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發生,總是有背後的原因,我們追溯原因,不是說要為誰洗白,而是警示警醒我們這樣的旁觀者,從原因里對照自己的人生,不要讓我們的人生犯類似這樣的錯誤。
——小暖媽
這幾天鄭爽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糊到天際了。
代孕、「棄養」一事不斷發酵,連續兩日佔據微博熱搜。
昨晚 「中央政法委評鄭爽代孕棄養」的話題更是讓鄭爽 「火爆」了。
有消息傳出,目前她已被廣電總局列為問題藝人,所有節目內容都將下線處理。
事情不斷發酵後,除了吃瓜群眾義憤填膺,明星紛紛「手滑」點贊看好戲,頗有種牆倒眾人推的架勢。
長久以來大眾對於鄭爽的印象都是覺得這女孩是「女瘋子」。
粉絲們狂捧的「爽言爽語」不知道讓她得罪了多少人。
之前在《花少2》楊洋就直接對着鏡頭表示對鄭爽言行的迷惑,稱:「其實我覺得(她)有點不正常。」
許晴也曾直言覺得和鄭爽難以溝通:「我不知道她是聽不懂還是怎樣,她說的話我更聽不懂。」
昨天鄭爽的回應微博更是把「看不懂」推上了熱搜。
左顧言它、毫無重點、語言累贅。
鄭爽出道即女主,回顧她的演藝事業,可謂是星途璀璨,網友們是這樣評價鄭爽的明星路的:別的明星是老天爺賞飯吃,鄭爽是老天爺追着喂飯吃
按理說一個如此幸運的女孩,應該是非常熱愛生活、陽光燦爛的,但鄭爽的臉上卻總是帶着迷茫與空洞。
她很像「套子里的女孩子」,總是在自己的世界裏遊走。
這麼一個看起來靈氣又美麗的女孩到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
今天騰訊新聞發佈的一篇關於鄭爽家庭的報道,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
想要和女兒互換人生的追夢媽媽
鄭爽的母親是一個表演欲極強的女性,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想成為一個明星,甚至生下鄭爽後也沒放棄她的明星夢,學着那英的樣子去酒吧表演助唱,然而天賦有限,未能成功。
她覺得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未能從小給她營造一個當明星的環境,好好培養她。
於是她把自己的夢想都寄托在鄭爽的身上,更是為女兒定下了考北影的10年計劃。
這個「瘋狂的計劃」從鄭爽出生就開始執行了。
鄭爽剛開始學說話,牙牙學語時,母親就給她灌輸長大後要考北影當明星的夢想。
舞蹈、鋼琴、長笛、表演、騎馬、游泳凡是鄭爽母親覺得以後能為女兒當明星賦能的才藝,她都給鄭爽安排上了。
她給女兒報培訓班有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她一定要陪同上課,不讓進就不學。
鄭爽有時想休息玩一下都會被母親責打,於是十幾年的人生里鄭爽幾乎就沒有再嘗試反抗過母親。
五年級時,鄭爽沒考上北京舞蹈學院附小,於是鄭爽媽媽就託人把女兒送到成都,跳級上初一。
獨自一人求學的鄭爽日子並不好過,從小無論去哪都被母親控制着的鄭爽,並沒有過多與同齡人交往的經歷,所以突然到一個大集體時總有些「格格不入」,同學們都「欺負」她。
身處那段「灰暗記憶」的鄭爽在日記里寫道「真的好想媽媽,我就像一隻小鳥,等待母親的溫暖大翅膀蓋着她,蜷縮在媽媽的懷裡。」
但這些委屈她都只能自己獨自咽下,因為母親從來都沒有給她傾訴心聲的機會,每每打電話時,母親都是在「上課」。
就這樣原本只想當個售貨員的鄭爽被媽媽一路推着上了北影,一畢業就被《流星雨》這個大IP砸中,一炮而紅。
本就不嚮往娛樂圈的鄭爽,一路的努力都只是為母親的夢想,她以為只要自己紅了,就算完成媽媽的夢想了。
於是拍完《流星雨》後,鄭爽就開始變得越來越佛系,不配合經紀公司接戲、接廣告,渴望家庭溫暖的她,只願在家給當時的男友洗衣做飯,期待着男友能早日娶她回家。
這是鄭爽20年人生里的「大叛逆」,鄭爽媽媽怎麼都想不通人人求而不得的機會,自己的女兒怎麼會蠢到放棄。
「老天爺也瞎了眼,不愛乾的人給她整到那個位置,愛乾的人就沒有干成,羨慕嫉妒恨。」
她恨不得代替女兒去做,並且相信自己能做好。
關於鄭爽的爭議總是隔山差五就會登上熱搜,每當看到不好報道時,鄭爽母親就會第一時間打電話過去責問,鄭爽母親從來不問原因、不給解決方案、只是責罵。
母親瘋狂的控制欲讓鄭爽越來越抗拒與她溝通了每次的對話都以爭吵結束,繞來繞去都是「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和「你根本對我就是不滿意,我就像個垃圾。」
鄭爽也覺得母親的管控是「病態」的,兩人的關係糟糕到鄭爽為母親介紹了5次心理醫生的程度。
