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太平天國在湖北、江西和安徽等地接連取得大捷,攻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士氣正盛之時,天京(南京)城內卻發生一場大變亂,從而改變了太平天國的命運。
01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領袖尚能同舟共濟,關係好得不得了,「起自草莽結盟,寢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於一室,得計便行,機警迅速」。自打定都天京後,有些領導者卻只知驕奢淫逸,爭權奪利。
晚清描繪清軍與太平軍交戰之圖
洪秀全進入天王府後經常足不出戶,享受着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帝王生活,搜羅金銀財寶,終日不見朝臣。他提倡夫妻分營而居、男女平等,自己卻左擁右抱,享有幾十個嬪妃。
東王楊秀清主持軍政大局,熱衷於個人崇拜。他假託天父下凡時,洪秀全也要下跪聽令。每次出行,要用一條36節的龍燈開路,儀仗隊多達千人,那可真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比游神還熱鬧,後來甚至還要洪秀全封他為「萬歲」,企圖獨攬大權。
北王韋昌輝,表面上對楊秀清恭恭敬敬,對方轎子一到,就三步兩步跑上前迎接,連聲說:「非四兄(天父第四子)教導,小弟肚腸嫩(方言,指才識短淺),幾不如此。」背地裡覬覦權位,早想把楊秀清拉下馬。
1856年9月,天京變亂一觸即發。韋昌輝奉洪秀全密詔,率兵三千攻入東王府,與燕王秦日綱裡應外合,襲殺楊秀清及其一家老小。正在武昌前線的翼王石達開聽聞發生變亂,快馬加鞭趕回天京。洪秀全早已無法阻止失控的局面,將事情全部推到韋昌輝頭上,石、韋二人反目成仇。
石達開只帶了少數隨從,難以與韋昌輝抗衡,只好連夜逃出天京。韋昌輝立馬對石達開的全家老小舉起屠刀,並與秦日綱實行恐怖統治,大肆屠殺楊秀清親信2萬多人,鬧得天京城內人心惶惶。
11月,石達開在安慶召集部下4萬人渡江興兵靖難。驕橫跋扈的韋昌輝在天京城中早已不得人心,兩天後就被逮捕處死,首級送到石達開軍中,韋黨200餘人也被一網打盡。
經過此次變亂,首義六王中就只剩下洪秀全和石達開。
石達開是太平軍中難得的青年領袖,能力出眾,為人寬宏大量。韋昌輝曾經殺他全家,可石達開沒有藉機報復,而是在進城後派人保護韋昌輝的父親不受牽連。天京事變後,眾人紛紛推舉石達開「提理政務」,尊稱他為「義王」。
曾經有一個石達開放在洪秀全面前,他卻沒有好好珍惜。洪秀全已經不敢輕信外人,之前好不容易才把楊秀清和韋昌輝趕下台,現在石達開輔政,仍不能讓他放心。
洪秀全加封自己兩個不學無術的哥哥仁發和仁達為王,掌握軍政實權,並讓他的姐夫鍾芳理主持天京朝政,欲奪石達開兵權。
隨着又一次內訌,第二年,備受掣肘的石達開只好率領部下數萬人從天京出走,從此不返,直至1863年在四川全軍覆沒。
一波操作猛如虎,洪秀全成了孤家寡人。
石達開離京後,朝中無人,國中無將,天京外圍重鎮相繼失守,陷入重重包圍,這場殘酷的戰爭差點兒就要提前結束。
太平天國的權力遊戲,不得不重新洗牌。
02
內外壓力下,洪秀全削去他兩個哥哥的封號,提拔金田起義的元勛蒙得恩為正掌率,李秀成、陳玉成為副,恢復了金田起義時的五軍主將制,陳、李分別擔任前軍主將和後軍主將。
蒙得恩年老多病,只是名義上的二把手,真正為太平天國力撐危局的,是李秀成和陳玉成。
西洋人繪製的太平天國官員圖
李秀成一直在前線帶兵,不久前收編了捻軍的百萬之眾,在太平軍中頗有威望;陳玉成年僅20歲,卻久經沙場,曾被石達開任命為江北戰場主帥。
他們是廣西藤縣的老鄉,還曾是同鄉至好。
早在1851年9月,太平軍途徑藤縣,秘密召集附近拜上帝會眾,放火焚燒老百姓房屋,拉着他們參加起義。李秀成那時還叫李以文,是新旺村的貧苦農民,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家寒苦,有食不逃」,他看太平軍有糧食,就跟着造反了。
