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年,整個亞洲內陸都處在兵荒馬亂之中。大批新舊貴族相互敵視,並隨時準備投身下一個戰場。其中就包括了具有察合台王室血統的軍頭--賽義德。迫於強敵壓力,他不得不從蔥嶺以西的亂局撤出,並將目光對準東方的蒙兀兒斯坦。
通過一系列迅速而不可思議的快速打擊,賽義德很快就將盤踞在西域南部的殘暴軍閥阿巴拜克攻滅。從而恢復了原察合台勢力的正朔,並構建起後人所熟知的葉爾羌汗國。
亂局中的失意者
賽義德的血統 可以向上追述到成吉思汗時代
公元1487年,賽義德出生在今日的吐魯番,其血統可追述到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身上。當蒙古人逐漸完成自己的帝國雛形,後者便獲封崑崙山脈兩頭的大片土地。其領地包括有河中、七河地區、西域、阿富汗和部分北印度省份。然而,隨着一系列內外征戰的失敗,察合台汗國本身也遭到嚴重削弱。加之地理因素的阻隔作用,最終促使汗國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在賽義德本人出生前數十年,位於中亞腹地的西察合台汗國亡於封臣帖木兒之手。以西域為核心的東察合台汗國,雖然被保留了獨立建制,卻也淪為撒馬爾罕新貴的主要附庸。因此,等到賽義德成年的時代,他本人就身背對以上兩大勢力的效忠義務。後來南下印度的莫卧兒皇帝巴布爾,就是他遠在費爾干納地區的表兄。也由於主要人口都已改宗伊斯蘭信仰,所以外人經常以蒙兀兒斯坦之名,稱呼他腳下的這一大片區域。
蒙兀兒斯坦所指代的區域
在整個15-16世紀間的過渡期內,帖木兒帝國勢力的衰敗,為治下的廣袤區域引來了烏茲別克入侵。賽義德則因為家鄉的內鬥而被迫出逃,接着又捲入兩大集團間的更大規模衝突。然而,無論他與周圍的封建主們如何努力,都無法依靠微弱的力量去阻擋對手擴張。最後,賽義德僥倖控制了面積不大的費爾干納盆地,並與逃亡喀布爾的表兄互為犄角。但烏茲比克人的步步緊逼,還是讓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無力保住現有地盤。
面對新一輪殺向自己的烏茲別克騎兵,賽義德召集所有麾下部眾討論對策。結果,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同強敵正面衝突。還有人因此建議改換戰略重心,將軍事征討首先用于山脈以東的西域南部。那裡曾是察合台汗國的核心位置,也是眾多親戚的流亡地,可以讓賽義德積蓄足夠的實力用於自保。而控制當地的僭主阿巴拜克,也早已因自己的倒行逆施而不得人心。
賽義德在西面捲入帖木兒與烏茲別克集團混戰
僭主的獨立王國
整個西域南部已脫離東察合台體系
雖然就位於蒙兀兒斯坦腹地,但當時的西域南部已在實際上宣布獨立於東察合台體系。早在賽義德出生之前,野心勃勃的阿巴拜克就帶兵佔據那裡,隨後又宣布自己擁有蘇丹身份。由於周圍缺乏足夠強大的敵人,他得以在那裡閉關自守,並以殘暴的統治而臭名遠揚。
因為害怕各城鎮或部族反抗,阿巴拜克經常因很小的過失就將潛在對手殺害。然後又因為擔心遭到報復,索性將被害者的家族也趕盡殺絕。他還特意扶持一批赤貧氓流,取代原有的世俗領袖或教長,並對更多人施以閹割、挖鼻等酷刑。期間,僭主本人也不忘加速斂財,將大量財富集中到個人名下。甚至還因部下偶然挖到古代金幣,便下令動用大量民力進行「暴力考古」,為自己再次撈得不少古時遺留的財物。其中的少部分被用於打造武庫和修築邊境防禦,其餘的大多數則完全服務於自己享受。賽義德等人決心對他發起挑戰,也是看中他用幾十年時間搜刮出的巨額財產。
當時的蒙兀兒人 依然大體保留着游牧習俗
