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這個年紀還來旅行?」
1990年9月13日,海關工作人員認真查看着面前輪椅上老人的港澳同胞通行證。
「不是旅行,是回鄉。」
這位90歲高齡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就是龔楚。
這位老人曾參與井岡山鬥爭、掩護紅軍主力長征、多次參與紅軍組建,曾一度與毛主席、朱德並稱為「朱毛龔」。
既然在黨內、軍中佔據如此高的地位,為何在建國後拿着港澳同胞通行證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證入關?
從「朱毛龔」,變成「紅軍第一叛將」
龔楚90歲,拿着通行證入關,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因為他是「紅軍第一叛將」。
龔楚曾是我黨一名資深革命者。他1925年入黨,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
並在1928年,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三師的黨代表。
井岡山會師後,龔楚任紅四軍前委常務委員兼十師二十九團黨代表,與毛澤東、朱德並稱為「紅四軍前委三人小組」。
而「朱毛龔」的叫法開始在這一時期的革命種盛行。
當時,國共第一次內戰,國民黨頻繁派兵「圍剿」。
中共在城市的黨組織屢遭破壞,龔楚奉命奔赴大城市長沙負責重建黨組織,但是途中遭到國民黨重創,在中共廣東省委的幫助下,龔楚第二次被迫轉移到香港。
直到1929年5月,他才回到內地再次參加革命。
在廣西,他與鄧小平、李明瑞、俞作柏等人組織了百色起義,這是他第一次與鄧小平合作指揮戰鬥。
起義成功後,起義部隊成立了紅七軍,下轄3個縱隊,張雲逸擔任軍長,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龔楚擔任參謀長。
之後,龔楚與鄧小平等人一直在廣西領導革命,到了1931年1月,組織考慮到龔楚曾在井岡山參加過「反圍剿」以及制定過政治制度等工作,因此派他去廣東乳源縣梅花墟建立革命根據地,希望能與江西中央蘇區連成一片。
一直盯着紅七軍的國民黨粵軍陳濟堂,發現龔楚的部隊在轉移,他率部尾隨其後。
龔楚並不知道,他的處境十分危險,不僅後有追兵,前面還有從湖南趕來的國民黨湘軍十九師的伏兵。
國民黨的粵軍、湘軍聯手,前後夾擊,合力圍剿紅七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紅七軍損失慘重,最後被迫進行轉移。
龔楚因受傷被組織安排去上海治療休養,8月,龔楚離滬,再次去香港。
在香港地下黨的幫助下,龔楚到達江西中央蘇區,擔任紅十二軍三十四師師長。
1932年,龔楚被斥為「右傾機會主義者」,然後被開除黨籍,在經歷組織批評教育之後,最後被安排到紅軍大學受訓。
遭受如此對待被的龔楚,開始對革命前途不抱希望,甚至對革命道路也產生了懷疑,這也成為他日後叛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3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反「圍剿」,因總參謀長劉伯承患有嚴重的貧血,需要去醫院療養,龔楚再次被重用,代理總參謀長一職。
反「圍剿」失敗後,毛主席等人決定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長征。
在長征之前,經過中央商議決定成立了一個新的中央分局——中央軍區,主要目的是堅持游擊戰爭,掩護主力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項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龔楚任參謀長,
1935年初,國民黨加快對中央蘇區的「清剿」進度,試圖打散我軍各部,然後再一舉擊滅。
此時正在進行轉移的中共中央,發來急電,要求在中央蘇區作戰的各部要改變組織形式,以游擊戰為主要的作戰方式,以此減少傷亡。
接到指示後,龔楚率部先後在贛粵以及湘南地區開展游擊戰。
中央原本對龔楚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保住中央蘇區大本營,誰知,他直接叛變了。
在經歷一次次「圍剿」之後,國民黨對紅軍的策略也發生變化,不再是一味地軍事打擊,而是採取「剿撫兼施」的政策。
所謂的「剿撫兼施」政策,就是軍事與招撫並用。
國民黨在「招撫」之時,除了採用金錢手段以外,還採用賞賜高官厚祿等方式,引誘共產黨和紅軍隊伍中意志薄弱的人變節投降。
那時的共產黨和紅軍經歷過國民黨的五次圍剿後,還能繼續保持戰鬥,實屬不易,而有些人的意志力卻經不起考驗了,很快被國民黨分化了,龔楚就是其中一員。
1935年5月2日,龔楚帶着一個連的兵力從湖南郴州臨武縣趕赴郴縣黃茅村。
