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2021年09月19日18:45:05 歷史 1976

引言:

公元1368年,淮右布衣朱元璋經多年征戰,終於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王朝:明

立國之事中,定都無疑是重中之重大事,也因此在都城選擇上朱元璋猶豫良久。

長安、洛陽、開封還有自己老家鳳陽,都曾經是他的備選,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在劉伯溫建議之下,朱元璋敲定了新生大明朝的都城是南京。

而其中落選的就有曾長期作為中原王朝帝都,跟隨漢唐一起輝耀無比的長安城。(西安)

那麼朱元璋選定的南京城真的就適合當首都,長安就真的不適合當首都嗎?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朱元璋定都南京)

一:晚年朱元璋的猶豫。

定都南京之後,朱元璋其實也尋思過改變自己的決定。

公元1391年8月,暮年朱元璋曾經有過遷都西安的想法,為此他特別派遣自己最為看重的太子朱標巡視陝西地區。

朱標此行肩負的使命除了巡視陝西,勘探長安是否能當都城之外,還有藉機調查曾經受封在此地的秦王朱樉過失言行的任務在身。

朱標雖為太子,卻也是老成持重之人,在巡視過程中,測繪了陝西地圖同時,作為大哥的他還不忘為兄弟秦王說情,秦王朱樉也是因為他的求情,才回到西安繼續做封王。

忠於職守的朱標也在考察完之後,不顧身體有恙,彙報了自己考察西安後的看法。

朱標去往長安之後,看到的長安城已然不復漢唐盛世風光,曾經漢唐龍興的關中故地,在經濟重心南移後,早就不堪首都重任。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長安城未央宮復原圖)

離大明江南富庶之地太過遙遠的距離,讓關中地區的財帛無法負擔起一個大一統王朝的使命,漕運困難也讓外調糧食成了偽命題。

即便戰略位置再好,沒有了經濟優勢,也就沒有了成為都城的可能性。

眼見如此,朱元璋只能無奈打消這個念頭,繼續將都城定在南京。

隨後不久,太子朱標去世,悲痛欲絕的朱元璋,將目光投向了好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一心都在玩接班人養成的朱元璋,再也沒有心力去操心遷都事宜,只能繼續將錯就錯。

二:朱允炆之敗。

繼承皇位成大明掌舵人的朱允炆,在上台後就開始打壓自己叔叔們,最後終迎來朱棣反擊。

一場靖難之役,讓南京作為首都的弊端暴露無疑。

原本佔據優勢的朱允炆大軍指揮失敗,節節敗退,在南京城破後消失無蹤,這件事也成了歷史謎案。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朱棣造反成功)

為何朱棣可以如此順利的擊敗朱允炆,則不得不說是當年朱元璋的責任!

南京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其實不算最恰當。

根源就在地理位置居南方,經濟雖然富足,可對於全國防務而言是無法顧及的。

漢唐以來中國的邊患,都來自北方區域的游牧民族。

漢朝有匈奴,唐朝有突厥,宋朝有遼、金、西夏、蒙元,這些敵人都是北方和西北方外患。

正因如此,才有朱元璋建國之後分封自己兒子們構筑北方屏障,拱衛中央的決定出爐。

無數藩王都在北方第一線抵禦外敵,當然要有兵馬啊。

可朝廷中樞的南京,也需要兵力拱衛,不能放任不管。

這兩重因由,讓大明朝的軍事部署有了個特點,那就是邊疆區域和中樞京城是兵力部署重點,至於其他區域,則兵力相對空虛。

朱棣之所以能順利完成靖難之役,這兵力部署不均就是根源所在。

駐紮邊疆的朱棣本就擁有英勇善戰的邊軍,自己也是打仗的好手,發起造反時,前期順風順水也是因為除了南京城外,其他區域防禦都很薄弱。

在加上蠱惑拐騙的寧王朱權部隊,還有投靠的朵顏三衛蒙古僱傭軍,原本實力居於弱勢的朱棣,就有了和朱允炆抗衡的實力。

兵力部署態勢,實力對比的變化,還有臨陣指揮官的不同,促成了靖難之役的成功。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明朝天子守國門)

三:朱棣之決定。

順利入主南京,成了大明掌舵人的朱棣,當然會反思成敗經驗。

為何偏安一隅的自己能成就帝業,這關鍵問題就是兵力配置有問題。

如果繼續定都南京,自己也一樣面臨北方防禦的問題,如何解決?隨後朱棣選擇了遷都!

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是軍事上的萬全之策,經濟上的權衡之策,也是安朱棣心的舉措。

軍事上看,遷都北京之後,自己可以坐鎮北京,後續的帝王也能直接調動精銳軍隊,沒有分兵的可能,就少了不少叛亂的風險。

經濟上看,遷都北京之後,雖然經濟環境不如南京,需要漕運運輸糧草補給都城,但北京家門口的京杭大運河基本可以完成漕運任務。

心理上看,遷都北京之後,朱棣更加安心和放心,因為這本就是他的根據地和大本營,經營許久根基穩固。

以上三點,讓朱棣遷都北京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明朝版圖最大時)

四:西安(長安)到底為何不能做首都?

