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曾經張學良的老部下呂正操,來到張學良在美國的宅邸,與自己曾經的老領導見面。
這一次見面闊別了四十多年,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兩人都是唏噓不已。
酒過三巡,呂正操把話題帶到了正軌:「我這一趟除了拜見老領導,還帶着小平同志的任務,希望你能回到大陸。」
聽到呂正操的話,張學良笑了笑:「我也想回大陸,不過你得答應我三個條件。」
這三個條件究竟是什麼?而張學良最終又是否會重回大陸?
被軟禁的54年
年輕時的張學良可謂才貌雙全,身為張作霖兒子的他,地位、能力幾乎都是無可挑剔的。
不過這樣的張學良,一生只做了兩件足以讓人們記住的大事,一是一槍不開丟三省,二則是西安事變。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西安事變,張學良陷入了長達54年的軟禁。
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變結束不到兩個禮拜,蔣介石仍然被楊虎城和張學良,限制在西安市內。
雖然蔣介石已經同意了國共合作,但楊虎城認為,蔣介石為人多變,不能輕易地放他自由。
如果釋放了蔣介石,心胸狹窄的蔣介石,一定不會放過楊虎城和張學良的,所以必須多軟禁一段時間。
但是這一點卻與張學良的想法背道而馳。
當時國民黨因為蔣介石被軟禁一事,派20萬大軍準備進攻西安,火藥的氣息瀰漫在整個西安城內。
張學良認為自己發動西安事變,已是大逆不道,如果繼續軟禁蔣介石,很有可能會導致國共之間的矛盾加深,那麼共同抗日的想法也就成了昨日黃花。
於是張學良寧肯跟自己的摯友決裂,也堅決地要將蔣介石送去南京。
他不僅要將蔣介石送上飛機,還要一路陪同蔣介石一同去南京。
無奈之下,楊虎城只能在12月25日,目送曾經的摯友和蔣介石一同離開西安。
可他不知道,這將是他與張學良的最後一面。
在張學良離開之後,他的親衛隊營長因為擔心張學良,趕忙聯繫了周總理,希望周總理能夠救出張學良。
但遺憾的是,周總理一行人接到消息終究是晚了一步,當他們抵達機場的時候,張學良和蔣介石已經乘坐飛機離開了。
幾天之後,張學良專門寫了兩封信,一封是給蔣介石的道歉信,一封是給毛主席報平安,說自己幾天之後便會回去。
但是緊接而來的,並不是蔣介石對他的原諒,而是10年的有期徒刑。
之後蔣介石又將有期徒刑改為「嚴加管束」,將張學良徹底軟禁了起來。
1949年時,李宗仁曾打算將放歸張學良,但遭到了蔣介石的反對。同年9月,楊虎城將軍被國民黨處刑。
得到這一消息後,張學良淚流滿面。
若果說他的一生,還有除一槍不開丟三省之外後悔的事情,那可能就是楊虎城的死了吧。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張學良一直被蔣介石軟禁在身邊。
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雖然為此事感到愧疚,並多次向張學良道歉,但她也無法忤逆蔣介石的決定,只能眼看着張學良被軟禁。
哪怕1975年蔣介石離世,他也依然叮囑了兒子蔣經國不可以放出張學良。
一直到1990年蔣經國離世兩年,被囚禁了54年的張學良才終於獲得了自由。
但那時世道已經變了,哪怕是在台灣,張學良都沒有棲身之所。
回家之路
1991年,得知張學良重獲自由之後,中央便開始想要將這位民族英雄帶回祖國。
而張學良自己也有意想要回到大陸,但是考慮到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問題,他又陷入了猶豫。
就在這個時候,張學良的一位老部下聯繫了他,他便是時任政策基金會主席的王冀。
王冀和他的父親,一個是張作霖的總參議,一個是張學良的參謀長,與張學良父子的關係自不用說。
在聽到張學良重獲自由之後,王冀立馬便聯繫了張學良,準備和張學良見一面。
老友相見,兩人皆是熱淚盈眶,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之後便坐下開始交談。
張學良的性子比較直,坐下沒過多久就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想回大陸,但不知道大陸想不想要我。」
聽到這話,王冀也是一愣。
他知道張學良肯定是想回大陸,想要看一看自己過去生活的地方。
只不過他依然為九一八事變而感到自責,認為大陸不會接受自己。
王冀喝了一口水,趕忙解釋說:「開玩笑,大陸怎麼會不歡迎你。當年領導人們還就西安事變開國紀念大會,周總理稱你為千古功臣呢。」
說著,王冀又開玩笑似地說道:「這麼猶猶豫豫的,可不像當年那個叱吒風雲的少帥啊。」
聽到王冀的話,張學良也跟着笑了起來。
這之後兩人便開始懷念當年的事情,盡情地聊了幾個小時。
一直到王冀離開之時,張學良又囑託他去大陸,請大陸的領導人寫一封邀請函。
按理說張學良回大陸這樣的事情,壓根不需要邀請函。
張學良認為當時台灣領導人釋放了自己,對自己有恩,所以要回大陸,也得用邀請函向他解釋一下。
王冀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委託,而時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聽到張學良想要回大陸,也是高興至極,立馬親筆寫了一封邀請函並派人送給張學良。
本以為有了邀請函,張學良便可以回家,但是他的回家之路卻遠比想像中艱辛。
當時這封邀請函被送去了台灣後,卻被台灣領導人手下的人攔截了下來。
不僅如此,他們還憤怒地指責張學良,認為這是張學良對自己的背叛。