那天晚上,他託辭身體不舒服,沒有吃晚飯,直接睡了。到了三更半夜之時,龔楚趁機離開部隊逃跑了,回到了家鄉廣東省樂昌縣長來鎮長來村。
從1925年加入共產黨,到1935年,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中間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紅七軍等多項在黨和軍隊具有標誌性的事件。
沒人會想到這樣一位久經考驗的軍事將領,會拋棄軍隊,連夜逃跑。
叛變革命,屠殺同志
龔楚回鄉不久,就找到了大革命時期,曾與他一起在樂昌工作過的張昭芹尋求一份差事。
張昭芹找到余漢謀,安排龔楚到粵軍第一軍擔任剿共游擊司令。很明顯,余漢謀願意接納龔楚,就是因為他了解共產黨,能更好的完成「剿共」任務。
龔楚接下了這個職位,開始把槍頭轉向曾經的同志和親民戰友。
1935年10月13日,龔楚帶領粵軍,偽裝成紅軍的游擊隊,從廣東仁化到達贛粵邊的北山。在北山設下圈套,誘殺了北山游擊隊60多人,逮捕了30多人,史稱「北山事件」。
龔楚為了假扮游擊隊,先後與山匪和國民黨軍「大戰」幾回,成功獲得了當地人民和游擊隊的信任。
北山游擊大隊隊長賀敏學(賀子珍的哥哥)曾擔任過中央軍區司令部的科長,當他聽說自己的老首長龔楚組建了一支游擊隊伍,便趕緊派人前去聯繫。
龔楚對何敏學派來的人講,「我需要馬上見到陳毅、項英。我有重要軍情要向他們彙報。」
考慮到周圍都是國民黨的軍隊,何長林建議龔楚不要冒險前去,最好先寫封信給項英和陳毅,讓秘密交通員送去。
項英收到信後,非常開心,這是他自戰略轉移以來第一次與其他游擊隊取得聯繫。
反觀陳毅,滿臉愁容,拿着信,走來走去,沒說一句話。
項英不理解陳毅為什麼不高興。陳毅不高興的原因就在於,他非常了解龔楚。
「龔楚突然變得太謙虛了,還讓你我前去『加強領導』?」
項英以前沒有跟龔楚打過交道,不知道龔楚是什麼樣的人。陳毅向他講述他見過的龔楚。
龔楚仗着自己在黨內的資格老,又打了幾場打仗,在井岡山鬥爭的時候,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眼裡勉強容得下毛、彭二人。」
之所以說「勉強」,那是因為龔楚知道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的威望無人能比,他不得不服。至於彭德懷,龔楚以前也是不服的,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龔楚拒絕執行軍令,「咱們的彭大將軍二話沒說,直接撤了他的職,他龔楚這才老實。」
項英聽完這些話,陷入了沉思,龔楚如此自大的一個人,為何會寫封很謙虛的信給他們呢?
陳毅給出一個建議:過段時間再去見龔楚。正是因為這條建議,陳毅、項英二人躲過一劫。
龔楚沒有收到回信,十分着急。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他首先利用北山周邊的游擊隊對他的信任,迅速將游擊隊一網打盡。
接着,又以在龍獅石召開大會為由,把北山游擊隊騙到事先設好埋伏的包圍圈裡,脅迫那些人投降。
會議開始以後,龔楚撕下偽裝的面具,大放厥詞,說中央蘇區垮了,革命根據地沒了,紅軍完了,堅持和國民黨抗爭下去,沒有任何意義,不如跟他一起投降。
賀敏學等幾個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警惕性很高,因此,他們來參加會議的時候,槍里的子彈都是上膛的。
當他們發現龔楚已經叛變,當即開槍,其他的同志們也紛紛進入作戰狀態。
然而游擊隊員們反抗得太晚了,而且事發突然,根本沒有給他們考慮作戰計劃的時間,因此整個游擊隊傷亡慘重,當場就有50多人犧牲,逃出來的不到十個人。
其中賀敏學身中三彈,在身上的子彈用完和負傷的情況下,選擇直接從山上滾下來,躲過一劫。
北山事件發生後,龔楚並未就此收手。很快,他又帶領粵軍直奔陳毅、項英的駐地。
在尚未接近陳毅、項英駐地的時候,龔楚遇到了紅軍偵察兵吳少華等人。
吳少華是一個老黨員,在黨內的職位雖然沒有龔楚高,但他很清楚龔楚是什麼樣的人。
前兩天,龔楚寫給陳毅、項英的信,他也聽到了。
陳毅懷疑龔楚,吳少華也懷疑,所以他想試探一下龔楚。
他以陳毅有事外出來試探龔楚,卻發現龔楚不對勁。
知道情況不妙的吳少華趕忙以炊事員急需糧食做飯,他要趕緊送回去為由,匆匆離開,搶先到達駐地,以鳴槍示警,項英、陳毅等人趕緊迅速轉移,逃過一劫。
幾天後,龔楚又率領國民黨3個師的兵力,向游擊區進攻,導致湘粵贛游擊隊再次遭遇重大損失,宣傳部長方維夏當場犧牲,書記陳山和蔡會文因身受重傷被抓。
其中蔡會文因為拒不泄露情報,敵人將他的喉管割斷,壯烈犧牲,年僅28歲。
龔楚在叛變後對我黨造成的傷害遠比國民黨嚴重,因為他對我黨領導的軍隊非常熟悉,而且他掌握了很多軍事機密。
全面抗戰爆發後。
因蔣介石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導致國民黨高層並不信任曾當過共產黨高級指揮員的龔楚。
而他在國民黨內也沒有什麼朋友,沒能成功融入到任何一個派系裡,再加上,蔣介石重用的軍人基本上都是「黃埔系」,因此,直到1942年,龔楚才在第四戰區謀得了一個少將參謀長的職位。
