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雖然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拉開了距離,其他國家開啟了工業革命時代,清政府仍然維持着夜郎自大的狀態,結果中國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長期的戰亂導致中國民不聊生,好在中國共產黨終於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並不斷探索,使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發達,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成就,現在已經實現全民脫貧。
中國自建國後就用5年規劃來設計中國的發展之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此中國每隔一定時期還會推出一個科技發展計劃,其中863計劃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但是一些喝過洋墨水的所謂科技精英卻用偏狹的觀點來評判863計劃。
863計劃是應時之舉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曾經享譽世界,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近代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最近這100年的時間裏,由於西方國家的侵略、本國的經濟發展滯後、科學技術落後等原因,導致中國成了貧窮和落後的代表。
不過飽經磨難的中國人終於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所以越來越重視科技的作用,通過發展教育培養科技人才,通過引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完善人才隊伍,終於使中國在航天等科技領域取得累累碩果,現在中國已經成了全球製造業中心。這其中,863計劃的作用不可忽視。863計劃是改革開放之後,在我國的一些科學家聯名向中央提出一份發展科技的報告之後建立的科技規劃。
該規劃的出台,能使中國的科研確立主要方向、重點目標,使我國的科研工作能綱舉目張,因此實施30年之後,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科研水平的差距顯著縮小,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有500多項,涵蓋了基因工程、深海航行等領域。
李凱認為應該注重科研創新和資金投入
然而有人卻認為中國的863計劃整體失敗,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就持這樣的觀點,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
李凱認為,提高創新水平,能夠使得高科技產業不受制於人,例如中國當年在芯片研發方面提高自力更生水平,不嚴重依賴外國,或許今天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就毫無效力。
李凱還認為,中國應該加大對科研工作的經濟投入,注重科技的產業化,把知識變成金錢,增加科研人員的待遇,避免人才流失,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科研創新的水平,否則就可能出現科研造假,甚至破壞倫理進行科研的行為。
李凱現在是美籍華人,曾先後就讀於吉林大學和耶魯大學,在美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美國居留並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後來還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的外籍工程院院士。
有不少畢業後生活和工作在外國的中國科學研究者,被作為領軍人才引進以後,總喜歡對中國的科技政策、科技成果說三道四,以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當然,這些意見有可借鑒的成分,也有部分人有謀求名利的嫌疑。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為原創著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來源:國防時報、中宏網、國際旅遊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