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前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從美國輾轉多地後回到中國。站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看了一眼南方,在蔣介石的圍追堵截下,他終於回家了。
為了體現對李宗仁回國的歡迎,周總理帶着賀龍、彭真,以及前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機場等他。李宗仁一下機,周總理就上去跟他握手,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並代毛主席向他問好。
(李宗仁與毛主席)
此時李宗仁已經75歲,面對昔日對手的熱情迎接不禁動容,這次是真的回家了。
很快毛主席接見了李宗仁,主席問他以後有什麼打算,此時李宗仁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他只想用餘生為國家做點貢獻,於是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想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想法。
主席聽後想了一會,隨即笑了笑,沒有直接回答是否同意。李宗仁見狀,明白了主席的態度。
按理說李宗仁曾是國民黨重要人物,回國後,做人大副委員長的要求並不過分,為什麼主席笑而不語,委婉拒絕呢?
一、少年虎將,台兒庄大捷
(李宗仁與妻子)
李宗仁生於1891年,當時正值動亂,太平天國的餘波剛過去沒多久,孫中山的興中會還在謀劃中,各地軍閥正急不可耐地圈地盤。對於李宗仁來說,未來是建立在一片血腥之上的。
好在他有個健全的家庭,還在蔡鍔的廣西陸軍小學讀書,慢慢培養了超於常人的勇氣。
1916年,李宗仁在李虎麾下任排長,跟廣東都督龍濟光的部隊火拚。有一天清晨,龍濟光的部隊忽然發動進攻,想打個措手不及,壓制住李宗仁。
李宗仁沒想到對方這麼著急,他們連戰壕都沒有挖,這樣冒然衝上去,沒跑幾步就成篩子了。他只好命令手下靠地形作為掩體,通用炮火遠程反擊。
(李宗仁)
當時軍隊的紀律很差,還有一些見了敵人就腿軟的廢物。當敵人第一波進攻被打退時,這些士兵還沒表現出畏戰心理。但是敵人顯然想拿下陣地,接連組織了好幾撥衝鋒,李宗仁的部下開始動搖起來。他見士兵這麼窩囊,心下暗叫不妙,就動員大家準備衝鋒。
對手見李宗仁站起來了,瞅准了目標朝那邊掃射。子彈一下打中李宗仁的右臉,頓時鮮血直流,牙骨都露出來了。
李宗仁強忍着痛,繼續動員士兵衝鋒。他一向堅守受傷不下火線的原則,就這樣帶傷反擊,差點丟了性命。後來軍醫都替他捏了把汗,如果子彈再偏一點,他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大難不死的李宗仁一路過關斬將,靠着一往無前的衝勁,硬是做到了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桂系第一人。
(台兒庄戰役)
1938年,李宗仁指揮徐州會戰,在台兒庄戰役中,聯合新四軍重創日軍,取得決定性勝利。歷史是一支筆,草草寫下事件,卻寫不出其中艱辛。雖然那時李宗仁已經不是二三十歲的愣頭青,但死神又一次跟他擦肩而過,差點奪走他的一切。
李宗仁的桂系軍團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日常軍備物資總是不能足額發放,所做工作也大多驚險萬分。
這次他派李宗仁到徐州阻擊的是號稱「大日本皇軍中最優秀的板恆師團」和磯谷軍團,日本兩軍團共集結了4萬多兵力,七八十輛坦克,上百枚重炮以及大批飛機助戰。
