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2022年10月01日13:33:41 歷史 1024

後代的統一王朝中多則數十年少則數年即統一,為什麼所有朝代中單單秦朝是"奮六世之餘烈"呢?

其實戰國時期秦國的統一,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征服,更是全新的政治模式在天下範圍內建立、推廣的過程,因而過程十分漫長,與之相對,楚漢戰爭無需進行這樣推廣帝制的過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樣的過程其實到了武帝才真正實現,同樣十分漫長。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首先,由於各國實力相差不大,統一天下的觀念尚未形成。秦的最終統一,是隨着歷史發展趨勢逐漸明朗的。

在秦以前,商代夏,周代商,都是以諸侯來取代天下共主的地位,號令諸侯,而非把諸侯盡數消滅,一統天下。在先秦時,以武力統一天下的觀念是不存於時人的腦海中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有這個實力,每個國家做到極致就是稱王稱霸,離消滅所有諸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當時人的天下觀與今日截然不同,甚至根本不存在「統一」這個概念,統一這個詞,意味着各個部分從應然層面本來就應該是一個整體,統一是讓這些分部重合結合起來,從分裂的變態回歸到統一的常態,但是「大一統」的觀念是在漢代,尤其是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才廣泛應用的,而對秦朝而言,更常使用的說法是「並天下」,揣度語意,會發現「並天下」沒有設定一個統一的應然層面,天下並不是本來就是一體的,也正是因此才凸顯出秦並六國的偉大。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秦孝公劇照

秦孝公變法,源於秦人山東六國視為蠻夷,秦孝公想扭轉這樣的局面。變法的結果是,周天子給秦送去了胙肉,認可了秦的霸主地位。就這一點來說,與春秋的齊、晉、楚諸國是沒有區別的。所謂霸主,國力為諸侯之冠,但離消滅其餘大國尚有十萬八千里。

晉楚爭霸為例,晉楚數次爭霸,戰火從未涉及兩國的核心區域,一般都發生在附屬國之間,更遑論晉楚能夠滅掉另一國了。秦孝公時期的秦國也是這個道理,當時秦國打敗了戰國初期最強的魏國,天下看到了秦國的實力是超群的,但也僅此而已。當時的齊國同樣在馬陵、桂陵兩戰中擊敗魏國,國力也是同樣趨於鼎盛,此時的楚國也在朝東方擴張。

秦國的實力在諸侯中難有壓倒性優勢,直到秦昭襄王時期,齊秦都是天下兩強。

其二,變法使秦國崛起有了制度性保障,制度確保了秦國的國力能夠持續性提升,但並不是使秦國的國力一下壓倒六國,相反,六國的變法短期內也能夠大幅提升國力。

秦以外,戰國時強大的國家有很多,魏(魏文侯)、齊(齊威王齊宣王)、趙(趙武靈王)等等,都曾經通過改良富國強兵,正如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齊景公晏子楚莊王孫叔敖,也是通過改良富國強兵。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上述的例子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賢明的君主運用有才能的大臣,通過數項具體措施層面的改良,實現富國強兵,但秦的改革模式與上述幾位是完全不同的,秦是制度性的根本變革並將其法典化,並且變法措施全面。

制度變革並進行法典化,就表示新政的實施並不依靠的是賢明君主和有才能的大臣,而是國家的一套高效運轉體系,因此商君死而政不息。

由於秦國變法模式的根本不同,秦國的國力是春秋戰國所有國家中能夠唯一一個持續增長的,君主的個人能力,不是第一要素。

相反,齊魏趙幾國,君主是明君的時候,一度能成為與秦國平起平坐的國家,君主是昏君的時候,便會一蹶不振。

而秦國的政治體制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軍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前者通過軍功促進了階層流動,防止貴族壟斷高位,後者通過加強對戶籍的控制,獲取充足的稅收與兵源,從而使得秦國創造出一套嚴整的集權體制。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戰國之際這樣集權化的改革在關東六國同樣進行着,但是由於歷史傳統與現實政治的妨礙,這樣的改革並不徹底,比如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就因為【封君太眾】最終失敗。