當得知具有正統身份的賽義德從西面歸來,阿巴拜克立刻加強首府喀什噶爾的防禦級別。通過調集民眾進行強制勞動,在7天時間裏就修建出新的大型要塞,併到各基層村舍中強拉壯丁入伍。只用了不長時間,他手裡的軍隊就發展到30000多人,並可以獲得充足的武器供應。但因為其中的大部分成員屬於強拉壯丁,所以整體上就非常依賴據險而守,並需要有工事保護自己。
相比之下,東征軍就更像是遷徙難民。除去各類老弱病殘,真正能拿起武器的不過4000多人。但就是這樣一群看似馬幫盜匪的流亡者隊伍,卻有着對手軍隊所不能比擬的凝聚力。除了賽義德本人麾下的精銳侍從,其餘部眾都是慕名而來。他們通常是70-100人的小型分隊,由原本的效忠對象帶來戰場,並非常明白自己為何而戰。
賽義德的費爾干納部隊 已接受過不少戰爭考驗
喀什噶爾之戰
今日的喀什要塞遺址
1514年4月,賽義德率領4700名步騎兵迅速東進。在安置完隨軍眷屬和輜重後,立刻進烏赤巴爾根村。這裡扼守着渡過玉通八失河的主要渡口,並由陡峭的山隘保護兩翼。同時,阿巴拜克也讓人在相對平坦的高地上構築堡壘,鎖死了幾乎所有的通行可能。但因為主要兵力都雲集首府,所以守軍其實也缺乏足夠人手來應付襲擊。
一旦將險要的關卡打通,賽義德的部隊就長驅直入到喀什噶爾城下,並為守軍新構築的要塞而驚嘆不已。因為估計城中只有1000可用的騎兵,所以進攻者認為對方會躲在城牆後面消極防禦。然而,阿巴拜克已經將很多分散駐紮的士兵都集中到這裡,並主動出城向賽義德的部眾發起進攻。雖然在開始只有小股輕騎兵策馬飛馳,但大量支援步兵也慢慢從城門中走了出來。以至於追趕上去的費爾干納聯軍,很快被防禦嚴密的對方所阻擋。
賽義德的騎兵用最短時間沖入西域
由於兵力稀少,賽義德也只敢排遣右翼的約1/3騎兵出陣。他們面對背牆防禦的喀什噶爾守軍,幾乎沒有任何辦法。後者主力是步行作戰的弓箭手,並有豎立1人高的大型木盾保護正面。每個步兵方陣之間,還有數量不等的騎兵加以策應。費爾干納人雖然戰力更高,但在一上午的反覆周旋中都占不到任何便宜。相反,隨着箭矢耗盡與馬匹乏力,守軍反而將他們從城下的陡峭地形上趕了出去。隨即,戰場也從原先的城門位置,逐步轉向更外側的平坦地形。
眼看自己的強側部隊戰敗,賽義德又將主攻方向轉到了左翼。在右翼退到預備隊位置的同時,另一頭的騎兵已應聲殺出,直撲喀什噶爾守軍的弱側。由於中亞地區的步兵傳統偏向靜態防禦,所以士兵只被要求能夠在固定陣地中射擊殺敵人。一旦因各種原因出現集體移動,就容易在遭到猛擊後陷入紊亂。結果,出擊的守軍因右側遭到反擊而被迫停下。那些原本已經撤退的費爾干納人,也在賽義德的命令抵達前就調頭反擊。通過兩路人馬的協同配合,終於將體力也消耗過半的敵方步兵擊潰。那些夾雜其中的騎兵,也只能調頭逃回城牆背後。
賽義德的部眾在武器和經驗方面都有巨大優勢
圍攻英吉沙爾
英吉沙爾古城的防禦工事遺址
然而,喀什噶爾畢竟還有堅固的城牆與塔樓保護。賽義德估摸自己的部隊實在經不起長期圍困,還需要及時補充新的糧秣才能支撐下去。於是,進攻者在第三天就主動離開了,向南越過哈拉塔斯渾河,逼近另一座非常重要的英吉沙爾城堡。
英吉沙爾的駐軍數量遠不如喀什噶爾,但同樣有陡峭的地形和堅固的城牆保護自身。當賽義德的騎兵向守軍發起挑戰,又遭到背城而戰的步兵阻擊。這次,他們不僅將費爾干納人再次逐回,也堅決不離開自己的原有陣地。一直到晚上才選擇放棄,將城牆以外的區域都讓給了圍攻者。賽義德也立即在附近建立大型營地,將先前分散的輜重都集中管理,然後還安排部分蒙兀兒騎兵到臨近區域內劫掠物資。
面對堅城 賽義德的部眾也只能下馬作業