陳玉成年少時曾入蒙館讀書,後來因家貧而輟學,靠給人放牛為生,也因此認識了比自己年長的李秀成。史料記載,他長相俊美,兩眼下各有一塊黑斑,人稱「四眼狗」。
他們都出自社會底層,平時生活艱苦,無人關心,最容易被煽動。
太平軍一進村,當時只有14歲的陳玉成便踴躍參加,最初是給將領羅大綱當近侍,隨之轉戰各地。
羅大綱戰死後,陳玉成接手其舊部,成長為太平軍中的一員猛將。
陳玉成是天生將才,方玉潤與太平軍交戰時,親眼見過其排兵布陣,並在日記中稱讚道:
陳玉成「年少英勇善戰,率眾十餘萬來圍黃梅,連營百餘座……陳逆素號能軍,今觀其布置營壘,調遣隊伍,頗有法度,信非虛語……賊營皆紅燈環列如城,火箭四射成花,與星月交映,亦一大觀也。」
03
李秀成、陳玉成受命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
1858年,湘軍名將李續賓,攻陷軍事重鎮九江。九江是太平天國上游重鎮,扼安徽、湖北、江西三省咽喉,太平軍曾在此堅守五年之久。
同年,天京以北的重鎮江浦失守,天京被圍,危在旦夕。
當年8月,陳、李二人召集皖南、皖北各路太平軍,在安徽樅陽召開軍事會議。
年輕的陳玉成親自主持,布置了收復皖北、解圍天京的作戰方案:諸軍分兵攻打廬州、江浦、浦口等地,以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恢復天京的北大門為目標。
絕境下的太平軍瘋狂反撲,由陳玉成率領主力部隊正面進攻,李秀成所部抄江北大營的後路,其餘太平軍也陸續渡江援助,四面合圍,終於大破江北大營,清軍潰敗,被殲一萬多人。
此戰後,天京轉危為安,清軍不得不撤去江北大營,殘軍由江南大營統一指揮。
太平軍又把清軍打得親娘都不認識,湘軍可看不下去了。
江北大營大敗後,李續賓率精銳部隊,32天深入太平軍佔領區400多里,連克潛山、桐城、舒城等皖北各城,直逼廬州附近的三河鎮。
三河地處水陸要衝,憑河設險,囤積大量糧草以接濟天京,也是太平軍的重鎮。清將胡林翼曾說:「該處(三河)為水陸沖途,實據廬州之總要,其屯駐豐糧軍火,即以接濟廬州、金陵。」
1858年11月,陳玉成與李秀成再次聯手,率軍來救三河。
大戰一開,陳玉成軍先發制人,猛攻湘軍營壘。
李續賓率軍反攻,陳玉成佯裝撤退。李續賓不知是計,立馬派兵追擊。當時大霧瀰漫,咫尺難辨,湘軍沒能找到太平軍,反而把自己轉懵圈了。
陳玉成藉機擺脫湘軍,繞到其背後,發動偷襲。湘軍一時大亂,只好退守大營。李秀成看準時機,也率大軍包抄過來,形勢瞬間逆轉。
在太平軍的重兵包圍下,李續賓所部全軍覆沒。儘管李續賓「勇氣百倍,怒馬當先,往來奮擊」,卻已無能為力,最後自縊而死。
三河大戰後,太平天國化險為夷,湘軍銳氣大挫。
這一仗,湘軍輸得有多慘,曾國藩在給友人的信中這麼說:此戰後,湖南湘鄉「處處招魂」,「自三河敗後,元氣大傷,雖多方撫慰,而較之昔日之鋒銳,究為減色」。
太平天國形勢圖
三河大捷後,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倆同鄉卻鬧矛盾了,李秀成主張穩紮穩打,鞏固現有地盤,而陳玉成主張反攻湖北,趁勝再下一城。
太平軍在主帥不和之下貿然西進,李秀成消極怠戰,陳玉成分兵行動,結果在皖、鄂邊界的二郎河會戰失利,太平軍的攻勢受到遏制,再次回到在長江沿岸與清軍對峙的狀態。
不可避免的內耗,將讓太平天國陷入新的危機。
04
1859年4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長途跋涉,來到天京。洪仁玕是拜上帝會的老幹部,此前因故漂泊香港,沒有參加金田起義,直到天京事變後才輾轉北上。
洪秀全知道洪仁玕在香港混得不錯,通曉外事,知書明理,不由得大喜過望,在一個月內將他連升三級,封為干王,以京中軍師之職總理朝政。這下可讓功臣們大為不滿。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曾經賭氣說今後永不封王,如此再次食言。為了平息眾怒,洪秀全在洪仁玕的建議下,封陳玉成為英王,蒙德恩為贊王,並下令:「內事不決問干王,外事不決問英王。」
洪秀全自己啪啪打臉,偏偏把另一個功臣李秀成給忘了。