已然九十多歲的張學良,被這樣指責,他感到羞愧萬分,在台灣當局的阻撓之下暫緩了回大陸一事。
那一刻,這位老人的內心受到了怎樣的傷害,我們不得而知,但之後張學良在記者的採訪中表示:「我想回東北老家啊,但現在還不能回啊。」
再一次邀請
在經歷了第一次回大陸失敗一事之後,張學良明白,自己在台灣已經再也沒有立足之地。
於是乘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準備與子女共度餘生。
就在張學良飛去美國的第二天,張學良的侄女和楊虎城的兒子共同來到醫院。
他們這一行既是看望張學良的老部下呂正操,也是希望呂正操可以幫忙勸說張學良回大陸。
呂正操和張學良之間,不僅僅是上下級的關係,更是私交甚好的師徒。
當年呂正操還只是個新兵的時候,負責教育他的人便是張學良。
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呂正操一直關注着張學良的動向,就算是沒有下一代人的勸說,呂正操也準備與張學良聊一聊這件事。
不過呂正操比起政事,他更加在意的是張學良的感受。
所以他沒有應允此事,只是告訴孩子們說:「如果他想要回來,我一定拉他回來。」
另一邊,小平同志也對張學良一事非常在意,為此專門找過呂正操,希望呂正操可以在中間幫忙牽線搭橋。
於是在身體稍微好轉了之後,呂正操便在中央的委派之下,乘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與闊別了近50年,亦師亦友的張學良見面。
這時候的呂正操已經是87歲,張學良也馬上就要過自己91歲的大壽,兩個老人的時間隨着新中國的發展,一點點變老。
當呂正操在張學良宅邸門口,見到前來迎接的張學良時,心中都有些不敢相信,當年的少帥已經完全成了個老人。
兩人一見面沒有多餘的話,只是彼此握住了對方的右手,久久望着對方。
緊接着,呂正操先是拿出了中央準備的壽禮和自己準備的壽禮,恭祝張學良的91歲大壽。
只不過礙於在場人太多,所以呂正操沒有提到回大陸一事,張學良也心領神會的沒有問及。
第二天下午,兩人在一處私密場所見面。
這一回沒了外人的影響,兩位老人也終於能說一些知心話了。
不過呂正操的性子和張學良一樣,都是有話直說的人。
他首先拿出了周總理夫人鄧穎超寄來的書信:「方便的話回來看看故鄉吧,掃掃墓、敘敘舊,定居下來也沒有什麼不好。」
一聽到是鄧穎超夫人寄來的信,張學良連忙拿出自己的老花鏡,將眼睛貼在信紙上仔仔細細地讀了一遍。
在閱讀信件的時候,張學良滿臉的懷念。
但是在讀完之後,卻是嘆了一口氣。
呂正操看到張學良的反應,趕忙問道:「是有什麼不妥嗎?」
張學良搖了搖頭:「我眼睛越來越不好了,所以想要回大陸看看眼睛。」
聽到這話,呂正操欣喜萬分:「回來好啊,我們會用最高規格迎接你。」
這話可不僅由有呂正操說的,而是中央所說。
為了向張學良顯示誠意,中央還準備在6月份為張學良91歲大壽慶祝,並派人修繕了張學良曾經的住處,以及張作霖的陵墓,以此來方便張學良的回國之旅。
由此可見,我黨對張學良回大陸非常看重。
但是聽到「最高規格的迎接」一話,張學良卻發起了火:「你可別這麼說,我現在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怎麼能勞民傷財地迎接我!」
緊接着,張學良又開口道:「我回大陸你得答應我三個條件,首先就是這迎接千萬萬不要搞。其次我不接受記者採訪,最後一點希望大家能夠普通的與我相見。」
這三點要求,既是老年張學良的一種謙虛,又是對兩岸關係和自己的考量。
如果他回大陸接受這樣的迎接,那未免有些對不起釋放他的台灣領導人。
不得不說,哪怕已經91歲高壽,哪怕時間已經來到1991年,張學良的本性也依然如當年西安事變一樣。
不願接受高規格迎接的他,和親自送蔣介石去南京沒有任何的不同。
在充分了解了這三點要求之後,呂正操老人也點頭同意。
至此嚴肅的話題終於說完,兩位許久未見的老人便開始酗酒。
有時會談到曾經的軍閥張作霖,有時會談到新中國的發展,兩位加到一起將近200歲的老人,在那一下午,笑得像是兩個孩子一般。
回家成為遺憾
在呂正操這一次美國之旅結束之後,很多人都在等待着張學良的回歸。
畢竟條件都已經提完了,想必張學良自己也是非常渴望回大陸的吧。
但遺憾的是,一直到2001年張學良病逝,人們都沒能等到張學良回大陸。
他不回大陸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他和夫人的身體都不好,不能再舟車勞頓,也有人說是台灣地區從中作梗。
但其實最大的可能,還是這位老人自己的政治思量。
老人應當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回歸,會導致大陸和台灣地區再一次鬧僵,所以才無論如何都沒能下定決心回大陸。
張學良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但也十分艱難。
身為國民黨成員的他,雖然與我黨很多領袖都是老朋友,與我黨的感情也頗為深厚,但最終他還是陷入了兩難的處境。
張學良怎麼可能不想回大陸,這裡有他的家,有他生活的足跡,就算只是回家給父親掃掃墓,想必這位老人也會非常開心吧。
張學良內心的痛苦,也只有他自己能夠知道。
其實如張學良一般的人還有很多,其中一部分後來得到了機會回大陸看自己的家人,也有人沒能回到大陸,因為流逝地時光而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希望台灣省能夠早日回歸大陸母親的擁抱,讓那些如張學良一般兩難的人,可以不再盡情的擁抱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