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奮其滁陽一旅,百戰奪取天下,其中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各展其才,皆立功於當世,可惜朱文正洪都一戰,功冠諸將,威震人主,曇花一現,競至凋零,令人感嘆。
朱文正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之侄,馬皇后撫如己子。及長,「涉獵書傳,饒勇略。」從朱元璋渡江取集慶,以功授樞密院同僉。朱元璋稱吳王,以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及再定江西,以朱文正駐節洪都重鎮,屏障西南。文正號令明肅,遠近震懾。
陳友諒率傾國之師六十萬圍困洪都,文正數摧其鋒,堅守八十五日。朱元璋親自率兵救援,陳友諒解圍,與朱元璋相持於彭蠡,文正出兵燒其舟,絕其糧道,友諒遂敗。文正又出兵平定未附郡縣,及江西之平,文正之功居多。因朱元璋念文正前言知大體,未及封賞,而文正「不能無少望,性素卞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按察使李飲冰奏其驕侈觖望。太祖遣使詰責。文正疑懼,李飲冰益言其有異志。及朱元璋親赴洪都,執文正回京城,數其罪,由馬皇后力保,免官安置於桐城,未幾憂鬱而終,時年三十。
文正雖不免其身,然慶流後嗣。洪武三年,太祖封其子朱守謙為靖江王,有明一代,襲爵十四世,榮名與國同休。
朱文正之死,事出蹊蹺,因懷觖望、異志,遭人讒構,競致非命。想當年,朱元璋問文正:「若欲何官」,文正對曰:「叔父成大業,何患不富貴,爵賞先私親,何以服眾。」如此知大體,識大局之人。及居大都督之位,節制中外諸軍事,己經地位尊高。至於洪都立大勛,何為變得狹隘。於封賞之事耿耿於懷,前後局量器度競如此天差地別。而言其有異志,及免官安置桐城,末幾卒,而李飲冰亦以他事伏誅。記載隱晦,語焉不詳,其中是否隱藏一些不可告人之陰謀。
朱元璋曾對侄孫朱守謙追溯往事曰:「爾父不率教,忘昔日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大逆之道既泄,朕恐為人所譖,特召而面審之,其應之辭,雖在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凶之謀愈推愈廣,由是鞭後而故。」
試想文正當時,春秋方富,威名己著,功高權重,處嫌疑之地。而太祖諸子尚小,多少顧慮其之勇略、威名,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是以雖有纖介之過,不得不死,正如蜀漢劉封一樣,雖罪不致死,而難保其身。
其實朱元璋博覽史傳,應當知道十六國石勒之侄石虎,南北朝蕭道成之侄蕭鸞之事。
石虎勇冠當時,為石勒寵任,倚以專征之命。一旦石勒去世,嗣主即位。石虎「始懷怨懟,終懷篡逆」,弒君奪位,而屠戮石勒子孫殆盡。
蕭鸞父母早亡,蕭道成視為己出。即受遺詔輔政,先後黜殺鬱林王蕭昭業,海陵王蕭昭文,自立為帝。而蕭道成子孫亦屠戮殆盡。
前車之轍,後車之鑒。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不賞,威重身危。猜想朱元璋應當是未雨綢繆,其中真假不得而知,己淹沒於歷史風塵之中。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