陳玉成封王時,李秀成處境尷尬,由他駐守的江北滁州、來安、天長三城相繼失守。
屋漏偏逢連夜雨,李秀成之前招攬的捻軍頭目李昭壽也見風使舵,投降清朝,還故意當著天京派去監視李秀成的侍衛面前,給老領導送去一封勸降書。
洪秀全一怒之下,將李秀成在天京的老母妻兒扣押做人質,封鎖江面船隻,讓李秀成的軍隊獨自困在距天京一江之隔的浦口。
直到得知李秀成孤軍堅守,沒有投降,洪秀全這才放下心,派人送去親筆所寫的「萬古忠義」匾額,封李秀成為忠王。
到後來,洪秀全的親戚故舊封王,將領封王,功臣也封王,太平天國王、侯滿地走,多達數千人,一個縣、鄉的官員甚至都能擁有王爵,全亂套了。
李秀成畫像
李秀成封王后,頓時就來勁。1860年,他和陳玉成再次聯手,率領大軍橫掃江、浙,兵臨上海,一舉攻克蘇、松、常、嘉、湖等六府一州,又在英法聯軍侵華之際,二破清軍江南大營,清軍主帥和春羞憤自殺。
至此,太平天國擺脫了天京事變以來處於下風的窘境,盡得江南富庶之地,建立了以蘇州、常州、松江、鎮江組成的蘇福省和包括浙江大部分府縣的浙江天省。
李秀成與陳玉成的衝突,也在東戰場的勝利中走向白熱化。
李秀成攻克蘇州時,負責皖北軍務的陳玉成專程趕到蘇州和他談判,說自己在江南無立足之地,打算帶兵進入浙江。江南一帶是李秀成的地盤,當然不肯輕易相讓。
陳玉成和李秀成鬧得不可開交,所幸洪仁玕親自跑到蘇州調停,兩人才沒有兵刃相向,李秀成做出讓步,將蘇南的丹陽劃給陳玉成。
之後,陳玉成集團鎮守安慶,李秀成集團佔據蘇、杭。
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後期,李秀成、陳玉成和洪秀全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中央和地方權力體系摩擦、鬥爭、合作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陳、李二人聯手時,太平天國就轉向高潮,一旦二人不和,就再次走向低谷。
清軍也敏銳地發現太平軍諸將不和的內幕,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說:「忠、侍、章、干諸王,皆與狗逆(陳玉成)不合,外畏之而中恨之。」
05
老鄉見老鄉,背後來一槍。李秀成非但沒有與陳玉成言歸於好,還在關鍵時刻擺了對方一道。
1861年,落入太平軍七年之久的軍事重鎮安慶陷入湘軍包圍,形勢緊急。
安慶城位於長江北岸,歸陳玉成管轄,既是安徽省會,也是一座軍事要塞。安慶俯瞰長江,扼守天京的西大門,向東可以保障前往南京的各個要道,向西可以作為太平軍向兩湖進軍的軍事基地。
洪仁玕曾說:「安慶一日無恙,則天京一日無險。」
陳玉成為救安慶,想到一招圍魏救趙之計,約李秀成、李世賢等遠攻湖北,西取武漢,誘使湘軍回師兩湖。陳玉成的北路軍進軍神速,進展順利,3月便攻克黃州府,逼近武昌。
如果太平軍按原計劃會師,趁着城防空虛,拿下武昌指日可待,但李秀成的南路軍直到6月才姍姍來遲,放了陳玉成鴿子。
另一邊,曾國藩知道安慶「即關係天下之安危」,並沒有回師救援湖北,繼續死咬着安慶不放,陳玉成的圍魏救趙之計也就沒有奏效。
由於李秀成失期,後方岌岌可危,陳玉成留下一部分軍隊守黃州,自率大軍攻打圍攻安慶的湘軍,從此一去不復返。
太平天國忠王府,圖源/攝圖網授權
當李秀成一路招兵買馬,率領幾十萬大軍,終於抵達武昌城外,已比約定日期晚了整整兩個月。此時陳玉成早已揮師東下,駐漢口的英國領事金執爾也前來勸說李秀成不要進攻武昌。
李秀成便帶領大批人馬回到江、浙,他掌控着百萬之眾,成為太平天國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卻不顧安慶之圍,只顧經營自己的地盤,其在蘇州建造的忠王府,甚至比天王府還要宏偉壯觀。
06
從湖北撤軍的陳玉成,也沒能保住安慶。
1861年6月,即李秀成剛到武昌城外時,安慶城遭遇連日大雨,彈盡糧絕,城北集賢關一帶營壘積水深數尺,城中守軍因絕糧而餓倒,城外陳玉成等援軍難以突破圍城大軍,戰場上屍橫遍野。
曾國荃率領的湘軍乘此機會,反覆猛攻,最終以炸藥轟塌北門城垣,於當年九月進佔安慶。
