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國力日益強盛之後,便對鄰國虎視眈眈,甲午中日戰爭之後,要我們割地賠款。
日本獅子大開口索要三萬平方公里的遼東半島,後來在三個國家的壓力下被迫歸還。
恥辱簽訂《馬關條約》
明治維新過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伴隨着國力的日益增強,日本統治者的野心越來越大,逐步制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
該政策以侵略中國為核心,具體分為五步:第一步是佔領台灣,第二步是兼并朝鮮,第三步是侵佔滿蒙,第四步是滅掉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進而稱霸世界。
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對「大陸政策」的具體實施。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這也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
東學黨起義又被稱為甲午農民戰爭,它是由朝鮮國內的東學道徒組織領導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的目的就是反對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反對列強對朝鮮的侵略和瓜分。
當時朝鮮的政府軍在起義軍的強勢進攻下節節敗退,只好向宗主國中國求援。
就在清軍登陸朝鮮的同時,日本也以保護在朝的使館和僑民為由,派出了一支七百人的先遣隊進入朝鮮境內。
不過,短短數日過後,朝鮮政府就和國內的起義軍達成了停戰協議。
朝鮮政府隨即請求中日兩國從朝鮮撤軍,日本一方面滿口應允,另外一方面卻又不斷向朝鮮增加援軍。
最後,日本在朝軍隊的人數已高達上萬人。
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便開始不斷地向清政府挑釁,乘機拖延時間,為即將爆發甲午中日戰爭做準備。
隨着時間的推移,日本想要藉機向中國發動戰爭的企圖已經昭然若揭。
當時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就要到了,為了不影響自己做壽,慈禧太后非常不情願與日本發生衝突,她妄想通過英、美、俄等國的調停來化解中日之間一觸即發的大戰。
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英、美、俄等西方列強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們巴不得中日雙方能真正開戰,因為只有鷸蚌相爭,他們這些做漁翁的才能得利。
1894年7月23日,日本對朝鮮的王宮發起了突然襲擊,就此,朝鮮政府一敗塗地,成為了日本手中的提線木偶。
7月25日,日軍又對豐島海面上的清軍運兵船發動了突襲,引發了豐島海戰。
至此,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當然不必多說,已經積貧積弱、國庫被掏空、腐朽無比的大清怎麼回事剛剛明治維新結束的日本的對手。
18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
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等從天津啟程,赴日本指定的議和地點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議和。
19日,議和使團抵達北九州的門司。
20日,清政府議和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陸奧宗光及美國顧問端迪臣,在馬關春帆樓開始談判。
很顯然,大清當時的國力根本不具備和日本談條件的資格,這次的談判當然是以大清一再退讓而告終。
李鴻章在談判過程中,雖一再乞求減輕勒索,均被伊藤博文斷然拒絕。
美國人科士達也從旁幫助日本,催促李鴻章簽字。
4月17早,李鴻章終於與日本全權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屈辱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中除了開放通商口岸和賠償日本軍費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以及澎湖列島。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上下引發了一片討伐之聲。
當時,人民起來反對,紛紛要求毀約再戰,特別是在台灣,條約簽訂後的第三天,台灣百姓「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並表示了「桑梓之地,義與存亡」的決心。
光緒帝在猶豫徘徊的情緒中承受着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
美國與日本暗中達成的利益交換使之希望清政府儘快批准條約。
4月20日,伊藤博文在廣島向李鴻章發出日本已將和約批准完畢的電報:「日本國皇帝陛下業已批准條約」。
所批准者為日本文、中文及附帶條款與附圖。
美國方面對日本快速批約的舉動立即表示了支持。
當時,日本外務省就天皇批准條約之事向美國駐日公使作了說明,並表示希望美國予以支持,美國駐日公使欣然答應,並向國內作了彙報。
4月29日,日本駐美公使粟野慎一郎將美國總統的承諾電告了陸奧宗光,「美國承諾與局外中立不相矛盾之範圍內與日協力;而媾和條約批准之件,已電訊駐北京美國公使勸告中國從速批准合約」。
