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商兩界,曾流傳過「從政要看《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岩》」的說法。《胡雪岩》一度成為最暢銷的企業家傳記。胡雪岩被尊為集謀略與智慧於一身的商業大佬,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胡雪岩在商界叱吒風雲30餘年,成為「紅頂商人」。他創造了近2000萬兩白銀的商業帝國,卻在一夜之間轟然崩塌。
自己落得一個晚景凄涼,在貧困落寞中離世。
胡雪岩在臨終前鄭重地叮囑九姨太:把壽衣的一角剪掉,交給一個神秘人。
胡雪岩劇照
晚清首富的「三個貴人」
1823年,胡雪岩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近年來,杭州和績溪對胡雪岩的祖籍有過爭論,但主流還是將胡雪岩當作徽商代表。
胡雪岩的父親胡鹿泉在鄉村中頗有學識。但僅靠幾畝薄地要養活五個孩子仍有些力不從心。
胡雪岩從小就幫有錢人家放牛補貼家用。村裡人也不曾想到這個其貌不揚的放牛娃日後會成為清朝的首富。胡雪岩雖然沒有上過學,但父親的家教讓他在識字和算術方面並不輸於富家子弟,這也為他以後馳騁商場打下了基礎。
胡雪岩12歲那年父親去世,他不甘於貧困,決定外出闖蕩一番。
1836年,胡雪岩隨着鄉親們來到了富饒繁華的杭州城。胡雪岩踏實肯干,他從學徒做起,每天掃地、倒尿壺、跑腿、看店忙得不亦樂乎,從不叫苦。
胡雪岩
三年之後,胡雪岩成為了「信和錢莊」的正式夥計。
1842年,羽翼已豐的胡雪岩跳槽到「阜康錢莊」。他在這裡顯示了出色的經商才能,很快就能獨擋一面,深得老闆於掌柜的信任。
於掌柜沒有子嗣,視胡雪岩為己出,他在臨終前將錢莊遺贈給了胡雪岩。
就這樣,胡雪岩從一個打工者一躍成為身家5000兩白銀的錢莊老闆,完成了別人幾輩子都掙不來的原始積累。因此,於掌柜絕對稱得上是胡雪岩的第一個貴人。
胡雪岩的成功不僅是因為頭腦精明和運氣爆棚。他的品性和為人處世的原則也讓人敬佩。
錢莊
杭州多雨,阜康錢莊永遠備着雨傘,只要行人經過都可以前來借傘。胡雪岩說過一句名言:「你肯為別人借傘,別人才肯為你打傘。」
因此,周邊的百姓對胡雪岩這個年輕的老闆印象很好。
杭州有個大布商,因為資金出了問題找到胡雪岩,欲將其大宅子以半價出售。胡雪岩卻堅持按原價交易。並承諾布商:周轉過來後,隨時可將宅子贖回去,象徵性地給點利息就行了。
這位布商後來成為了胡雪岩的好朋友,並拉攏了一大批同行來支持胡雪岩的生意。胡雪岩這種廣交朋友、仗義疏財的性格讓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位貴人——王有齡。
胡雪岩劇照
王有齡年長鬍雪岩13歲,出生於官宦之家。
其父親為他在浙江捐了一個候補的鹽官。因父親突發疾病去世,人走茶涼,王有齡無法獲得實職,流落在杭州借酒消愁。胡雪岩見此王有齡雖然落魄,但氣宇軒昂,遂上前與之交談,覺得此人非池中之物。
於是,胡雪岩慷慨解囊,拿出500兩銀子資助王有齡進京去活動、打點。胡雪岩眼光還真是十分獨到,王有齡很快就混得風生水起,1851年,王有齡擔任了湖州知府。
王有齡中年發跡,自然也是知恩圖報,他將湖州公庫的資金交由胡雪岩的阜康錢莊來管理運作,而且不收利息。類似於現在的政府將財政收入存進某家銀行進行理財。
王有齡劇照
胡雪岩用這筆巨資扶助農民養蠶,然後收購蠶絲運往杭州、上海銷售。售完後,將本金還給公庫,大量的利潤則落入王有齡囊中。
1860年,王有齡升任浙江巡撫,胡雪岩迅速借勢將錢莊業務擴張到浙江全境及周邊地區。
同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清政府幡然醒悟,開始發展軍備和招募士兵。
王有齡將朝廷下撥的軍費和本省募集的款項全部存入了阜康錢莊,委託胡雪岩購買糧食、軍械及發放軍餉。相當於浙江半壁財政資金都掌握在了胡雪岩手中。
胡雪岩充分展示了經營才能,他不僅將王有齡交待的事情辦得穩妥、漂亮,自己的生意也如滾雪球般膨脹起來,業務範圍也不斷拓展。幾年下來,胡雪岩就成了江浙一帶的首富。
八國聯軍
胡雪岩借力王有齡,走上了「官商」的路子,實現了財富的迅速增長。
然而好景不長,1861年11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攻破杭州城,王有齡自縊身亡,胡雪岩失去了靠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着閩浙總督左宗棠的到任,胡雪岩迅速籌集了10餘萬石糧食解除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胡雪岩因此與其搭上了線。左宗棠成為了胡雪岩的第三位貴人。