李宗仁這邊要槍沒槍,要人沒人,糧草也只給一點,他一邊要受蔣介石冷落,一邊還要跟日本王牌軍對戰,這無異於讓他送死。
(台兒庄戰役)
3月24日,日軍正式進攻台兒庄,炮彈每天下落數量足有六七千發之多,打得孫連仲部隊只能死死固守不敢出戰。很快日軍開始摧毀外圍工事,派步兵向前推進。孫連仲不敢等日軍攻上來再反抗,就在台兒庄外圍跟日軍火併。
由於孫連仲部隊也是蔣介石眼中的「雜牌軍」,不分配大炮跟坦克,他們只能以血肉之軀強行跟日軍對抗。大批士兵在炮火中犧牲,城牆上濺了一層又一層鮮血,有的人眼看武器差距太大,唯有以命換命,頂着日軍的刺刀亂砍。
這場拉鋸戰幾乎是單方面屠殺,日軍持續攻了三天終攻下台兒庄,孫連仲部隊傷亡十之七八,剩餘士兵躲在街巷,躲避日軍圍捕。
(台兒庄戰役)
原本李宗仁制定的計劃是孫連仲固守台兒庄,湯恩伯火速前去支援,前後夾擊之下重創日軍。但湯恩伯根本不聽命令,一直不南下,導致孫連仲部隊遭受毀滅性打擊。李宗仁一氣之下破口大罵,最後直接跟他撕破臉,才調得動湯恩伯。
穩住了湯恩伯,李宗仁接到孫連仲電話,部隊傷亡慘重,孫連仲希望李宗仁允許他們出城,給他的部隊留點香火。
李宗仁長嘆一聲,如今日軍勢大,一旦孫連仲撤出,城中百姓再無生還可能,而且一旦日軍堅守台兒庄,想再奪回來就更難了。他心中焦急,讓孫連仲殘部潛伏在城中,自己火速趕往前線。
4月6日,李宗仁帶部隊趕到台兒庄,親自指揮對磯谷軍團的殲滅戰,炮火持續了一整晚,湯恩伯才從日軍後背出現。李宗仁見戰略攻勢已成,不禁鬆了口氣,主動權終於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台兒庄戰役)
但正在這時,日本轟炸機發現了他,從上空拋下兩枚炮彈,在距離他5米的地方炸開,差點要了李宗仁的命。他站起來抽了根煙,然後哈哈大笑:「我們軍人的職責就是為國捐軀,不怕死!如果我們為抗日而死,國人將會世世代代永遠記住我們!大家跟我走。」說著邁開大步向前走。
在多方努力下,台兒庄戰役大勝,日軍死傷兩萬多人,被毀坦克30多輛,另外繳獲大量武器。
雖然此戰是國共聯合軍的勝利,但李宗仁難掩悲傷。在進城途中,他看到有的士兵緊繃著身體,眼睛死死盯着城樓,大半邊身子被炸掉,有的舉着手雷準備拉動拉環,身上插了好幾把刺刀,有的渾身焦黑,在燃燒的廢墟里一動不動。
(台兒庄戰役紀念館)
李宗仁看着為國捐軀的戰士不禁淚流滿面,猛然雙膝跪地。隨行的將領也忍不住悲傷,大聲痛哭。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是用數萬條生命堆起來的。
二、李宗仁與蔣介石的「恩怨糾葛」
台兒庄大捷迅速傳遍全國,蔣介石聽後大感意外,忍不住問道:「你竟然還能指揮雜牌軍?」蔣介石心胸狹隘,此戰過後他不但沒有改變對李宗仁的看法,還對他更為忌憚,甚至一有機會就羞辱李宗仁。
(李宗仁與蔣介石)
蔣介石跟李宗仁的恩怨由來已久。1928年,北伐勝利後,蔣介石沉迷於權力之中,迫切想要消除異己,把權力都攥在自己手裡。
此時北方軍閥已滅,又不敢動外國人,他思來想去,不如從內部整頓,實行「削藩」。蔣介石想藉此重新整治軍隊,在各個軍團中安插自己的人,結束多方勢力割據的局面。
但是蔣介石向來剛愎自用,對人對事都不夠大度,並沒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地方部隊也不願意受他管制。他在會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時,有的部隊頭領直接拍桌子走人,不給他一點面子。
而李宗仁也不想只做個傀儡將軍,他捨不得跟自己一路闖蕩出來的兄弟,也捨不得把自己辛苦攢下的基業拱手於人。甚至他覺得以蔣介石的偏見很可能會毀了自己的部隊。李宗仁勸說蔣介石:「黨內干戈千萬不可輕動。」蔣介石表面上聽了他的話,事實上已暗生嫌隙。
(李宗仁在北京)
