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
橋
鎮
別橋鎮,是溧陽下轄的一個鎮,被稱作是溧陽的「北大門」。為什麼這座小鎮要取名「別橋」呢?這背後的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的隋朝說起。

· 別橋鎮牌樓 ·

據史料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時任永世(溧陽)縣令的達奚明,看到「涇瀆(丹金溧漕河)河港闊只有十步,春夏水深三尺,秋冬水深一尺」,易澇易旱,於是下令加以疏浚,順便造了個橋。於是在涇瀆今別橋段「甓甃兩岸取其固」,用「甓」(即磚)砌橋基,架上長石條為橋,取名甓橋。甓橋也曾叫過「安樂橋」,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安居樂業、平安喜樂美好生活的喜愛。甓橋一經建成,便陪伴着河兩岸的人們依水而生,繁衍生息,橫卧涇瀆,望不斷千帆過盡水悠悠。
· 丹金溧漕河 ·

物換星移,數百年轉瞬即逝。南宋紹興年間,在丹徒黃沂壩(大概率今丹陽黃泥壩)居住的宣議郞虞維(字敦素)一家三兄弟,為避戰事求安定,合計着由北南下,來到了當時的溧陽允定鄉(別橋)定居,同時還帶來了法帖之祖——《淳化閣帖》。虞氏家族在甓橋西側開荒種地、建房置田,繁衍子孫。明正統年間,住在上沛由山東遷來的繆氏及其他一些姓氏人家陸續也在甓橋居住下來。現別橋集鎮上的「虞繆村」即是兩大姓人家睦鄰友好、相存相依的見證。

· 別橋人行橋1973年舊照 ·

明成化六年(1470年),巡撫邢宥命人疏浚丹金溧漕河全河。弘治年間,符觀任溧陽縣令時再次加以疏浚。所謂「潦則泄之,旱則引之,農皆德之」。暢通的水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使涇瀆兩岸居民與日俱增,商貿往來日益頻繁,漸成街市。清嘉慶元年(1796年)甓橋重建,改成石平板橋,這一年,甓橋設鎮,以甓橋為名。此時的甓橋鎮,農副產品豐富,商貿物資充足,成為溧陽北部商業重鎮。同治八年(1869年),平石板的甓橋又被改建成了單孔的石拱橋,簡潔而又美觀。
· 2019年新建的別橋人行橋 ·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簡化字推行,因甓橋的「甓」字筆畫繁多加上那個年代的人大都識字不多,而「甓」又沒有簡體字。於是,聰明的甓橋人就把「甓」改成了方言里的諧音字 「別」,自此「甓橋」即改為「別橋」,也就是現如今別橋鎮名字的由來。
· 新建的三座別橋大橋跨河而立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江南水鄉水運事業發展迅猛。1985年,為配套丹金溧漕河拓浚,「別橋」拆除重建。陸路交通建設也不甘落後,於是,在「別橋」北面不遠處,又建造了一座公路橋,連接東西,被稱作「別橋大橋」。而原來的那座「別橋」,相較新橋主要是人行功能,因此又叫「別橋步行橋」。2001年,為滿足丹金溧漕河航道發展需求,鎮政府對大橋、步行橋進行了整治提升,兩座橋都建成了洋氣的系桿拱橋,步行橋也因此往南「步行」了50米。2019年,為滿足繁忙的丹金溧漕河升級為三級航道,兩橋再次拆除重建。2020年底,別橋步行橋搖身一變成了酷酷的鋼桁架橋。一年後,別橋大橋也建成了線條流暢優美、白色鋼管砼系桿亮眼奪目的鋼桁架橋。此時,再往南你還會看到一座簡約修長又時尚的大橋橫跨兩岸,那便是341省道別橋公路大橋。自此,三橋橫跨丹金溧漕河,形成了屬於別橋的一道獨特而又美麗的風景線。這三座大橋白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夜晚流光溢彩、行人燈影,是別橋交通與水利功能的完美結合,更是別橋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體現。
別橋依水而生,因橋而興。別橋的「橋」,歷經不同的時代,見證了這座水鄉古鎮的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別橋的故事還在繼續,未來,她也必將如她的名字一般,勇立「橋」頭,「別」樣精彩。


來源 | 學習強國
運維 | 常州市互聯網新聞中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