政治不斷走向瓦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建立起來,過去和貴族政治相關的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禮樂制、井田制都走向了崩潰。而根據局勢的變化,又將分為春秋(前771—前453)和戰國(前453—前221)兩個階段。我們就以地圖為脈絡,簡單展示春秋戰國的形勢發展,以及秦國統一的歷程。
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東周開始。東遷之後,周王權威一落千丈,各國已經不聽號令。當時全國大約有諸侯國120多個,大家不斷混戰。與此同時,北方犬戎、北狄不斷入侵中原,佔領了河北的大片土地。當時各國的面積都很小,誰也沒有能力重組諸侯。
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分封秦國
經過幾十年的混戰,這些諸侯國中開始出現一些較大的國家,例如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南邊的楚國、中間的宋國等。不過,這個時期在政壇上最得意的還是鄭國。在鄭莊公的領導下,鄭國兼并周邊的許多小國,佔據了最肥沃的土地。鄭莊公還擊敗了周桓王的軍隊,有「小霸」之稱。不過,鄭國並沒有將這種強大的勢頭保持下去,由於地處四戰之地,鄭國很快就被戰爭拖垮了,成為了周邊強國爭奪的棋子。
前707年:強國開始出現,鄭國小霸
鄭國衰落之後,全國性的爭霸活動拉開序幕了。當時北狄、西戎、山戎、南蠻(楚國)對中原各國的侵略達到了一個高潮,邢國和衛國被北狄攻佔,鄭國、晉國也正被北狄入侵,而西戎橫行於關中地區,威脅洛陽,山戎則威脅燕國,「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伊、洛,往往有戎」。南方的楚國則不斷吞併「漢陽諸姬」,並一度進攻在鄭國。當時的情景就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各國希望一個大國能夠帶領大家抵禦蠻夷入侵。恰好此時,經過管仲改革的齊國崛起,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諸國,成為了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前645年:南夷與北狄交侵,齊國崛起
齊國通過南征,最終讓楚國答應不再擴張,但是這個平衡沒有持續多久。不久,楚國就再次北上入侵。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霸業結束,宋襄公試圖繼承了事業,但被楚成王擊敗,楚成王一度成為了霸主。
正當楚國勢力強盛之時,北方的晉國強大起來。實際上,晉國早在晉獻公時期就完成了統一,但是後來的驪姬之亂嚴重消耗了晉國的國力。重耳回到晉國後,勵精圖治,讓晉國成為了北方的霸主。後來晉國又在城濮之戰擊敗了楚國,正式稱霸。
前632年:晉文公稱霸
晉國崛起之時,也是西邊秦國的黃金時代。秦穆公兼并了多個戎狄,擴展了秦國的疆域,而當時的齊國也恢復了國力。秦國和齊國都試圖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但是都遭遇失敗。晉文公去世後,晉國又連續擊敗了秦國和齊國,維持了霸權。此後,南方的楚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再次崛起。楚莊王兼并了長江、淮河流域的多個國家。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擊敗了晉國,正式稱霸中原。
前597年:楚莊王稱霸中原
在晉悼公時期,晉國的國力得到了恢復,這個階段的晉國在六卿的輔佐下滅了多次北狄部落,將晉國的疆域擴大了一倍,隨後晉國就和楚國開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在鄢陵之戰中,晉國擊敗了楚國,再次稱霸中原。不過,楚國的力量並未削弱,晉楚兩強的局面沒有改變。
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國復霸
晉悼公去世後,春秋時期的爭霸活動進入了後期。這時候的晉國內有六卿政權,國家正在走向崩潰。而秦國不斷和晉國進行拉鋸戰爭,也讓晉國疲憊不堪。齊國兼并了萊夷,面積擴大一倍,也不斷挑戰晉國。為了對付楚國,晉國選擇扶持南方的吳國,於是楚國陷入到了和吳國的戰爭泥潭。為此,楚國選擇扶持越國,爭霸活動逐漸轉移到東南地區。晉楚兩國無力再戰,於是會盟進行了兩次弭兵之會。