抗戰勝利後,龔楚返回老家廣東省,擔任參議會議員,這個職位並沒有什麼實權,他為此非常不滿,自己身為軍人打了很多勝戰,卻只得到了一個虛名。
雖然心有不滿,但面對現實他也沒辦法,只能慢慢熬,到了1949年5月,龔楚升任廣東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其實,這時的國民黨內部已經渙散了,蔣介石的大部隊能逃的已經逃了,他能得到這個職位,只不過是國民黨要他「送死」的。
繳械投誠,再次叛變
1949年10月,解放軍進軍廣東,龔楚急忙帶領保安團逃到樂昌瑤山。
曾和龔楚一起參加過百色起義的黃松堅寫信勸龔楚投誠。
龔楚覺得國民黨大勢已去,只好下山向曾經的部下林彪繳械投誠。
不久,葉劍英派已經投誠的龔楚,前往海南勸降國民黨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
因為兩人都是樂昌人,所以葉劍英覺得此行有很大把握成功。
誰知,龔楚嘴上答應勸降,背地裡在由香港轉機去海南的時候,直接留在香港了。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擔心共產黨會清算他曾經殺害了不少紅軍戰士。
龔楚帶着一家人逃到香港後,居住在國民黨專門安置在港的國民黨官員地方——位於新界的僑園,直至後來國民黨收回僑園,他不得不租房住。
龔楚在香港生活得並不富裕,他只分到了50畝地。一家老小,人口眾多,為了維持生計,把分到的門店租出去收租,還做起了養豬、種植等事情,但即使這樣,日子過得還是緊巴巴的。
龔楚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因此他開始寫字賣字,一幅字最高能賣出上萬元。
國民黨雖然退守台灣了,蔣介石並沒有死心,始終想着「如何反攻大陸」,因此,他在1950年,派專機接龔楚去台灣。
蔣介石希望他能搬到台灣去,任命他為中將高參,負責組織「反共救國軍」。
龔楚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了。
回鄉生活,安度晚年
與龔楚同住在香港僑園裡的都是過去國民的官員,大家有共同的記憶,好多人想回內地,但是卻又都不敢邁出那一步。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龔慶韶回到內地,在廣東省惠陽縣(現在是惠州市惠陽區)的秋長公社辦了一家毛衣廠,成為第一個在惠陽投資的外商。
龔楚見到侄孫回大陸辦廠,生意做得非常好,於是動了回鄉的念頭。
作為「紅軍第一叛將」,龔楚被好多共產黨人所不齒,因此龔楚雖然很想回鄉,但是一直猶豫不決。
直至到了198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關於不再追訴去台人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犯罪行為的公告》。
公告中明確了:對去台人員中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在大陸犯有罪行的,決定不再追訴。
公告雖好,但是並不符合龔楚,這條公告只針對「去台人員」。
次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再次發佈公告,將這條規定的適用性擴大,不再僅限於「去台人員」。
按照公告條例規定,龔楚如果選擇回到大陸去,將不會面臨清算。
於是龔楚向統戰部門寫信,表達了回鄉的願望,並希望政府部門能幫忙建造一座兩層樓房,設施稍微現代化些。
1990年,經過各方努力,房子按照他的要求建好了。同年9月13日晚,龔楚夫婦從深圳坐車到韶關,老家政府部門還擺了接風宴。
龔楚拿出三封信,委託在場的工作人員代為寄發。
據龔家後人講,三封信分別是寫給鄧小平、楊尚昆和王震的,信的內容大致相同,首先是像以前在共產黨內共事的同志表示感謝。
其次,陳述自己的現狀: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故鄉定居,安度晚年,敬請首長經常給予賜教。
大約一個月後,龔楚收到鄧小平同志的來電,歡迎他去北京,在人大或者政協任職。
此時已經90歲的龔楚,卻表示:「我現在什麼都看不見了,還一身病,我哪裡都不去了,我回來就是安度晚年的。」
五年後,龔楚在老家去世,享年95歲。
結尾
龔楚能回到家鄉安享晚年,純粹是因為共產黨的政策寬容大度。他始終不交代自己叛逃國民黨後的那些經歷,但不代表着就能掩蓋事實。
他一生多次叛變共產黨,在出走與回歸之間來回選擇,始終着眼於做出最佳利益選擇,實際上,一輩子都在歷史洪流中隨波逐流,也因此導致了他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好。
那些被他殘害的共產黨員、紅軍,都在證明一件事,龔楚的的確確是「紅軍第一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