有網友說「想和女兒交換人生」鄭爽媽媽只是把鄭爽當成自己的孩子重活一次的象徵、工具。
而且還要把鄭爽的一切都歸為自己的功勞,活在這樣的陰影下,鄭爽「放飛自我」也正常。
擁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網友@Rover9805:
我一直是好學生,因為我媽媽特彆強勢,一直在主導我的人生,但是她接受不了有缺陷的、情緒化的、真實的我。所以我很早就抽煙(雖然我並不喜歡),我很愛買東西(雖然我對這個東西並不感冒),我沉浸在這些快樂里但是也走不出來。更多時候,我覺得人生太過於艱難根本不想活着。
網友@kkCoconut:
我從小就比較乖,因為媽媽是老師要求也比較嚴格 但是我現在覺得長大了我反而越來越往反方向走,脾氣很大,有時候很任性。
@多重身份的弗文:
在某次和我媽歇斯底里的辯論中,我媽承認了她對我的傷害,是辯論到她無法辯駁,而不是她真的想承認,她十分不服氣地說,對不起行了吧。
那一刻我心裏並沒有「贏」的感覺,而是感到了更深刻的悲痛感,我意識到,即使我們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也無法改變什麼,因為不會愛就是不會愛,沒有愛就是沒有愛。
一直以來鄭爽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個被殺死自我的人,她是一具軀殼,裏面是空的。
她的前半生都是為母親活的,她的母親拚命用指甲挖開她的胸口,希望鑽進去,披上她的皮,成為她,享受她的青春,她的榮耀,一舉一動由她操控。
控制欲極強的母親,不能給孩子安全感的父親,如何能夠培養孩子正常的抗壓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從未做過自己」,「情感潛能被極度壓抑」,是家庭帶給她最大的創傷。
她的確享受了父母的愛,教育上的幫扶,相比較「吸血鬼父母」,她是幸運的,但她沒有自己,因此很難「變正常」——她需要的不是逐步癒合,是摧毀重建。
探究鄭爽的原生家庭並不是說她這樣的行為是可以被諒解的或者說寬恕的,更不是她洗白的工具。
一件事發生,總是有背後的原因,我們追溯原因,不是說要為誰洗白,而是警示警醒我們這樣的旁觀者,從原因里對照自己的人生,不要讓我們的人生犯類似這樣的錯誤。
鄭爽的家庭教育確實令人深思,需要我們引以為戒。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她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獨父母的愛是為了別離。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強迫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
沒有人可以任意操控孩子的人生。
原生家庭會影響你的前半生,但只有你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後半生。
里爾克說過:「我們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體內走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邊向我們身體里走進去。」
有多少人原生家庭是多麼地殘破不堪,然後挺過來了,堅強懂事努力地生活,只為尋找一點點的亮光。
我們討論原生家庭也並不是要將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歸於父母,更不能免除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責任。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看過的書,走過的路,結識的人,闖過的禍,愛過的人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儲存在我們的內在資源當中。他們都能影響着你的成長。
如果你用力汲取,靠近更美好的人,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你是有機會完成自我救贖的。
如果鄭爽在成年後能選擇從原生家庭中解綁,選擇走向好的那一面,現在的她是否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了呢?
面對糟糕的父母,自我改變才是出口,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人只有自己。
參考資料:鄭爽與母親漫長的戰爭|穀雨