杭州城收復後,左宗棠任命胡雪岩為全省負責錢糧、軍餉的總管。胡雪岩的身份更進一步,成了「亦官亦商」的人物。他代表政府與上海、寧波等通商口岸的外國人做生意,為左宗棠籌辦軍餉和軍火,順勢將自己的商業版圖拓展到了海外。
左宗棠
有了左宗棠的信任背書,清軍將領和地方官員紛紛將錢存進阜康錢莊。
胡雪岩因此編織了一張強大的關係網。他的生意不僅恢復了昔日榮光,而且更上了一層樓。胡雪岩積極協助左宗棠處理戰亂後的危機。
號召富紳捐錢修路,廣設粥廠、善堂救濟百姓。胡雪岩在百姓中的名聲較好,在官商兩界中也有一定的威望。
1866年,胡雪岩協助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這是我國第一家新式造船廠。當第一艘輪船「萬年清」號成功下水駛入天津港時,百姓萬人空巷,爭睹盛況。不過,真正讓胡雪岩走向人生巔峰的則是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
胡雪岩劇照
1875年,就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奉命收復被阿古柏土匪佔據長達10餘年之久的新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次勞師遠征,所需軍費是一筆巨資,每年糧食加上餉銀的花費就超過800萬兩白銀。
當時的清政府國庫空虛,派恭親王四處向洋人借錢,也是無功而返,朝廷是指望不上了。左宗棠將此艱巨任務交給了胡雪岩。
胡雪岩先找到了有業務往來的英國渣打銀行密談。他以江蘇、浙江等地的海關收入作為擔保,成功籌借了200萬銀兩,左宗棠大軍得以按期開拔。然後,他又趕赴上海灘找到滙豐銀行等財團借到了1600萬兩白銀。
左宗棠
一舉解決了西征的經費問題。胡雪岩還購買了大批軍火和藥材支援前線,鞏固了左宗棠的後勤。
左宗棠率領湘軍抬棺西征,大獲全勝,維護了國家疆土完整,左宗棠因此名垂青史。
班師回朝後。左宗棠將胡雪岩的功跡奏給朝廷。光緒皇帝論功行賞,授予胡雪岩為三品布政使官銜,總管「四省公庫」。欽賜二品紅色頂戴,賞穿黃馬褂。這種待遇在清朝的商人中是絕無僅有的。
從此,胡雪岩的生意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財富增至2000萬兩白銀。胡雪岩的三個貴人,一個帶他上了「路」,一個給了「利」,一個給了他「名」。幫助他從一個貧苦孩子成為了「晚清首富」。
左宗棠
商業帝國轟然倒塌
胡雪岩一生創造的財富讓世人羨慕。但真正讓後人敬仰的是他1878年創辦了「胡慶余堂」。胡雪岩召集名師,研製出了多種驗方名葯。並將「辟瘟丹」、「痧葯」免費向百姓贈送。藥店開業不久就名聲名遠播。
幾年下來,贏得了「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的美譽。「胡慶余堂」的眾多牌匾中,有一塊「戒欺匾」是朝內掛的。胡雪岩隨時告誡員工要誠信經營。如今,「胡慶余堂」是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成為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
但是,胡雪岩也沒能逃脫盛極而衰的命運。
隨着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集團強勢崛起,左宗棠遭到排擠,作為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岩自然也就成了對手眼中的靶子。
胡雪岩劇照
1882年,胡雪岩高價囤積蠶絲,意圖將外國絲商擠出中國。不料,這些外商聯合起來反制,蠶絲收購價格一路攀升。
最終,胡雪岩付出了超出一倍的成本,投入了全部身家才得以慘勝。
不料,此時中法開戰,歐洲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絲織品需求大減。而李鴻章指示心腹盛宣懷開始在市場以半價拋售蠶絲。盛宣懷也是一名「紅頂商人」,他比胡雪岩年輕20多歲,是「洋務派」的新銳代表。
盛宣懷的出手徹底改變了市場預期,國內蠶絲價格開始雪崩。在這場「斗絲商戰」中,胡雪岩元氣大傷,損失了約1000萬兩白銀。
李鴻章接着使出了第二招。指示財政部門故意拖延歸還當年收復新疆的分期借款。逼迫外資銀行去找當時的經手人和擔保人胡雪岩。胡雪岩只得從自己的阜康錢莊挪用了100萬兩銀子周轉救急。
盛宣懷
