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當時天下大亂,周王室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由於戰爭不斷,所以七雄的綜合實力也在依次交替,戰國初期當屬魏國是霸主,中期是齊國雄視天下,後期則是趙秦兩國並立。秦國從戰國初期弱小的諸侯國變成後期的霸主,乃至秦始皇掃六合,統一華夏,這其中有秦昭王一大半的功勞。
秦昭王是戰國後期秦國的國君,他在位的55年間,不斷對外開疆拓土,蠶食山東六國,逐漸形成了天下俱弱唯秦獨強的局面。戰國時的山東並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山東,那時的山東,指的是崤山(河南省西部山脈)以東。當時只有秦國在崤山西邊,其它六國都在崤山東邊,所以山東六國指的是除了秦國以外的其他六國。
秦昭王為了擴張國土,增強實力,坐上霸主的地位,在戰爭中投入了大量的作戰資源。秦昭王先後對各諸侯國發動了4次大規模作戰,這4次戰爭都是以秦國勝利而告終,從而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打開東進中原的通道,由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魏、韓和東周的聯軍,史稱「伊闕之戰」。戰爭開始後,魏韓兩國都不願意優先出擊,互相觀望。白起利用兩軍這個特點,用少量兵力牽制魏軍,主力猛攻韓軍,韓軍戰敗。接着,秦軍又從側翼夾擊魏軍,魏軍潰敗而逃。此戰魏韓聯軍被消滅24萬人,魏韓兩國割地求和,魏國實力大減,韓國更是精銳損失殆盡。
公元前278年,秦國對楚國發動了「鄢郢之戰」。大將白起率軍客戰楚國,利用楚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更是置秦軍於死地而後生,一鼓作氣攻下楚國國都,獲得楚國大量國土資源,迫使楚國遷都他處。戰後,楚國國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秦軍則實力大增。
公元前273年,趙魏兩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秦國求救。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日夜急行軍,在華陽大敗趙魏聯軍。秦國乘勢進攻魏國,魏國抵擋不住被迫求和。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是一次大規模、徹底的圍殲戰。秦國利用反間計,使趙國棄用名將廉頗,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白起佯裝戰敗,誘敵深入,在長平對趙軍形成合圍之勢,斷其糧道,射殺主將趙括,趙軍大亂。秦軍坑殺了40萬趙軍,此後趙軍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軍爭霸天下。
經過這4次大規模的戰爭,秦國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山東六國實力則大幅下降。當然,依當時天下形勢,僅憑秦國一國之力,想滅掉六國是不可能的。秦國雖是連戰連勝,但由於連年征戰,國民厭戰,國庫空虛,短期內用兵也非常的困難。其他六國雖是慘敗,也不是不堪一擊。秦昭王的主要功績在於正式建立起了秦國的霸權地位,為秦始皇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