太平天國守軍似乎在最後一夜通過城牆底下挖的地道逃走,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滿城百姓,還有一些在城牆上和火炮拴在一起的炮手,他們都臉色慘白,虛弱不堪。
湘軍入城後,駭然發現城中的蔬菜和野草,乃至老鼠等動物都已被吃光,市場上人肉的價格甚至漲到每斤半兩錢。
至於留在城中餓着肚子的一萬多人如何處置,曾國藩早在圍城時就寫信給弟弟曾國荃,告訴他:「克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
安慶陷落,長江下游無險可守,勝負大局已定。
太平軍即將走入窮途末路
安慶失守後,陳玉成困守廬州,實力早已不比當初。
反覆無常的太平天國奏王苗沛霖,暗中投降清將勝保,設計出賣陳玉成。他派人送信給陳玉成,說孤城獨守,兵家大忌,英王蓋世英雄,何必為小賊所困,可到壽州相會,他將率領一百二十萬大軍相助,北上攻打汴京。
陳玉成正擔心重蹈安慶故事,接到信後思索許久,左右都勸其萬萬不可去,說:「與其到壽州,不如回天京,見天王后,重整旋鼓,何患殘妖不除?」
一向自負的陳玉成大聲駁斥:「本總裁自用兵以來,戰必勝,攻必取,雖虛心聽受善言,此次爾等所言,大拂吾意。」他不聽勸,執意要到壽州,與苗沛霖商議大事。
陳玉成一到壽州,就被苗沛霖誘捕,獻給勝保邀功。
有史料記載,陳玉成被押到勝保營中,清軍要他下跪求饒。勝保曾是陳玉成的手下敗將,陳玉成寧死不屈,挺直腰桿,指着他破口大罵:
本總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爾見仗即跑,在白石山塌爾二十五營,全軍覆沒。爾帶十餘匹馬抱頭而竄,我叫饒爾一條性命,我怎配跪你?
勝保賜予陳玉成酒食,勸其歸降,保證他享盡榮華富貴。
陳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勝保的幕僚反覆勸說,陳玉成慨然說:「太平天國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我受天朝恩重,不能投降!」
1862年6月,陳玉成被處死於河南延津,年僅26歲。
李秀成失去了他的最佳拍檔,太平天國的命運也急轉直下。洪仁玕後來在自己的供狀中寫道:「英王一去,軍勢軍威同時墮落,全部瓦解。」
07
1862年3月,曾國荃從安慶出發,與彭玉麟的水軍從南北兩面水陸並進,打到天京城下,封鎖了秦淮河進入長江的通道。
天京被圍,洪秀全無人可用,只好求助於李秀成。
當時李秀成正在圍攻上海,指日可下。接到洪秀全的詔書後,李秀成上奏告訴老大別慌,湘軍無力圍城,而且天京周圍的據點都在太平軍手裡。上策就是堅守不戰,等我拿下上海後,再帶上洋人的武器彈藥來解圍。
洪秀全生氣了,一日三詔命李秀成回救天京,詞句頗為嚴厲,大概意思是你趕快回來,我一人承受不來。洪秀全一面封李秀成為護國軍師,另一面直接召集皖南、皖北的各地太平軍前來天京。
李秀成只好放棄上海,倉促應命回到天京。可因為洪秀全封王太多,太平軍內部不相統率,指揮不靈,李秀成根本調不動其他軍隊,費盡心力才拼湊出一支13個王統率的15萬人軍隊,號稱60萬大軍。
1862年10月到11月,李秀成的太平軍和曾國荃的湘軍在天京城外鏖戰四十多天。
面對太平軍晝夜不停的衝擊,湘軍拚死抵禦,雖然兵力損失三分之一,曾國藩哀嘆「心已用爛,膽已驚破」,曾國荃也受了重傷,但還是堅守住陣地。
而太平軍的裝備落後,缺少軍糧,甚至沒有棉衣,在天氣突變、大雪紛飛時只能身着單衣,手足凍僵,又受到江南瘟疫影響,戰力低下。
在這場兵力懸殊的雨花台戰役中,十多萬太平軍愣是打不過三萬湘軍,雙方陷入僵持狀態,太平軍解圍之戰失敗。
此時,洪秀全的操作就太秀了,他下詔責備李秀成解圍不力。李秀成認為太平軍還佔有蘇南、浙江,不如回到蘇州調集援兵給養,再解天京之圍。洪秀全卻命令他立即帶兵北伐,將功補過,去收復蘇北、皖北一帶。
李秀成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聽從洪秀全的盲目指揮,在進軍皖北時又損失了十幾萬兵力,無功而返。