李宗仁知道這個領導一點也不好伺候,自己的話多半又惹了他,就開始想其他出路。那時候他穩坐兩湖、兩廣,是很有影響力的地方勢力。
而且李宗仁平時待人寬厚,不擺領導架子,治軍嚴明,兵將們也喜歡跟他共事。李宗仁想了很久,決定試着在京津唐等地滲透自己的勢力。這樣即使跟蔣介石翻臉,也有分庭抗禮的資本。
蔣介石的眼裡也容不得沙子,動了他的地盤,他能記恨一輩子。眼見李宗仁不斷挑戰他的忍耐力,蔣介石終於坐不住了,命令大部隊大舉進攻。
蔣介石嫡系部隊的裝備都是當時的領先武器,物資供給也十分充足,完全不是李宗仁這種白手起家之人能比的。在漫長的消耗戰中,他的地盤也接連失守,最後只得回到廣西,反過來蔣介石還給他扣了個「勾結共產黨」的帽子。
(李宗仁、蔣介石、白崇禧)
這期間蔣介石在國內的動作很頻繁,他一邊應對日本人,一邊想方設法跟共產黨作對,又不停地嘗試「削藩」。
而相比之下,李宗仁的寬厚跟大局觀讓他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不管是自己的部隊,還是其他區域的軍閥,對他的印象都要比對蔣介石的印象好,這也讓李宗仁在副總統競選中佔得先機。
1948年,國民黨選舉副總統,李宗仁也參加了。蔣介石了解後很不高興,他馬上聯繫李宗仁,要求李宗仁退出競選。
這時候國民黨內部早已混亂不堪,各種勢力長期勾心鬥角,李宗仁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每一份軍功都是自己攢下來的,他覺得自己有資格參加競選,甚至競選成功也不為過。面對蔣介石的要求,李宗仁一口回絕,不給任何迴旋餘地。
(李宗仁副總統就職照)
在競選大會上,李宗仁以1438票領先,最終成功競選副總統。對於這個雜牌軍出身的將軍,蔣介石向來有些輕視,即使做了副總統,蔣介石依然是國民黨的一號人物。
當李宗仁詢問關於競選當天的着裝時,蔣介石微笑着建議他按照軍隊紀律穿軍裝即可。
李宗仁沒有想到蔣介石會在此做文章,當天真的穿了一身軍裝,而蔣介石穿的是長袍。李宗仁站在蔣介石身後,像是對方的隨從。
(李宗仁與國民黨軍官)
而在就職演講台上,李宗仁面色肅穆,努力壓制內心的情緒。他在閃光燈下看着蔣介石得意的表情,心中有了別樣的打算。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沒多久,李宗仁與白崇禧就逼迫蔣介石下野,此時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也想藉此脫身,於是他急於找一個背鍋的。算來算去,只有他口中的「雜牌軍」李宗仁合適。
(李宗仁正面照)
那時誰都知道國內形勢不可逆轉,國民黨擋不住歷史進程。可蔣介石反覆勸說李宗仁,並承諾「五年無干預內政」。
李宗仁從沒有離權力中心這麼近,他禁不住誘惑同意了。成為代總統的他才發現,蔣介石沒有兌現承諾,反而還在倚靠各種關係操縱自己的決策。甚至國內的軍備物資及軍費都沒有給李宗仁留下。
面對一具空殼,李宗仁只好硬着頭皮進行戰略部署。他擬定了三大任務:與中共謀和;加強內部團結,阻止共產黨過江;爭取美國援助。
三、卸甲歸國,為何求職被拒
(李宗仁副總統就職照)
李宗仁的部隊擋不住全國人民對解放的期盼,身在大陸的國民黨很快敗退,李宗仁也從香港輾轉到了美國。當時白崇禧曾邀請他一起去台灣,李宗仁沒敢同意。他怕一到台灣就被蔣介石坑,如此還不如跑到美國,先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在美國的那段時間,讓李宗仁徹底看清了蔣介石的面目。李宗仁到美國後,他的身份依然是代總統,至少在名義上是國民政府最高領袖。
而蔣介石眼睜睜看着大陸解放,就想收回李宗仁的權力,自己重新上位。他給李宗仁去電:要麼返台,要麼辭職。
如今李宗仁身邊再無軍隊,奮鬥一生只有一個職務。他接到蔣介石的通牒後心中憤慨,理直氣壯地說:「病體尚需修養,未能即返。」