1514年7月,至關重要的英吉沙爾圍攻戰正式打響。賽義德準備將此城作為自己的立足點,並安排麾下的不同分隊展開土工作業。雖然其成員都是蒙古式騎兵出生,但經歷過中亞戰場的洗禮,往往也學會不少簡單可靠的攻城技術。賽義德本人也和屬下一樣,選擇某座塔樓作為主攻目標,安排部眾挖掘圍城塹壕,並悄悄派人在城牆腳下埋設地雷。除了位於陡峭山崖上的北牆,進攻者將東南西三頭都圍的水泄不通,也讓士氣低落的守軍誤認為自己正面對數萬對手。為了進一步迷惑他們,賽義德還下令大營每天都移動位置,以此吸引守軍的大部分注意力。
經過5天的迷惑與悄悄作業,第一枚完成的地雷在夜裡被費爾干納人引爆。由夯土為主要材料的塔樓,因巨大的破壞力而完全倒塌,整段城牆也因此被炸出一個巨大缺口。守軍紛紛被調往這個區域加固防守,卻也因此放鬆了對其他地段的關注。於是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裏,第二枚地雷又將城市最堅固的那座塔樓摧毀。至此,英吉沙爾的守軍已完全失去了方向,開始要求向賽義德的軍隊投降。
由於2座塔樓被毀 英吉沙爾守軍只能選擇投降
葉爾羌汗國建立
阿巴拜克最後只能在葉爾羌重新聚集兵力
一直到此時為止,阿巴拜克還在嘗試組織更大規模的部隊進行決戰。他本人已向南撤退到位於今日莎車的葉爾羌城,將可以調集的全部人力都搜羅起來。他的武庫中也還有60000套各類鎧甲和約12000套馬甲,足以武裝出一支強大的軍隊。
於是,許多原本在強制勞役的奴僕,開始從各工地趕往葉爾羌。他們被分配到長矛、佩刀、弓箭和護甲。部分有騎馬經驗的人,還能迅速升級為「精銳騎兵」,連胯下的坐騎也配有馬甲。但其實連如何靈活御馬都操作不來,甚至在閱兵式上從馬背跌落。少量真正能夠作戰的部眾,也在外圍突襲中被賽義德麾下的蒙兀兒騎兵擊潰,無法阻止對手繼續就地征糧。至於急需拯救的英吉沙爾,也已經同圍攻者談妥條件,將城壘的所有權交給對方。
臨時強征的壯丁 讓葉爾羌守軍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
此時,阿巴拜克已徹底失去了決勝信心,裹挾着大量財物向南逃竄。當發現於闐居民也不支持他繼續抵抗後,便一頭鑽入南方的高原山麓之間。賽義德也立刻派出3000騎兵追趕,兵不血刃的接收了葉爾羌城的控制權。原本還處在觀望狀態的喀什噶爾,也在晚些時候想新任大汗投降。最終,已是喪家之犬的前任僭主,因前路難行而被迫焚毀全部財物。儘管他不惜一切代價的拋灑貴重物品,並屠宰馬匹和騾子,但依然無法逃出賽義德的追捕。在絕望的向追兵自首後,被人在夜裡割下了首級。
至此,賽義德已徹底控制了半個西域,並因此坐擁蒙兀兒斯坦的核心區域。儘管那裡的自然條件不如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要好,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也較為有限,但終究是好過惹人注意的死戰之地。敗亡的阿巴拜克能長期作威作福,靠的正是這種相對獨到的地理位置。對於野心更大的賽義德來說,這裡也是進一步向四周擴張的前進基地。
賽義德建立的葉爾羌幕府地盤
為了遠離危險的費爾干納,賽義德甚至將首府從喀什噶爾遷到葉爾羌城,重新構建自己的軍事幕府。雖然自己就屬於原先的東察合台王室,但因為西域境內還存在其他勢力,所以在外人看來更像是一個以葉爾羌為中心的獨立汗國。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葉爾羌汗國稱呼,就基於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
他的後人會從這片區域出發,進而控制塔里木南北的大分部地方,並將東察合台汗國的國祚延續到下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