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為列強的聯合干涉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俄、德、法三國結成同盟的時機成熟了。
日本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在美國的支持下,煮熟的鴨子都能飛了,面積約三萬平方千米遼東半島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之下被迫歸還給中國。
被迫歸還遼東半島
《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此款嚴重威脅到俄國在中國東北、華北的侵略利益,也將嚴重削弱俄國與英國爭奪中國和爭霸東亞的戰略地位,使日、俄爭奪中國東北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因為俄國早把中國的東北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俄國的「黃俄羅斯計劃」受到日本「大陸政策」的嚴重威脅。
因此,日本割占遼東半島的消息傳到俄國後,俄國統治階級的一些代表人物,立即主張趁火打劫,向中國進行擴張。
俄國調集了21艘軍艦,組成了遠東最大的一支艦隊,以幫助中國「據守」為名,在中國海域進行活動。
同時以「防止日中間的軍事行動向北移動,使他們不致在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觸及俄國領地和俄國利益」為借口,在中俄邊界集結了大量軍隊。
當1895年3月間,甲午戰爭還在進行,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時,俄國已經感到了失去利益的恐慌。
但是,當時俄國擔心干涉中日議和,會把日本推到英國的懷抱。
俄國知道,日本會要求清政府割讓土地,但還不知道議和的具體內容,所以採取觀望態度。
到了4月間,陸奧宗光向李鴻章提交議和草案,割地條款中包括割讓遼東半島。
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得到消息後,立即給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了彙報,他建議沙皇干涉日本侵佔領土,因為這樣符合俄國的利益。
對於維特的這個建議,俄國國內仍有人擔心,因此而開罪日本,會不會把俄國也推向日俄對抗的前台。
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顧慮重重地認為,俄國固然應當設法阻止日本通過甲午戰爭而強大起來,但也需要「審慎地放棄對日本的任何敵對行動,以便將來不損害我國和日本的友好關係」。
他承認日本割占遼東半島對俄國來說,是最令人感到不快的事,但是鑒於英國對日本的縱容態度,俄國不能不保持謹慎。
羅拔諾夫的意見遭到俄國一些權臣的反對,認為他忽視了俄國的遠東利益。
基於政府內的態度不一,沙皇在4月11日主持召開了一個特別會議,對是否干涉中日和約作出結論。
會上的討論很激烈,俄國海軍元帥阿列克謝耶夫很贊成羅拔諾夫先前的觀點,認為要遏制英國在遠東的擴張,必須維持與日本的良好關係,甚至私密地支持日本,俄國可以與日本達成尊重俄國在中國權益的協定。
但是,日本要割占遼東,已使羅拔諾夫的態度發生轉變,他一改這次特別會議之前的態度,指出,日本是世界上最不講道義的國家,不要指望與日本簽訂什麼秘密協議,俄國不可能得到日本的友誼。
對日強硬的維特在這次會議上堅持了自己的立場,他認為,日本的敵對行動是針對俄國的,如果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以後不但會吞併朝鮮,更會威脅到俄國的利益。
維特說,如果他們堅持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那麼俄國就能成為中國的救星,向中國索取更多的利益。
4月1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了這個決定,並讓外交大臣正式通知歐洲各國及中國。
第二天,羅拔諾夫向德國、法國提議,如果日本不接受俄國的忠告,將聯合德、法對日本採取共同軍事行動。
俄國的提議,正符合了德國的想法。
早在4月4日,德國就向俄國表示,希望與俄國一道干涉日本割占遼東半島。
當時,德國很希望在中國領土上搞一個海軍基地,也很看重遼東半島。
因而,日本割占遼東半島的舉動,違背了德國的意願。
中日戰爭臨近結束時,德國首先在外交上大肆活動。
它搶先向英國政府表示:如果有第三國在戰爭以後從中國獲得新的利益,德國也要取得相當的利益,並希望能與英國共同對付其他爭奪者。
但因英國未予答覆,德國又轉而聯合俄國,主動向俄國表示,德、俄兩國在遠東並沒有矛盾。
當日本將議和條件告知各國後,英國明確表示不準備採取行動,而俄國卻做出了立即干涉的決定,於是德國又竭力支持和慫恿俄國加快行動步伐。
德國如此熱衷於干涉活動,有兩個目的。
其一是妄圖在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取得新的權益和侵略據點。
三月十四日,德國曾致函英國,露骨地表示:我們同俄國一致行動,就有可能得到中國的感激,實現從中國割讓或租借一個地區作海岸基地的夙願。
其二是要把俄國的視線轉移到東方,以減輕俄法同盟在歐洲對它造成的壓力。
這正如德皇威廉二世所云,為了儘可能地減輕德國東方邊境的威脅,要把俄國引向它的真正使命所在的東方,這是符合德國利益的行動。
出於這兩個目的,德國積极參加了干涉日本佔領遼東半島的活動。
法國作為俄國在歐洲的盟國,對中日問題的立場基本上以俄國的態度為轉移。
同時,法國也企圖從中國奪取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
雖然法國因顧及到本國民眾對德國懷有仇恨情緒,曾一度誘導英國政府參與干涉還遼,以便把法、俄、德三國的行動演變為歐洲幾個大國的聯合行動。
但由於被英國政府拒絕,法國最終也只好從法俄的同盟關係考慮問題,同俄國步調一致。