前546年:弭兵之會召開
春秋末期,爭霸的主戰場轉移到了東南地區,首先是吳國強大起來。吳國在孫武、伍子胥的治理下強大起來,一度攻破了楚國的都城,佔領了大片地區。吳王闔閭成為了東南的霸主。隨後,夫差又北上擊敗了齊國。不過,吳國沒有徹底消滅越國,留下了後患。
前485年:吳國稱霸
就當吳國的霸業達到巔峰的時候,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導致吳國崩潰。很快,勾踐就滅了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同時期,北方的齊國發生了「田氏代齊」事件,而晉國的六卿正在進行殘酷的兼并戰爭。
春秋末期
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消滅了智氏,瓜分了晉國,標誌着戰國時代到來。在戰國初期,三晉集團聯合在一起不斷對秦、楚、齊發動進攻,非常強盛。他們兼并了中山、鄭國等小國,不斷擴張疆域。三家都是士大夫發展起來的,其國內血緣政治淡薄,因而能夠快速推行社會改革,出現了李悝等改革家。戰國時代的法家就是從三晉起源。其中,魏國勢力最強,成為了戰國初期的霸主。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
三晉強盛了幾十年後,周邊的強國就迅速興起了。先是齊威王在齊國改革,使得齊國崛起,齊國在兩次大戰中擊敗了魏國,動搖了魏國的霸主地位。隨後,楚國利用吳起進行變法,讓楚國的國力得到了恢復。之後的楚威王不斷擴張,基本兼并了除了越國之外的南方各國。而秦國也通過商鞅變法崛起了,又開始走向擴張的道路,奪取了函谷關和河西地區。
前328年:三晉走向衰落,周邊強國崛起
戰國中期,是秦齊爭霸的時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在秦惠文王時代,秦國又兼并了巴蜀,奪取了魏國、楚國大片土地,成為了讓諸侯膽寒的「虎狼之國」。而齊國則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不斷對外擴張,並組織東方六國抗衡秦國,為合眾。而秦國則不斷打破東方六國的聯盟,史稱「連橫」。在齊國巔峰時期,曾經聯合六國軍隊攻入了函谷關,逼迫秦國歸還土地。不過齊國周邊強國較多,不適合擴張。齊國一度滅燕國,但未能成功佔據此地,使得燕齊成為了仇敵。前287年,齊國滅宋,國力發展到了巔峰。
這個時代的趙國也不容忽視,因為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兼并了河套地區,走向了強盛。另外,楚國雖然衰落,但是也兼并了越國,使得失去的土地得到了彌補。因此,到戰國後期,趙國和楚國成為了兩大反抗秦國擴張的力量。
前287年:齊秦為東西帝
齊國發展到了巔峰後,關東地區的平衡被打破,引起了諸侯的恐慌,於是燕國立即組織了五國討伐齊國的戰爭,導致齊國差點滅亡。燕國是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強大起來的,五國伐齊和後來的秦開破東胡,將遼東納入版圖,這是燕國的巔峰。整個燕國在戰國時期就這段時間有了存在感。此後,燕國就迅速衰落,趙國成為了關東最強的國家。而秦國則繼續擴張,擊敗了楚國,攻下了楚國首都,楚國被迫東遷。
前270年:趙國強盛,秦國攻破楚都
不過,趙武靈王已經去世,趙國沒有了出色的掌舵人,自然無法和秦國抗衡,最終秦國在長平之戰擊敗趙國。此後的秦國,就已經實現了獨霸。在秦國進行大規模擴張的時候,燕國還在背後偷襲趙國,於是燕趙戰爭爆發。而楚國則不斷北上,兼并魯國等小國,以圖彌補領土上的損失。韓國和魏國已經失去了黃河以北所有的土地,距離滅亡已經不遠了。而齊國則置身之外。這時候,誰也無法阻擋秦國的統一的腳步了。
前238年:秦朝統一戰爭爆發之前的局面
嬴政親政後,統一戰爭的時機成熟。隨後,秦國發動了滅國之戰,先後消滅了韓、魏、趙、燕、楚、齊,實現了大一統。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之後秦始皇又派遣大軍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擴大了疆域。從前770年到前221年,中國的大分裂長達570年,經過這550年的戰爭,長江、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戎狄、蠻夷、巴蜀、百越等融合,形成了華夏認同,為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