1863年12月,當李秀成再次回京時,太平軍已經全線潰敗,蘇福省、浙江天省幾近崩潰,蘇州、常州等重鎮相繼失守,天平天國只剩下一座孤城天京,「合城無食,男婦死者甚多」。
李秀成向洪秀全提議「讓城別走」,天京城真的守不住了,咱們不如棄城而走,轉移到內地,以待時機,重振旗鼓。
洪秀全卻迷之自信,死不聽勸,怒斥道:「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何懼曾妖者也乎!」
洪秀全變得更加神經質,他想起《聖經》中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長達40年的漂泊中依靠上帝賜給他們的食物「嗎哪」為生。
他不知道「嗎哪」是何物,只知中文用甘露來形容它。他就說自己做了個夢,天王府後院的野菜就是天父下凡賜他的甘露,還下令「合城俱食甘露,可以養生」,「取來做好,朕先食之」。
洪秀全口中的所謂「甘露」,就是結成塊的野菜。到湘軍攻進天京時,城內一片荒蕪,野菜都快被飢餓的軍民挖光了。
除了野菜,洪秀全還以油炸蜈蚣為食,江浙一帶氣候潮濕,蜈蚣比較常見。
洪秀全的飲食實在太野,到了1864年6月,因長期食用野菜、蜈蚣,洪秀全病入膏肓,卻拒絕服藥,最終一命嗚呼。
三天後,李秀成擁立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
7月19日,曾國荃用火藥炸開天京城牆,大軍攻入城中,太平天國敗局已定。
城破之時,李秀成督軍死戰,堅持巷戰,慌亂中還將戰馬讓給幼天王,保護其撤退。之後自己帶着金銀珠寶,騎馬逃出城,卻不小心在城外東南的方山迷路,暫時藏匿於民宅。
之後,李秀成被村民送到湘軍將領蕭孚泗的軍營,太平軍的大老虎終究還是進了籠子。李秀成當年追隨太平軍,不過是混口飯吃。如今,這群烏合之眾也拿他的命來換錢財。
這場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內戰,延續14個年頭,留下了幾十年也無法治癒的創傷,還有幾千萬人的死亡,就此走向終局。
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終結
08
1864年7月30日到8月7日,被關在湘軍營中的李秀成忍受着傷痛與酷暑,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里奮筆疾書,留下了據傳長達五六萬言,現存36100字的親筆供詞,追述太平天國往事。
這位太平天國的忠王被俘後,再三請求清軍停止在天京(南京)的屠殺,赦免兩廣籍的太平軍老兵,放他們回家謀生。
他還向湘軍將領建議,「欲與洋鬼爭衡,務先買大炮早備為先」,並讓中國工匠仿製,與洋務運動的主張不謀而合。
至於為何堅持保衛天京,擁護天王,李秀成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答案:「實我不知之也。」
曾國藩親自對李秀成的自述進行刪改,一份交給軍機處,一份交給其子曾紀澤保管,而其原稿,直到去世,曾國藩仍秘不示人,其中似乎隱藏着更深的秘密。
8月7日,李秀成得知自己終究難逃一死,寫下十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隨後赴死。早年多有人認為這十句絕命詩早已丟失,後來有學者提出,所謂絕命詩,應該是《李秀成自述》中的「天朝十誤」。
太平天國為何一誤再誤?曾國藩把這個問題交給李秀成回答,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文獻:
羅爾綱:《太平天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版
[美]裴士鋒:《天國之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美]史景遷:《「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版
賈熟村:《對陳玉成集團的考察》,《安徽史學》,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