1391年朱元璋派遣朱標考察西安,是西安最後一次成為首都的機會。

這一次的落選,還有後續朱標的去世,讓擁有綿延千里秦嶺,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的長安,徹底失去了作為首都的機會。

坐擁地理優勢,戰略優勢,為何不能當首都,根源就在於歷史環境的變化和氣候的變化!

歷史上將西安(長安)當做都城的朝代多不勝數,周朝、秦、漢、隋、唐時關中長安都是首都的首選,次一級的選擇則是洛陽。

所謂的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就是這個理。

可是氣候條件的漸進式變化,卻讓這一切變了味道。

縱觀中國四千年氣候變化史,氣溫雖然有波動,但總體趨勢卻是越來越乾燥,越來越冷的,特別是中高緯度地區更是如此。

西安(長安)恰好就處於西北地區的中高緯度地區,受氣候變化影響,變得越來越乾燥。

一個地區變乾燥了,意味着水源減少,水源較少又意味着環境的改變和糧食產出的減少。

漢唐時代,這個趨勢雖然有,但並不凸顯!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今日關中地區)

那個時候的關中地區,物產還算豐富,氣候也不錯,加上戰略位置上的優勢,即便需要通過運輸物資給養都城,也是可以負擔得起的。

這一切,讓長安成天下之中的都城首選,這是氣候條件加持下,基於戰略需要的正確抉擇。

可是多年的戰亂格局,還有氣候變化,讓長安從宋朝開始就比不上從前了。

隋唐時代,南方經濟因京杭大運河挖掘,迎來飛躍發展,東南地區漸成全國經濟的中心。

五代十國動亂中,北方地區城頭變化大王旗的現實,讓北方經濟進一步蕭條,反而是南方經濟因為遠離戰端進一步發展,中國經濟的整體南移趨勢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經濟南移配合氣候變化,讓北方關中區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這樣的條件下,長安當首都就是個偽命題了。

為何說是個偽命題?

經濟狀況不行,讓長安不足以供養作為大一統王朝中樞的經濟實力。

環境狀況不行,讓達官顯貴們不願意久居西北,乾燥寒冷的地方。

戰略地位下降,讓長安無法真正扼控全國重要區域。

尾聲:

秦漢時代的長安和後續的長安完全不同,終於讓長安徹底失去了再次成為中國首都的機會。

1368年的錯過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選擇。

朱元璋繼續待在南京,隨後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將首都遷移到了北京。

然後數百年,中國都城就長期處於北京直到今日。

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玄武門之變:性格決定命運 - 天天要聞

玄武門之變:性格決定命運

作者:靈犀一墨提到唐史,我們就不得不提下「玄武門之變」,因為此次之後唐代真正進入了它的典盛一期,一位傑出政治家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用自己的雄才大略,為盛唐的到來做好了最堅實的鋪墊。
羅白樺:蔣介石貴池閱兵見聞 - 天天要聞

羅白樺:蔣介石貴池閱兵見聞

引子#本文摘自《貴池文史資料》第三輯(1987年11月),羅白樺口述(原註:政協辦公室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原標題《蔣介石貴池閱兵簡介》圖文無關,僅作示意正文1927年,蔣介石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嗣後,又收買了汪精衛,致寧、漢政府
三問工行「金條摻假」事件/女子闖紅燈撞車受傷被交警定全責/蘇聯時代航天器墜落印度洋 - 天天要聞

三問工行「金條摻假」事件/女子闖紅燈撞車受傷被交警定全責/蘇聯時代航天器墜落印度洋

⊙胖東來怕影響居民出行承包周邊小區物業費?多方回應近日,一則關於胖東來超市為解決客流引發的交通擁堵問題,主動承擔周邊小區物業費的消息在網絡引發關注。5月11日下午,經大河報《看見》記者多方核實,該傳聞系不實信息。詳情(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殷海濤)▼⊙河南存在重旱,西南部等地特旱中央氣象台發佈氣象乾旱黃...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1948年2月的一個寒夜,福建寧德大窩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後腦。他踉蹌倒地,三名黑影撲上,棍棒如雨點般落下。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國民黨高官,也非日軍將領,而是華東野戰軍第一師政委、閩東革命領袖阮英平。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 天天要聞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住在縣委大院的辦公室里。辦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濕,他常把褥子拿出來曬太陽。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 天天要聞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參加「母親節•母親河,接來老媽,順着黃河濱州「活動,頭一站是鄒平碼頭梯子壩。在那,我們發現:當地有個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此人,叫馬振西,是個治黃模範。1952年,他被毛主席接見,受邀登上天安門。他是鄒平市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