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探討了飲食質量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從荷蘭生命線隊列中納入40892名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平均隨訪時間為7.6年,使用食品頻率問卷,評估調查對象的飲食攝入習慣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其中,飲食因素包括對9種已經被證實對健康有積極作用的食物,即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和堅果、魚、油和軟人造黃油,不加糖乳製品,咖啡和茶;以及3種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的食物,即紅肉和加工肉,黃油和硬人造黃油,加糖飲料,並根據相關食物攝入量與隨訪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發現:低質量飲食習慣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57%有關;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低質量飲食習慣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87%有關。
這裡提醒朋友們,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識攝入健康食物,減少或避免食用不健康食物。尤其是以下8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果自己存在的話,一定要及時改正。
1.暴飲暴食
可以說,暴飲暴食是飲食的第一大忌。
暴飲暴食是指在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超過胃腸功能的負荷。暴飲暴食可引起急性胃擴張,誘發急性胃腸炎、急性胃潰瘍穿孔,甚至誘發心臟病等,它還是誘發急性胰腺炎的元兇之一。對於一般健康成人,每餐七八分飽足矣。
2.口味重
近代醫學和營養學已經證明,大量鹽分攝入對健康不利,特別是增加了高血壓及胃癌的發病風險。
經常習慣在外就餐的人群尤其要警惕,如果發現餐廳的飯菜好吃、入味兒、下飯,就要想想是不是鹽和味精(也含有鈉)放的比較多的原因。
3.大量飲酒或飲烈性酒
超量飲酒會導致肥胖,增加高血壓、中風等發生的危險,損害肝、肺和神經系統的功能,還可刺激胃黏膜,降低食慾,引起消化不良等各種胃腸疾病。不推薦飲酒,如飲酒,應限量。
4.豬肉比例較高,魚類偏少
目前,豬肉仍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動物性食品,但是,豬肉所含的飽和脂肪、總脂肪量和膽固醇較高,長期大量食用對健康不利,建議適當減少豬肉的消費比例。
眾多的研究表明,常吃魚類有助於減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糖尿病學會都將每周食用2~3次魚(特別是海魚)作為膳食的推薦原則。
5.奶類製品攝入較少
奶類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含鈣量較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
一般成人每天應攝入300毫升奶製品,如果存在乳糖不耐,可改飲用酸奶,或少量多次飲用牛奶,將大大提高耐受性。
6.大量進食腌制食物
目前,一些人大量進食腌制食品,如鹹菜、鹹魚、火腿、香腸等。
這些食物均含有較高的硝酸鹽,硝酸鹽可還原成亞硝酸鹽,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危害。因此,從預防癌症、維護健康的角度看,減少腌制食物的攝入是極為重要的。
7.大量吃糖
一些人喜食甜食,如甜飲料、甜糕點、甜雪糕等。
建議大家恪守科學吃糖4個不:一是餐前不要吃糖果。二是餐後不宜馬上進食甜品。三是空腹不吃甜品、糖果。四是不要一次性大量吃糖。
8.盲目迷信保健品
保健品對人體的保健作用,應定位於調理和預防,而非治療,其應用範圍遠遠小於一般意義上的普通食品,適宜於全體人群的保健食品是不存在的。
用保健食品替代一般食品,結果導致能量及營養素攝入缺乏或失衡,甚至導致營養不良,在沒有任何指征的情況下,盲目濫用保健品,結果難以收到應有的保健效果,並導致更多的花費。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
於康教授
歡迎您跟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的於康教授一起,學習營養健康知識,吃出健康吃出美!快關注【吃好每天三頓飯】頭條號吧~
於康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教授、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營養標準委員會委員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