三國干涉「還遼」達成共識後,德國最先向日本發聲。
4月20日晨,哥屈米德來到日本外務省,表示得到德國國內的指令,將向日本外務省傳達一份重要文件,這份文件將與其他國家一道正式通知。
此時,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正在外邊療養,外務省次官林董也不在場,哥屈米德便提出第二天再來傳達,但是第二天,哥屈米德並沒有來,而是說臨時有事,不能脫身,要使館館員通知日方,22日相見。
22日一大早,哥屈米德就來到日本外務省會見林董,聲稱:「因有要事,希急速直接會見能夠代表日本政府做確實答覆之國務大臣,即總理大臣或外務大臣。」
林董回答:「外務大臣因病不能立即接見,希將會見之事由告知本官,由本官急速轉告大臣。」
哥屈米德說:「如果如此,俊與其他同僚商議後,下午再來外務省。」
4至22日午後1點半,德國公使再次赴日本外務省表示改日會見。
德國公使之所以一再要求延遲會見時間,主要是因為俄、法兩國公使還沒有接到本國政府之訓令。
為營造共同的干涉氣氛,哥屈米德不能不拖延。
二十三日,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會晤法、德兩國駐俄公使、聲明「俄國政府決定以友誼方式,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佔領中國本土的請求……希望法、德兩國加入這行動。」
「如日本不接受此項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採取共同軍事行動」。
德國認同了俄國的提議,法國為了鞏固俄法同盟和乘機漁利,也同意參加三國的聯合干涉。
俄、法、德三國駐日公使聯袂赴日本外務省,向日本政府提出「友誼勸告」、要求日本放棄永久佔領遼東平原,並限15日內給予答覆。
與此同時,又向日本施加軍事壓力,俄國政府命令在日本港口停泊的所有俄國艦艇,在24小時內做好隨時起錨的準備。
在煙台和神戶集中了大量軍艦進行示威。
德皇也下令在中國沿海的艦隊司令,將軍艦集中到華北港灣,與俄國艦隊保持聯繫。
俄國代理海軍大臣契哈乞夫威嚇說:「俄國的艦隊是強大的,士氣是高昂的。無須進行大規模作戰,便可把日本的海上聯繫切斷。」
三國的聯合干涉大大出乎日本意料,它對德國態度驟變尤感吃驚。
8個多月的對華侵略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
日本陷於內外交困中,這時,如果斷然拒絕「勸告」,勢必遭到武力干涉;但又不甘心全盤接受三國要求。
於是,便施展縱橫捭闔的外交手腕,企圖拉攏美、英等國來對三國的聯合干涉進行牽制。
美國與日本是盟友,一貫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於是,為了對付俄、德、法三國的干涉,日本想拉攏美、英等國,結成反干涉的聯合陣線。
但是「英國政府決定對此事件不進行任何干涉」等委婉的外交辭令拒絕了日本的要求。
美國政府雖願意支持日本,但感到無力面對三國的聯合行動。
特別是英國的冷淡態度,使美國也有所顧忌。
只好向日本表示,可以「指令美國駐華公使,勸告中國政府批准條約」,至於援助日本則必須「與美國之局外中立無抵觸」。
日本的要求同樣被美國以曖昧的外交手法拒絕了。
眼看英美都沒有辦法幫自己,在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壓力下,日本不得不低頭。
在三國的外交壓力和軍事威懾之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感到山窮水盡、黔驢技窮了。
他只好於5月5日分別照會俄、德、法三國政府,聲稱:鑒於俄、德、法三國政府的友誼忠告,約定放棄佔領遼東半島。
日本雖然迫於三國壓力,放棄佔領遼東半島,但內心卻是「意存要挾,索望其奢」,並不是真的想歸還。
最初提出贖遼代價為一萬萬兩,企圖以如此巨額的償金,迫使中國望而卻步,達到既長期佔領,又使三國無話可說的目的,但這個伎倆被俄國識破,俄國與德、法協商後,向日本提出「還遼」大綱。
八月二十六日,清廷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日本談判歸還遼東事宜,從九月初三開始,關於歸還遼東半島問題的談判正式舉行。
李鴻章在談判中一再要求減少賠款,日本則按與三國事先商定的條件,絲毫不作讓步。
九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遼南條約》6款及《議訂專條》,然後用3000萬兩白銀的昂貴代價,贖回遼東半島。
三國干涉還遼,實質上是帝國主義國家對遼東半島進行哄搶的一場外交爭奪戰。
三國干涉還遼是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奪中國領土和權益而進行的激烈爭鬥,是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
這次干涉活動,完全暴露了俄國侵佔中國東北的貪婪野心,是俄國企圖獨霸中國東北的一個重要步驟。
俄國以干涉還遼有功為借口,不斷尋找機會向清政府索取「報酬",霸佔了旅順和大連。
日本被迫撤出遼東,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日俄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也因此而不可避免。
落後就要挨打
有清一代走到最後,不知道和列強簽訂了多少喪權辱國的條約,每一個條約,蠶食的都是大清百姓的血肉,蠶食的都是中華大地上貧苦百姓的血肉。
毛主席曾說過,落後就要挨打,曾經的大清五里河帝國主義抗衡,但現在的中國已經是獨立的大國了,如果還有人妄圖干涉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一定沒有好下場。
參考資料
《晚清外交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