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古代士人間最廣泛的一種娛樂方式,那絕對不是詩詞歌賦,而是流傳至今的對對子。畢竟不是誰都如同「李白斗酒詩百篇」,創作一首佳作,對許多文人墨客而言還是具有一定難度。而對對子就不一樣了,雅俗共賞不說,還具有趣味性,所以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鄉間老農都樂於參與其中。當然對對子雖說上手不難,但想要對出絕對,那就極為難求了。
今天給大伙兒帶來的就是明朝妙對神童程敏政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繼續看下去。
程敏政 畫像
神童過往
程敏政出生於河北滄州,從小就聰明伶俐,被譽為東漢孔融、唐朝李泌般的神童。
十三歲時,程敏政就被人以神童的名義舉薦給了朝廷,引起了當時翰林大學生李賢的關注,這個李賢也就是程敏政後來的岳父。李賢起初對這個神童也不以為意,畢竟誰不會把好話往孩子身上誇,歷朝歷代神童也不少,可沒見幾個名傳千古的,更何況自己會多國語言,放到現在不也是個神童。
於是他就有心對十三歲的程敏政考校一番,當即以聖節和瑞雪為題,問程敏政能否做出詩和經義。程敏政二話不說,不慌不忙地在紙上寫出了答案,李賢一看心裏不免有些驚喜,不禁生出愛才之心。不僅將他舉薦給了皇帝,讓他進入了翰林院學習,而且在他成年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程敏政也不負岳父厚望,十九歲就高中鄉試第一,成為了順天府解元。二十一歲時,更是以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隨後在殿試中高中榜眼,同時他也是同榜數百位人士中最年輕的一位,被欽點為翰林院編修,前途堪稱一片光明。
程敏政 字跡
可事實上,因為岳父和父親的早亡,文采斐然的程敏政並沒能如願登上高位,反而一度在官場浮沉,直到五十三歲才累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當然,多年的翰林院的生活,也讓他從一個年輕氣盛的稚氣神童轉變為名傳京師的當朝大儒。
可誰也想不到,這個當朝大儒在隨後的一場風波中,含冤而死。
公元1499年,五十四歲的程敏政被任命為會試主考官,負責督辦科舉會試事宜。期間他表示看好兩位心儀的後輩,徐經和唐伯虎。可隨後就被人誣告,污衊其私下指點徐經,受賄泄題。雖然最終查明確無此事,但為了平息風波,徐經和唐伯虎被革除功名,永不錄用,而程敏政也被迫致仕返鄉。
程敏政在返鄉後,鬱郁成疾,最終不過數日,便病死於家中。好友沈周得知其死後,不禁發出了「君子不知蠅有惡,小人安信玉無瑕」的悲傷吶喊。
有杏不須梅
神童妙對
程敏政十三歲時,在別人的舉薦下,得以面見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見他少年老成,就對他興趣不小,囑咐了李賢考校他,而程敏政的表現更是讓他大為歡喜,於是讓他一起吃晚飯。
晚飯間,英宗看着桌上的螃蟹,有心再考校程敏政一番,於是脫口而出」螃蟹渾身甲胄「。正有些不知所措的程敏政聽到英宗此言,也知道英宗的想法,於是思慮片刻,說出了」鳳凰遍體文章「。螃蟹和鳳凰組成了山珍海味,而甲胄與文章又展現出一文一武,堪稱絕妙,英宗細細品味一番後大喜。
李賢成為了程敏政岳父後,對這個女婿也是極為喜歡,有一次也把他叫到家中一起吃飯。飯桌上李賢指着餐品說出一句」因荷而得藕「的上聯,這裡」荷「和」何「諧音,」藕「又和」偶「諧音,連起來就是」因何而得偶」,大意就是想看看女婿對親事的想法。而聽完岳父所說,程敏政同樣指着另一道果品答出」有杏不須梅「。同樣是「杏」同「幸」、「梅」同「媒」的諧音,程鄭敏用下聯完美的表現出自己心喜的態度。岳父李賢聽完也是十分滿意,真是即滿意這對對子,又滿意這個女婿。
對對子
有一次,程敏政和好友李東陽一同郊遊,當時正值梅雨時節,好友李東陽不禁說出一句「五風十雨梅黃節」。聽完好友的感嘆,程敏政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於是答道「二水三山李白詩」。這裡「山水」對「風雨」,「梅」既可以當姓氏又可以作為果品,而「李」同樣如此,另外「黃」「白」兩字也相得益彰,堪稱精妙。於是,李東陽聽完不免折服,兩人相視一笑。
明朝史書記載,曾經越南使臣入京覲見,使臣面見滿朝文武后有心折辱一番大明君臣,於是當著朝會說出一句「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腦」的上聯。滿朝文武一聽,這還了得,土著都跳臉上出言不遜了,可自負為中原大國,又不能直接揍他,只能以文服人。
越南土著明顯有備而來,這個對子讓滿朝文士也頭疼不已,可又不能說接不上,不然天朝上國的臉面都給丟光了。還在這時程敏政站了出來,說出了他的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朝中臣子聽後都哄然大笑,越南使臣也氣得臉都灰了。
程敏政 字
程敏政的神童之名可謂名副其實,最為讓人佩服的還是他的才思和博學,尤其是面對外國使臣時的悍然反擊,讓人不禁心生崇敬。可惜,這樣的一代大儒,還是淪落到慘淡收場,真是讓人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