盛宣懷趁機派人在外面散布「阜康錢莊沒錢了」的謠言。
不明真相的儲戶紛紛擠兌,胡雪岩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因為借出去的款項短時間內不可能收回來,他只得變賣家產、土地還款。
但這也應付不了擠兌風潮,胡雪岩只得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個錢莊倒閉破產。偌大的商業帝國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就轟然倒塌。
李鴻章並沒有就此放過胡雪岩。1883年,李鴻章向皇帝舉報:「胡雪岩當年向洋人借款時,將八厘的利息謊報成一分五厘,侵吞了200萬兩的公款。」
這給了胡雪岩致命一擊,胡雪岩被革職查辦。浙江巡撫劉秉璋查封變賣了胡雪岩的所有資產。唯有「胡慶余堂」在刑部尚書文煜的周旋下才得以倖存。1884年,左宗棠使出渾身解數,才想法保全了胡雪岩的性命。
李鴻章
晚景凄涼,黯然離世
左宗棠已經失勢,再也無法庇護胡雪岩。其他人見狀,自然也迅速與胡雪岩切割。一時間,胡雪岩落得一個「樹倒猢猻散」,成了孤家寡人。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去世。胡雪岩深知自己已無東山再起的可能了。
曾經富可敵國的胡雪岩,如今只得攜帶家人蝸居在一座破舊的小宅院內安身。從昔日的繁華風光落到如今的貧苦凄涼,胡雪岩遭此重大打擊,心中的抑鬱可想而知。不久,他就一病不起。
卧病在床的胡雪岩心知大限將至,開始着手安排後事。
胡雪岩鼎盛時期,除了錢多,還有就是姨太太多。當時的胡宅佔地十餘畝,內部極為豪華,有「江南第一豪宅」之稱,他在裏面過着極為驕奢淫逸的生活。
胡雪岩劇照
胡雪岩一生獵艷無數,納了幾十名小妾,有記載的妻妾就有13名之多。胡雪岩不計較姨太太們的出身,全憑個人喜好。有幾位姨太太就是他從青樓中贖回來的。
胡雪岩拿出了最後僅剩的一點銀兩,分成了13份。他將妻妾們叫到床前,讓她們拿上銀兩自行謀生,以保生路。
其中有11位姨太太不願受其拖累,吃完最後一頓散夥飯後,拿上銀兩離去。只有結髮妻子以及九姨太不忍心拋棄胡雪岩,願意留下來繼續陪伴他。
胡雪岩預感自己時日無多,他開始立下遺囑。
第一條是「勿近白虎」,就是不要靠官場太近。胡雪岩深知官場險惡,不願意後代再走他的老路。他的後代確實鮮見入仕經商之人;
第二條是「胡李不通婚」。胡雪岩的衰敗可以說是拜李鴻章所賜,他自然對李鴻章恨之入骨,連帶姓「李」的人都恨上了。
胡雪岩劇照
1885年11月,62歲的胡雪岩已是油盡燈枯。他把辦事可靠的九姨太叫到身邊,叮囑九姨太:「你將我的壽衣剪下一角。我去世後,如發現門外有戴鐵帽子的人出現,你就把這塊衣角交給他。切記!切記!」
說完不久,胡雪岩就在貧病交加中撒手人寰。九姨太雖一頭霧水,十分不解,但她還是答應照辦。胡雪岩出殯的前一天,家門口的人群中果然夾雜着一位戴鐵帽子的人。
九姨太將這塊從破布壽衣上剪下的衣角遞給了他。那人接過後,仔細看了看。然後,搖搖頭,長嘆一口氣轉身離去。
李鴻章
原來,戴鐵帽子之人是盜墓團伙派來探路的,胡雪岩通過此舉告訴他們:「胡家已經衰落,我的壽衣不再是綾羅綢緞。家裡已經沒有值錢的東西了,你們就不要再打主意了!」
胡雪岩以最後的精明算計,為自己及家人爭取到了九泉之下的安寧。因為沒有錢,九姨太只得將胡雪岩草草埋葬在杭州西湖鷺鷥嶺的亂崗上。
直到100多年後,才由「胡慶余堂」藥師的後人找到其墓地。
魯迅先生評價胡雪岩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商人」。
胡雪岩劇照
作為徽商的傑出代表,胡雪岩有着精明的頭腦和出色的經營才能。
他講究誠信、樂於助人,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胡雪岩是義無反顧。這也是他被後人推崇為「商聖」的重要原因。
胡雪岩一生「成也官場,敗也官場」,他在官場中成就了輝煌,卻成為官場爭鬥的犧牲品,最終只得靠「剪衣角」的手段來保全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其結局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參考資料
東野君,《胡雪岩靈活變通官商之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劉方華,《胡雪岩謀略大全》,華文出版社,2010年3月;
高陽,《胡雪岩》,三聯書店,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