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叢談|校長當年

2022年07月14日15:46:30 歷史 1767

周維強

上世紀50年代初,經濟學家馬寅初北京大學校長,他把自己鍛煉身體的經驗寫成文章,送到北大學報編輯部。學報主編翦伯贊婉拒,說北大學報是要同外國大學交換的,這稿學術性不夠。馬校長只好把文章拿回去。馬寅初並沒有以為自己的校長威嚴被冒犯了。這既表明翦伯贊以學術為上,也說明馬寅初尊重學術,不以校長「官威」壓人。

校長既明白學術的尊嚴,則對外的交流亦以學術為重。劉文典的一個故事也是傳為美談。劉文典做安徽大學校長,蔣介石掌大權不久。蔣想提高聲望,劉文典竟拒絕請蔣到校「訓話」,後來劉又不肯讓師生在蔣參觀時「迎送如儀」。那時流傳劉的一句名言「大學不是衙門」。

掌故叢談|校長當年 - 天天要聞

蔡元培先生。

大學不是衙門,則大學是什麼呢?蔡元培民國七年(1918)為《北京大學月刊》撰發刊詞,蔡元培校長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蔡先生說的「囊括大典」,這意思是指學校的圖書等等教育學術設施和資源的建設。「網羅眾家」,這「眾家」自然是指學有專長的教授了。為了延聘名師,校長竟也有不惜長跪的。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張百熙主持京師大學堂,舉薦桐城派領袖吳汝綸,吳以年邁學淺堅辭不就。張情急之中,長跪不起,道:「我為全國求師,當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當時著名學者楊仁山屠敬山、王瑤舟、嚴復、蔡元培等均被聘用。張百熙被譽為近代中國的「大學之父」。後來著名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其源頭就是當年的京師大學堂。

掌故叢談|校長當年 - 天天要聞

近代中國「大學之父」張百熙。

匡亞明五六十年代當吉林大學校長,蓋了一幢「教授樓」,一位總務處長分到了其中的一套,拿到了鑰匙。匡校長知道後,立即打電話把那位處長叫來,嚴肅地說:「這幢樓一開始蓋時我就說是『教授樓』,是應該分配給教授的。你不應該近水樓台先得月。我不是說你的房子已經很好不應該住,但住這個樓不行。你把鑰匙交出來,以後蓋房你再搬。」大學蓋樓,首先考慮的是教授的居住條件改善,而不是行政官員。這是為「網羅眾家」創造物質條件,所謂安居而樂業。

蔡元培在這篇北大月刊發刊詞里接著說:「《禮記·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民國八年(1919)在答林紓的書信里,蔡先生再作闡述云:「一,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無論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二,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授以無背於第一種之主張為界。其在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胡適中國公學校長的故事,或可做蔡先生這個思想的註解。中國公學廣場走道旁,樹有許多木牌,給學生貼壁報用。那些壁報,有無黨無派的,有國民黨員的,有左派的,有國家主義的。胡適一視同仁,任由學生各抒己見。有一次,有張壁報批評胡適,措辭很過火,學校當局要撕去,胡適不準,說他提倡言論自由,就要以身作則。

掌故叢談|校長當年 - 天天要聞

蔡元培北大校長任命狀。

蔡元培有言如此,其行更在其言之先。蔡先生初到北大時,正值民國初年,北大學生和國會參議員眾議員都是著名的八大胡同(妓女區)座上客,所謂「兩院一堂」(參議院、眾議院、北京大學堂),聲名狼藉。軍事操課時,教官叫口令前先加一句:「諸位老爺注意!」 同學們對政界、司法界的兼職教師比較歡迎,對專職教員不大尊敬。因為他們想在政界、司法界有個靠山,以便畢業後找個好工作。學校既沒有高尚娛樂,又沒有學生組織,同學們除了應付考試,對學問根本沒興趣。民國五年(1917)十二月蔡元培被委任北大校長,第二年一上任,就反覆強調,大學既不是販賣畢業證的機關,也不是灌輸知識的場所,而是研究學理的地方。他告誡學生:不要把升官發財視為人生的階梯,而要把學術研究當作自己的天職。後又辦了三件事:一是延聘陳獨秀、胡適等真有學問的教授,以「提倡研究學問之興會」;二是「推廣進德會,以挽奔競及遊盪之習」;三是倡導成立學生社團,以養成自治之精神。除舊布新,校風大變。

沿着蔡元培「網羅眾家」的思想,傅斯年對大學教授的聘任作了深入一層的思考,傅斯年民國二十一年(1932)撰寫《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幾個問題》,說:「大學以教授之勝任與否為興亡所系,故大學教授之資格及保障皆須明白規定,嚴切執行。今之大學,請教授全不以資格,去教授全不用理由,這真是古今萬國未有之奇談。只是所謂『留學生』,便可為教授;只是不合學生或同事或校長的私意,便可去之,學績既非所謂,大學中又焉有力學之風氣?」傅斯年這篇文章這一年8月28日發表在《獨立評論》第十四號上。傅籌建了中研院史語所並任所長,兼任北大教授,後來做過北大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在台大校長任上突患腦溢血而去世。

掌故叢談|校長當年 - 天天要聞

梅貽琦先生信函。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云云,梅貽琦的這句話今日也是人所共知了。這是民國二十年(1931)梅先生在清華校長就職演說中所說。梅先生原話是:「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先生演講稿發表在當年12月4日出版的《國立清華大學校刊》第三百四十一期上。

梅貽琦的話,我們看到過更早的版本。梅先生的話也許就是從那兒化出來的。美國著名的大學校長吉爾曼1872年開始籌設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時,以為要辦「好的大學」,必須有「好的教授」,大學的基礎在「人」,不在「建築」,他有一句三個字的名言:「Man,not buildings.」對大學和如何辦好大學,中外教育家也是有共識的。

作者簡介:周維強,編審。著有《薊門黃昏:元史隨筆》《書林意境》《掃雪齋主人:錢玄同傳》《太白之風:陳望道傳》《尚未遠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與杭州》《史思與文心》《若有所思》《學林舊聞》《最憶是杭州》《古詩十九首評註》《筆下雲煙:沈尹默先生題籤往事》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 天天要聞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6月28日晚至2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部分城區和鄉鎮出現洪澇災害。當地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搶險救災,積極開展災後清淤、排水、搶修等工作,幫助受災群眾儘快恢復生活生產。6月30日,在貴州省鎮遠縣城關五小共和校區,老師在清理校園。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6月30日,商戶在貴州省鎮遠縣城...
致命的三次失誤 - 天天要聞

致命的三次失誤

項羽的人生巔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為他就是在這一年分封諸侯。要知道,當時的項羽可是諸侯的盟主,而劉邦僅僅只是十八路諸侯的其中一位諸侯。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開天闢地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開天闢地

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石庫門小樓靜靜矗立,烏漆木門、雕花門楣、朱紅窗欞,芳華依舊。回望一百多年前,舊中國風雨如晦,一群仁人志士殫精竭慮,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拼版圖片:左圖為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右圖為中共一大會址原址房間內部(中共一大紀念...
湖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李宏茂 - 天天要聞

湖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李宏茂

李宏茂李宏茂(1913-1984),重慶市開州區人,享年71歲。幼時讀私塾,13歲時父親因瑣事糾紛被當地惡霸打死後家道中落。為了生計,他開始給人家放牛。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