所以,秦的變法優勢並不在短期,而在長期的,六國的變法可以在短期獲益,但長期而言卻是難以持久的,秦國也有多次被六國打敗的記錄,但實力仍在增長,並未因一兩次戰役一蹶不振,因此,秦滅六國也是長期實力不斷積累的結果。

其三,六國的土地、人口都是數倍於秦,秦消化佔領的土地需要數代人的時間。

事實上除了秦孝文王,秦國六代君王都是秦統一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秦孝公變法後打敗魏國,拿回故土,惠文王用公孫錯消滅巴蜀,這是秦崛起的重要一步,使得秦避免從中原的絞肉機里奪取土地,而自動獲得了戰略後方和大量戰略資源,惠文王還任用張儀破壞合縱,順便把楚國坑得一蹶不振。

悼武王在位時間極短,任用甘茂攻下韓國宜陽,打通了進取中原的道路,昭襄王在位近半世紀,是秦國統一之像慢慢出現的時期,與秦能夠抗衡的楚、齊、趙三國全部失去還手之力,白起攻入郢都,楚國移都壽春,秦參與了五國伐齊,昔日的「東帝」險些亡國,復國後也國力大減,長平之戰幾乎抹掉了趙國絕大多數的主力軍,伊闕之戰也打掉了韓魏兩國大量生力軍,可以說昭襄王時期,秦對六國已成傾軋之勢。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昭襄王劇照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滅亡了東周國,周不復存在,他與之後主政的呂不韋繼續進攻六國,呂不韋時期設立東郡,秦與齊接壤,將合縱截為兩段,每一代君主都做好了自己該做的事情,最後到秦始皇的統一才變得順理成章。

因此秦國的征服並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需要將關中的體制深入這一地區,因而這樣的過程無疑是漫長的。

《語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南郡【今法律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南郡所在的江漢平原是春秋至戰國前期楚國的核心區,此時入秦已五十餘年,仍然楚俗不變,可見制度與文化推廣的阻力。

其四,與後代王朝統一戰爭的不同點

秦滅六國與後世的統一是完全不同的。秦以前,六國之間文字不同,貨幣不同,風俗習慣大相徑庭,小農經濟發展不完全,大帝國也缺乏經濟基礎,秦之後完全不同,統一才真正成為必然趨勢。

戰國時代類似於近代的歐洲,七兄弟挨在一起,隨便一個都是具有幾百年底蘊的大國,各國人民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國家已經破滅,復國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樂毅破齊,佔領齊地達五年之久;但在其他國家干預和田單的反攻下,燕國在齊國的統治迅速土崩瓦解。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在這種歷史前提下統一的難度,絕非後世的改朝換代可以比擬;這種統一類似德國把法國、英國、奧地利全部幹掉,統一歐洲,163年的歷史進程,可以說一點都不久。

秦國的征服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因而他在觀念與制度上也沒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阻力重重,秦國統一的過程,不僅僅是軍事勝利的過程,更是將秦國的秦法推廣到關東六國、讓關東百姓認可秦國統治的過程。

不幸的是秦國最終甚至沒能完成這個過程,項羽的一把火讓秦國數百年基業付諸東流,而劉邦即位之後選擇穩紮穩打,確立郡國並行的體制,逐步將漢法推廣到關東,而這一「再征服」的過程,到武帝時代才真正實現。

沒出過一個昏君,秦國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 天天要聞

秦國的統一雖然只維持了15年,但是留給我們的政治遺產卻是影響深遠的:

至此天下百姓知道,原來天下是可以統一的,是可以書同文、車同軌的;以後無論陷入何種困境,是四分五裂還是國破家亡,仁人志士們都有一個目標:統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