就是這句話,讓蔣介石抓住把柄了,他立即開會,以李宗仁不返台而失職的理由彈劾他,最終自己又回歸到了總統的職位上。
李宗仁心中憤慨,當初他在桂系部隊中總崇尚民主,講究寬厚待人,在戰鬥中也身先士卒,有以身報國之志,沒想到卻遇到了這樣的領導,生生消磨掉了他大半輩子的革命熱情。
到頭來自己的部隊沒保住,還得遠離故土,忍受思鄉之情。這時李宗仁已經沒有什麼倚仗,只能不斷在報紙上聲討蔣介石。消遣心中塊壘。
(李宗仁與白崇禧)
雖然李宗仁遠在美國,但他時刻都在關注國內形勢。他曾拜訪恰好在美國的台灣省主席,了解到美國跟台灣的關係日益惡化,心中不由焦慮起來。
不久後他在美國發表了關於台灣問題的看法:一是國共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解決,美國人不應插手。二是美國應承認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
李宗仁的言論傳到大陸,周總理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表示歡迎所有的在海外的國民黨愛國人士都回祖國看看。
李宗仁的身份比較尷尬,而且他的生命安全一直受蔣介石威脅,即使有心回國,也不敢貿然行動。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宗仁的歸鄉之情越來越濃烈,於是他託人帶回去一些文物捐給國家,並稱這些文物價值11萬美元。
周總理對李宗仁捐文物的想法很贊成,也感受到了他對國家的態度。但是回國事情需要從長計議,就先收下了文物。
(李宗仁回國)
後來經過專家鑒定,這批文物中摻雜着贗品,實際價值只有3000美元。周總理想了一會不禁笑了起來。他馬上報告毛主席。
毛主席笑着說:「恩來,這不就是『投石問路』嗎?我們的統戰工作一定要講策略,給他12萬好了。」
總理託人給李宗仁帶去12萬現金,並帶去主席的口信:「李先生,你所收藏的字畫有真跡也有贗品,但是政府考慮到你的愛國熱忱,贈與你一筆赴歐的旅費。」
這話看似簡單,其實暗藏好幾個意思。
口信中說文物不值11萬,意思是告訴他,政府什麼都明白,不會看走眼。給他12萬是說他李宗仁很重要,願意出比他預想的更多的錢。而讓李宗仁赴歐,其實只是個離開美國,擺脫美國監控的借口,同時這個借口又不會讓蔣介石起疑心。
(李宗仁回國照)
1965年,李宗仁從荷蘭出發路過巴基斯坦,輾轉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周總理帶着中央幹部及前國民黨舊人為他接機,這時候的李宗仁笑得合不攏嘴。看到國家的發展,他由衷地感到自豪。
李宗仁在機場發佈《歸國聲明》:「宗仁老矣,對個人政治出處無所縈懷,今後惟願盡人民一分子之責任,對祖國革命建設事業有所貢獻,並望能在祖國頤養天年,於願已足,別無他求。」這時候,他不再是行走在腥風血雨中的軍閥,而是個熱愛家鄉的老人。
(李宗仁回國)
後來主席接見李宗仁時,問過他對以後的打算。那時李宗仁的身體狀況並不太樂觀,但還是想在人大副委員長的位置上做貢獻。
這個職位比當初的國民黨代總統低了,如果毛主席答應,可能會引起別人無端的猜測。主席沒有直接回答,他只是笑笑,李宗仁就明白了主席的態度。
李敖在研究李宗仁的事迹時說道:「他在生命晚年,還以兩件『武器』發揮了『恨別鳥驚心』的作用:一件事回歸大陸,把自己的 『剩餘價值』別有所贈;一件事藏諸名山,把他的《李宗仁回憶錄》完成出版。這兩件『武器』,是他一生最好的收尾,真令人拍案叫絕。」
參考資料:
「桂系首尊」李宗仁
蔣介石與李宗仁的「深厚兄弟情」
李宗仁戎馬生涯二三事
李宗仁如夢初醒葉落歸根
李宗仁與台兒庄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