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劇往往很吸引人,擁有大批的觀眾和粉絲。而一個人如果有深厚的歷史功底,也是知識豐富的重要體現。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曾經連載過一篇「九子奪嫡之謎」,不過沒有最終寫完,今後會繼續陸續完成。關於九子奪嫡,狼山個人的最終判斷,就是康熙晚年雖然有在兩廢太子後重現立嫡的計劃,但是卻一直沒有下定最終的決心立誰,仍然在考察諸子中比較中意的。而老4和老14都是被重點考察的對象。雖然基本劃定了範圍,卻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這裏面自然有康熙自己想長期在位的私心和帝王控制術在裏面。恐怕康熙自己都沒有想到自身還沒到70歲就突然不行了。康熙個人的突然失能,才給了不同勢力充分發揮的空間,最終是老4勾結隆科多突襲式上位成功。這個成功的過程,
在其他大部分皇子和貴族們看來,都是很意外,甚至是很鄙視的。畢竟老4早早地公開宣布自己不熱衷、不主動參與奪嫡;這就像一個人早早的公開聲明棄權,然後又搞突然襲擊奪權,自然里里外外都看不起。不過看不起是一回事,皇位換人之後則是另外一回事。這也就有了關於雍正上位是否合法的,長達數百年的各種議論和猜測。而從康熙晚年的個人意願看,最終是雍正上位,既算不上合法,也算不上不合法;畢竟如果說康熙最終對繼承人有2到3個人選或者說重點考察對象的話,那麼老4肯定在裏面。但是說康熙有真實的詔書或者遺囑讓老4上位的話,那麼有99%的概率是雍正自己後來「人造」的。也就是說,正因為雍正自己的一系列操作,讓後來人不得不懷疑其上位的途徑很不正常。於是這就,
成了一個悖論。也就是雍正想方設法要證明自己上位是合理合法的,那麼外人就越對此加以懷疑,屬於越描越黑的典型。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可以說雍正上位是偶然現象,但是雍正上位後的政績和作為,則可以基本符合康熙對立儲人選的最佳選擇。因為換九子奪嫡中另外8個中的任何一個,則有極大的概率,其最終政績都很難超過雍正。這也算是一個大帝國還在整體上升階段期間的相對正確的必然選擇。如果僅僅看小說或者電視劇,那麼在雍正上位前後,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都是極高頻出現的詞彙。不論雍正上位期間要穩住局面;還是雍正上位之後要對付各方的逼宮,最終保住皇位,第一件要做到事情,就是派遣絕對心腹,去掌控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一般這個絕對心腹的角色,都是由老13胤祥擔當。
這也是歷史正劇中情節和人物衝突的高能部分。但是誰能想到,高頻出現的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其實歷史上這兩者根本都不存在。這是因為明末多爾袞帶領6萬八旗入山海關,收降吳三桂,驅逐李自成。這6萬八旗兵就是清代的絕對野戰主力;而此後清王朝的八旗主力軍就從來沒有超過6萬。雖然同時還有漢八旗、蒙八旗和入關後的綠營兵。但都是輔助而不是絕對可以信任的軍事力量。因此在入關早期,就算是加上6萬八旗的所有家屬,進入京城的八旗所有人口一共也不到20萬人。這20萬人,採取的是全部安置定居在京城北部。而原先京城北部的官民,全部趕到南城居住的辦法。明清的京城,就是現在的二環路以內。而僅僅京城的北城,總面積就有50多平方公里,是足夠安排好20萬人居住的。
因為每人都可分到200平米(扣除官署和道路部分);如果是一家5口,足夠每家都分一個很大的四合院。西山至今在五環之外,丰台雖然現在大部分都屬於五環之內的城區,但是哪怕到1950年代,仍然屬於城外的近郊區。在古代就算是用快馬和皇帝駐蹕的紫禁城或者圓明園之間溝通消息,來回一趟也需要大半天。不能說清代在京郊完全沒有兵營,確實有,但是主要在圓明園和香山一帶,屬於是皇家園囿的局部保衛力量,總人數最多只有幾千人。而在明清時代,京城內部的ZHENG局變化,外圍的少量軍力是根本無從干預的,想干預也干預不了;因為主力軍其實都駐紮在城牆之內。因此真正扶持雍正成功上位的,其實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隆科多及其手下的城內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